五、国民经济的调整
粉碎“四人帮”后,工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文革”的长期干扰,加上又发生了急躁冒进的新失误,致使国民经济各种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体制上弊端丛生,生产、建设、流通、分配领域中混乱现象十分严重。
对此,中共中央在1978年底已有察觉。稍后,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领导人都多次强调要对国民经济进行适度调整。1979年3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民经济调整问题。会议同意国家计委提出的修改和调整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见,决定用3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
3月27日,国务院设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作为研究制定财经工作方针政策和决定财经工作大事的决策机关,由陈云、李先念任正、副主任,姚依林任秘书长。4月5日至28日,中央财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集中讨论了国民经济调整问题,一致同意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及各项措施。5月,国务院将调整的本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正式下达,其各项指标见表10。
表10 1979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调整
虽然作了较大的调整,但由于当时对财政状况缺乏全面估计,基建规模仍然过大,原油、统配煤的生产指标仍显偏高。
6月18日至7月1日,全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1978年国家决算、1979年国家预算,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7个重要法规。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央提出的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及调整措施作了说明。(www.daowen.com)
9月,财经委连续召开会议,讨论1980年与1981年计划的安排。11月20日至12月2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计划会议,讨论拟定了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其计划安排是: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预计增长5.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6%,农业总产值增长3.8%。经过各部门、各地区的努力,调整后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民经济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其一,基本建设总规模未能压缩下来。其二,基建投资和消费支出超过了财政收入,结果出现了170.7亿元的财政赤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大赤字。其三,外贸逆差较大。1979年进口大于出口31.2亿元(折合20.1亿美元),除用非贸易外汇顺差弥补外,还借用了外国资金18亿美元。该年度对外负债30.6亿美元。
为了消除国民经济中潜伏的危险,1980年11月15日至3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会议,调整了1981年的经济计划。12月16日至2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经济形势及调整问题,决定在整个“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对国民经济再进行一次大的调整。1981年调整工作,要求基本做到:财政收支平衡,不出现赤字;信贷收支平衡,不再搞财政性货币发行;稳住物价。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国家计委同有关部门对五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较大调整,其调整状况见表11。
表11 1981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调整
上述调整计划,至1981年底基本实现,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轻重比例关系有所改善。基建规模有所压缩,投资构成进行了调整,投资效果有所提高。财政状况亦有好转,赤字大大减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商品供应量增加,市场供应有所改善,物价基本稳定。但在另一方面,财政收支平衡尚不巩固,消费品增长缓慢,市场供应紧张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效益不理想的现象还较普遍。这说明,国民经济中潜存的危险,虽有所缓和,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981年后,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到1983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逐渐协调。农业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达到7.9%,这是过去30年中少有的。在工业内部,轻工业的发展速度显著高于重工业,轻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1.2%,而重工业只有5.1%,基本上扭转了过去20多年重工业增长过快的局面。在农业内部,也开始扭转了长期“以粮为纲”、片面发展的状况。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亦有了较大改善,基本上解决了过去高积累、低消费的问题;相应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有较大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