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实践育人的理性思考与创新实践

高校实践育人的理性思考与创新实践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化实践性,坚持走实践育人道路的另外一面是共青团实践育人板块的拓展与延伸思考。

高校实践育人的理性思考与创新实践

戴 冰[1]

2010世博会、2011年世游赛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大量的理论研究空间和实践应用平台。应该说大型赛事为未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面对后世博时代的来临,针对“90后”大学生有热情、有梦想、有担当、敢竞争、敢拼搏、肯吃苦但又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情感上的教育及感化等性格偏向等特征,如何把握后世博契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重要课题。

一、高校实践育人的理性思考

1. 强化实践性—坚持走实践育人道路

用实践的方式去教化学生、改变学生,同时也是改变教育者自身对教育对象的认识。社会实践除了让教育对象认识社会、适应生活、了解自身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配合理论的教化执行行动的呼应,形成行为的反馈,呈现出知行并进的局面。从逆向来思考,公益行为实践本身又对教育对象的道德养成、行为规范起到了内发性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从当下的世博志愿者公益实践来看,90后学生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带给教育者的不仅是惊讶,更多的是对原有教育方式、评判标准的再审视。

强化实践性,坚持走实践育人道路的另外一面是共青团实践育人板块的拓展与延伸思考。从1997年八运会以来,志愿者工作从上海开始,逐渐成为全团的重要工作抓手,并产生众多工作品牌。随着志愿者工作的深入,经历了奥运、世博,志愿者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品牌。共青团如果需要继续保持志愿者工作的旗帜,迫切需要研究与分析自身在该板块工作的位置与优势,包括志愿者立法、志愿者保障、志愿者维权等多项工作,找准自身的定位

2. 强调主导性—发挥好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注重主体性

强调主导性主要是指引入价值导向的概念,深入研究价值导向的引领作用。随着利益多元、价值观多元,青年的价值取向亦呈现出多元的一面,青年的价值观迫切需要引领。思政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效益的核心是运作于教育全过程的价值链,方法必然是价值导向以及其转化的教育方式。当然首先是认识价值导向的作用。那就是运用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青年的各类价值取向,以实现青年群体的价值认同,综合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青年群众中的执政基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注重主体性。本次的世博会志愿者工作为我们提供重要契机。需要明确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关系,秉承价值导向的理念介入思政工作是下一阶段学工系统实践研究重要方向之一。研究必须深入实践结构的内部去揭示价值现象的基础和地位;价值联系着青年的主体性存在,要用具体的历史的主题分析方法来把握;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价值导向。

3. 重视文化性—挖掘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重视文化性就是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挖掘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把握志愿者文化的创新性与时效性、多样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在本次世博志愿者工作中所呈现出的徽章、班车、休息室、短信等,这些都是在特殊时期所涌现的文化现象。志愿者文化发展过程所呈现出各类有形载体和有效形式是志愿者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志愿者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这些志愿者文化现象的形成,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因此,要重点研究的是志愿者文化的内涵,而不是研究志愿者文化现象;要重点研究满足志愿者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实质,而不是研究文化现象的形式与外包装。总的来讲,着力研究青年大学生的共同需要、共同心理,不断挖掘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4. 注重网络性—提升思政教师的网络素养

思政教育工作视野早已进入网络思政领域。网络作为“双刃剑”早已为众人所知。随着网络使用大众化,网络语言体系与规范、网络危机处理与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监控、网络意见领袖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迫切需要思政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尽快提升网络素养,用适应网络的方式应对网络事件。同时,通过网络管理,信息点对点对接,区域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大大缩短了行政周期,符合思政工作的实效性特征。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实践路径

大型赛事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由大型赛会形式转入常态化形式、由大规模集中式转入小众化布点式,因此急需探索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新模式。

1. 设立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推动志愿者工作有序开展

志愿服务项目拓展与经费补贴是使得志愿服务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支撑点。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以确保志愿者活动有序、合理、专业地开展已成为高校推动志愿者工作建设的迫切需要。志愿者专项基金的主要来源可以是政府补贴、高校拨款、社会捐助、企业赞助等。高校应依托各自教育发展基金,以项目化的形式设置志愿者专项基金,负责人或负责组织根据各志愿者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使得每一笔志愿者专项基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2. 建立志愿者管理数字档案,全程记录管理考核(www.daowen.com)

为了更好地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建立健全志愿者资源整合平台,依托网络服务技术,为每位志愿者建立电子志愿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培训信息、志愿服务信息、考核情况等,实行电子化管理。在网上进行服务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动态宣传等内容,从志愿者招募、录用、监督到后期对志愿者的评估都要有非常详细的记录。通过建立志愿服务计时计量制度,把大学生参加服务的活动次数、累计时间全程记录,从而完善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舆论宣传机制、指导管理机制、支持保障机制、考评激励机制。

同时要重视大学生志愿者的情感和经验交流平台的搭建,这是处理好志愿者的自主性与志愿者组织管理规范化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通过大家相互感染促使志愿精神同化、内化的必然需要。

3. 设立公益学分激励,将志愿服务课程

在世博志愿者激励机制中,一些高校开设了《世博服务与志愿者精神》文化选修课课程,记2学分,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因此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正式课程体系是高校推进志愿服务的有效着力点。高校可以依托校内礼仪、跨文化交流等方面专家及校外行业协会专家等开设理论课程;根据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实践课程,同时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的给予学分。

4. 分类指导、分层设计,广泛参与打造品牌项目可持续发展

随着志愿服务工作深入进行,需要进一步探索常态化工作模式。首先,对于各个年级,分置志愿服务中心与重点。大一年级以参与公益活动为主要服务内容,利用好爱心学校、文明修身等优秀传统社会实践品牌让学生全面参与,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将其打造成大学生实践成才的重要基地;大二年级以参与专业实习结合为主要内容,联动校内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三年级以就业导向为主要内容,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利用专业技能,将专业实习与就业发展紧密结合。其次,要拓展志