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作“幕达”(Muda)的商船固定航线制度,建立于1255年。那正是威尼斯长期以来(比较)享受的独占东地中海的体制开始动摇,与对手热那亚的对决公开化的时期。其他海洋国家也有相同航线的船只集结在一起的“幕达”制度,不过,它仅仅是为了防止商船遭到海战或敌对国舰船袭击这个单一目的。而威尼斯的“幕达”航线中除了这个目的之外,还加入了提高海外贸易效率的元素,凝结着威尼斯人智慧的结晶。
“幕达”一词原指昆虫等动物在春天褪去外壳,蜕变,意译是“航海的解禁”,后被用来形容解禁期间出港的商船的固定航线。
最初,组成船队的是私人的加莱船,没过多久,都变成了国有船。数量通常是5艘,有时候也会是10艘。进入14世纪以后,由于加莱船趋向大型化,船队大约由2—3艘组成。船队的首领称作船队长,由政府任命。即使是私人船组成船队的时期,队长也是由国家指定的。在战争期间航海时,常常会派加莱军船护卫,不过商用加莱船,包括划桨手在内,有战斗能力的人为数众多,所以它本身就具有足够的防卫能力。
船队的航线、目的地,甚至是中途停靠港,全部由国家决定。有时候政府会应因形势,对每一个船队做出不同的决策。船队在春天出港,秋天归来,如果是8月出港,则在海外度过冬天,直至第二年春天再返回。这个航海行程一直持续到13世纪末期。
航线有时会因为海外的形势而中断,或是更换目的地,如果用河流来形容的话,以下4条航线属于大河级的航线:
一、希腊航线——船队不仅去君士坦丁堡,常常会有部分船只中途脱离大部队,前往黑海。
二、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航线。
三、亚历山大航线。
四、佛兰德斯航线——大多的船队会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然后北上前往欧洲北部,中间停靠英国的南安普顿港(Southampton)。
这些“幕达”,即由数艘加莱商船组成的船队,等到航海期解禁之后,便纷纷离开威尼斯港。每一季出港的船只数量大约在30—50艘左右。除了佛兰德斯航线之外,所有的船队在通过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马塔帕洛(Matapalo)角之前,走的都是同样的航线。马塔帕洛角附近的海面风向多变,被视为危险之地。闯过这个难关后,“幕达”们分道扬镳,各自向北、东或南航行。由于“高速公路”的完成,每一条航线上都设有领事馆、商馆、修船厂等完善的设施,保证航海和通商在途中不受阻碍。
要解释这些“幕达”为什么如此规划,我必须列出每一条航线的船队负责的不同的进出口商品。
首先是希腊航线,出口的是佛兰德斯的毛织品、佛罗伦萨的纺织品、德国的金属制品和威尼斯的玻璃制品。进口产品包括葡萄酒、橄榄油、果实、丝绸、砂糖、蜂蜜、蜡和染料等。虽然黑海地区盛产小麦、毛皮和皮革,但由于这些产品的单价较低,因此被禁止用加莱船运输。它们只能使用往返于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港之间的帆船运输。
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航线的出口产品也差不多,就是多了一个木材。进口产品以香料为主,再加上大马士革产的丝绸织物、果实、染料等典型的东方物产。
亚历山大航线则清一色是东洋特产的香料。而威尼斯出口的是金属制品、毛织物、木材和奴隶。
佛兰德斯航线是在14世纪初才开辟的最晚的一条航线,出口商品有香料、砂糖、希腊产的葡萄酒(这是英国人的最爱)、高级布料,进口的全是羊毛。这些羊毛,在威尼斯、佛罗伦萨纺织成高级布料后,销回西欧,可见威尼斯的商业具有中介的特性。
15世纪威尼斯的固定航线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船都沿着这些“幕达”航行。正如我在上文中将“幕达”比喻成河流,很多小帆船就像流入大河的支流,将船队不去的地方的特产,运到固定航线船队停靠的每一个港口。还有一些大型帆船因为主要运载盐、小麦、木材、腌渍鱼、奴隶等商品,所以会沿固定航线航行。
由加莱船组成“幕达”的船队,虽然在准时和安全性上有优势,但由于需要众多的划桨手,所以运输成本很高。因此,加莱船通常规定优先装运重量轻、价格高的诸如香料、染料、高级纺织品等商品。那些分量虽轻但价格便宜的棉花则要看加莱船是否有空间存放,如果没有,便改用帆船运输。而分量最重的盐和木材,则完全依靠帆船。不过,那些来往于支流的小船,甚至是沿着固定航线行驶的帆船,除了运载商品期间之外,是不受政府的“行政指导”的。
如果我们在脑海中勾勒一张地中海全域的地图,那么整个图面上会有4条以威尼斯为据点的横贯东西的粗线,周围有多条细长的纵横短线与主干合流,无数条长短不一的航线,就像血管分布图一样。
在冰箱尚未问世的年代,肉类的保存方法只有盐腌或风干。能吃到没有臭味的鲜肉着实需要好运气。香料是除去肉的臭味,改善味道的唯一办法。自从发现了香料的妙用后,西欧人便无“香”不欢。
香料类似于日本的调料,以鱼为主的日本料理,靠葱、姜、芥末提味,同样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生姜能够让肉变得更为鲜美。其他如月桂树的叶子也是香料的一种,不过这种西欧可以出产。
对胡椒,我想就不用再做什么说明了。肉桂在日本叫作“Niki”,使用方法与胡椒相同。丁香是将花蕊晒干后直接使用。肉豆蔻是一种差不多圆粒糖果大小的树木的果实,用研磨机磨碎后使用。至于生姜,没有日本产的那么饱满,干干的没有水分,看上去像骨头的碎片,要泡过水后才能使用,用途与日本料理一样。
以上这些统称为调味料的各种香料,在中世纪的地中海贸易中,可谓是炙手可热的商品。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西欧肉类料理中必不可缺的元素,在意大利随处可见。虽然欧洲人对香料,不像日本人那样视其为珍贵的异国物品,不过也是放在小小的袋子里一包包出售。直到16世纪为止,君士坦丁堡有一个叫作“香料集市”的地方,因为生意几乎全部由威尼斯人操控,所以又被称为“威尼斯人的集市”。集市热闹非凡,景象堪为壮观。
正如中世纪的绘画或雕刻中所描绘的那样,装满香料的大麻袋放在店铺的门口,店主随手铲上一勺卖给客户,和日本卖黄豆的情景颇为相似。麻袋口随意张开着,里面的货少了,店主就将袋口朝外翻折,让袋子看起来始终是满满当当的。集市周围弥漫着强烈的香味,味道之浓郁会让人感到头疼。曾经是西欧香料集散地的威尼斯,想必也是这般光景。
印度、锡兰出产的香料通过以下4条路线,渡过印度洋,被运到威尼斯固定船队抵达的东方港口:
一、黑海通商路线:渡过印度洋,在波斯登陆。穿过波斯,从里海附近的大不里士(Tabriz)前往黑海沿岸的特拉布松。
二、小亚美尼亚通商路线:这一条是马可·波罗走过的路线。抵达大不里士的路线,与上述相同。之后取道往西,前往濒临地中海的小亚美尼亚的拉亚佐(Laiazzo)。
三、阿卡通商路线:渡过印度洋,进入红海。从红海东岸的吉达(Jidda)登陆,经由麦加(Mecca)、麦地那抵达大马士革。这一段陆地的运输是靠“沙漠之舟”的骆驼。从大马士革到地中海沿岸的阿卡,大约是三四天的路程。
第四条通商路线则是沿着红海继续北上,抵达苏黎世,或是途中在西岸登陆,顺着尼罗河南下至开罗、亚历山大。也有些船队在到达开罗后,不去亚历山大,而是转向阿卡。
来往于以上这些商路的有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和希腊人。这些人都是在战火等危险状态下,依然能够继续做生意的老手。哪怕是十字军的存在,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增加了一些途中被掠夺的风险,沙漠中的通商,从来没有因此中断。
香料之路(www.daowen.com)
除了军火买卖之外,一般都是形势越稳定,生意越兴隆。不管是那些穿越沙漠卖商品的商人,还是乘船来买商品的商人,就算他们本身不是和平主义者,也是打心眼儿里期望天下太平的。然而,现实形势往往不能如他们所愿。从1268年重开君士坦丁堡至黑海的航线,直到1343年重开亚历山大航线的75年中,威尼斯就不得不频繁地更改“幕达”的航线。
撇开1314年建立的佛兰德斯航线不谈,从1268年重新开启君士坦丁堡至黑海的航线之后,黑海航线、叙利亚、巴勒斯坦航线以及亚历山大这3条航线,真正能做到通行无阻的,只有23年的时间。1291年,作为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叙利亚最后堡垒的阿卡被马穆鲁克王朝攻破。
威尼斯在阿卡不仅设有领事馆,从专门的教堂到面包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对于把此地当家乡的威尼斯人而言,阿卡的沦陷,实在是一记沉重的打击。除了不能继续在这里做生意,也同时失去了已经成为马穆鲁克王朝大本营的埃及的生意。亚历山大的航线因此关闭。另外一条叙利亚、巴勒斯坦航线,也只能走到塞浦路斯便折回返航。因为罗马教皇对十字军的败北十分恼火,严禁与穆斯林做任何商品的交易,哪怕是非军需物质。
不过,从教皇接二连三地颁布禁令可以想象,多少还是有些生意在暗中进行。1302年,威尼斯与马穆鲁克王朝的苏丹秘密签订了通商条约。
从那以后的20年间,威尼斯与教皇仿佛在玩“捉迷藏”游戏。威尼斯人偷偷去某个城市做生意,等事情快要暴露时,便逃到另外的城市。想到从沙漠里来的骆驼也得配合威尼斯人忙着东躲西藏,便让人忍俊不禁。
终于,教皇忍无可忍,于1322年派特使前往威尼斯,将十几名与穆斯林做买卖的商人逐出了教会。这些人都在威尼斯政府担任要职,其中还有一位是圣马可教堂的监察官,这是一个除了元首之外唯一能够享受终身制的职位,虽然权力不很大,却拥有崇高的威信。把这些商人逐出教会在威尼斯一下子成了社会问题。
那些被破门的人,死后不能埋葬在基督徒的墓地,他们的孩子们受洗、结婚都不得以基督教方式进行,社会伤害极大。尽管威尼斯政府提出了抗议,教皇对此还是置若罔闻。无计可施的威尼斯不得不向教皇低头,在之后的23年里,亚历山大港再也没出现过一艘威尼斯的船。
我这样写,似乎会让大家感觉威尼斯忍气吞声地放弃了与穆斯林通商的丰厚利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发明了一种在现代经济术语中叫作“dummy”(挂名,虚拟)的办法,将目标锁定在东方的基督徒身上。与西方的教徒相比,这些人受教皇的影响较小。
不能和穆斯林做生意?好吧,那就换成东方的基督徒。事情就那么简单。
威尼斯人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东藏西躲地做生意了,交易地就定在塞浦路斯岛和拉亚佐,尤其以后者为重镇。拉亚佐位于塞浦路斯岛的对岸,是一个四周被伊斯兰世界包围着的东地中海沿岸的基督教小国。它属于亚美尼亚的一个城镇,原本就是东方物产的集散地。拉亚佐集市上销售的香料,自然是途经穆斯林统治的地区运来的。早在教皇大发雷霆的10年之前,威尼斯每年就有船只来往于拉亚佐。或许是为了不让教皇觉察到他们的意图,威尼斯派出的都是私人船只组成的船队。在如今的形势下,他们不过是将所有的航线都换成了拉亚佐航线而已。
就这样,小亚美尼亚的拉亚佐,成了来自波斯、红海的商品集散地。埃及的苏丹在赶走十字军之后没多久,便与威尼缔结了通商条约。由此可见,与西欧人的贸易对埃及来说多么有利。通商条约规定:威尼斯以向埃及苏丹交付年贡的形式,支付商品通过小亚美尼亚国境时的关税。作为交换条件,苏丹不会攻击属于基督教国家的小亚美尼亚。虽然不清楚威尼斯暗地里做了些什么,但从条约精细的内容来看,它非常符合威尼斯人的思考方式。
与东方的基督徒通商,教皇也无话可说。于是,威尼斯共和国将亚历山大和阿卡这两个中断的生意缺口,用黑海和拉亚佐给补上了。这样的贸易维持了21年。
1343年,据说有一位住在塔那的威尼斯人杀了一个原住民,激怒了当地的领主。他下令袭击了威尼斯商人的居住区,烧毁了货品。同时受害的还有热那亚商人。威尼斯人不得不放弃黑海地区主要商业基地之一的塔那。虽然除了塔那之外,威尼斯在附近另外还有如特拉布松等基地,黑海地区的通商并没有因此完全中断,但全面依赖这条航线过于危险。
就像前文所述的Colleganza的特点,威尼斯的个体商人对分散危险都做得非常彻底。作为整个国家,更不会冒险将筹码全押在一处。于是,他们决定向教皇行贿。
1344年,即塔那事件的一年之后,教皇向威尼斯政府传达了允许他们与伊斯兰人通商的指令。理由是威尼斯对于小亚细亚的士麦那脱离土耳其海盗的统治,做出了贡献。事实上,真正的功臣是圣约翰的骑士团,威尼斯不过是派出了五六艘加莱战船而已。
不管怎么说,亚历山大的航线得以重新开启。而维持了30年以上繁荣的拉亚佐,也因为失去了其存在的主要价值,沦为东地中海沿岸一个不起眼儿的城市。因为对威尼斯商人而言,货物经过小亚美尼亚商人的中介,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流通环节。既然现在可以与伊斯兰世界直接通商,这个环节则可以省去。同样,埃及的苏丹也没了再对小亚美尼亚保持温和的必要,不久后便占领了此地。威尼斯对此也没有强烈的理由反对,反正就算以后形势有变,他们还有塞浦路斯。
那么,另外一条与伊斯兰世界完全没有关系的佛兰德斯航线又怎样呢?是不是顺风顺水毫无障碍呢?事实上完全不是。航线自1314年开启后才过了4年,由于威尼斯船员卷入南安普顿住民的纷争,导致英国与威尼斯一时断绝了两国的关系。虽然威尼斯在商业基地布鲁日设有领事馆,商船不至于全面停航,但20年后英法百年战争爆发,使得这条航线再也无法继续。
大约就在同一个时期,热那亚照例又发生了内斗,教皇派的热那亚人与那不勒斯王勾结,皇帝派的背后有西西里王支持,两派相斗日益激烈,西地中海地区被搅得鸡犬不宁。三艘脱离船队抵达西西里港的威尼斯商船,遭到热那亚人的袭击,货物被抢劫一空。如前文所述,热那亚人无论是教皇派或皇帝派,一旦有机会,就会变成海盗,非常难对付。
威尼斯政府评估形势在短时期内不会改善,于是决定关闭佛兰德斯航线。即使关闭了航线,威尼斯因此所遭受的损失其实并不是很大。因为正好在那个时候,欧洲西北部与威尼斯之间的陆地交通状况有所改善,通行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从那之后的40年间,威尼斯完全依靠陆地,与欧洲西北部进行贸易来往。不过,最爱希腊葡萄酒的英国人不知道是如何熬过这段岁月的。葡萄酒经受得住海浪,可受不了马车的颠簸。沿途停靠英国南安普顿港的佛兰德斯航线,一直要到1380年以后才重新开启。
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威尼斯政府依然坚持采用国有船队行驶固定航线“幕达”,因为这种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第一、船队由加莱船组成,这种船型适合作为军船。遇到不测时,可以随时成为舰队。
第二、船舶一般在使用六七年后就必须重新打造,其间还有损坏和维护等问题。使用国有船可以让商人们摆脱这些精神及物质上的负担,集中精力做生意。
第三、通过运载香料等高价物品,抵消加莱船高额的人工费所产生的运输成本。此外,固定的航线可以保持出海频率稳定,从而加快资本运转的速度,增加利润。
第四、正因为是国有船,只要支付运输费,任何人都可以装载自己的商品。在政局稳定、航海安全有所保障的时期,政府会采用竞标的方式向私人出借船只。为了防止得标者哄抬价格,排除异己,独占仓位,法律规定了得标者可收取的运输费的上下限。而负责监视各条船的船队长,则是政府任命的官员。
这种制度对于防止财力雄厚的大商人独占商船相当有效,向所有希望参与海外贸易的商人们,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没有哪个国家会像威尼斯那样用心地去培育和保护中小商人。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下文中展开论述。
大企业的垄断行为,最终会导致国家的整体经济僵化。防止这种现象发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耐人寻味的是,看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的,竟然是掌控威尼斯政权的大商人们。这与任由巨贾独占市场的热那亚、佛罗伦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航线的定期化对确保海外市场有利。交易的另一方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安排骆驼商队到达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受益的威尼斯人基本上独占了香料市场,即使是那些大胆、精明的热那亚商人也几乎没有插足之地。
第六、政府经过准确的情报分析制定的“幕达”制度,因为是以安全和可靠为首要目的,所以无论是在资本或人力方面,对于促使威尼斯国民广泛地参与海外贸易有所贡献。
第七、强势的行政指导往往容易扼杀个人的积极性。威尼斯政府很明白这一问题,所以政府只负责管理固定航线。此外的航线完全交由私人打理,新商品及新市场的开发几乎全部出自那些商人之手。但如果贸易地区的形势发生突变,政府判断有必要介入之时,会毫不迟疑地对私营者们发出行政指令。
最后一点好处是,国有商船的固定航线制度使威尼斯共和国的基本方针“国家利益等于私人利益”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或许应该说,由于这项制度符合威尼斯人的民族性格,所以才能高效地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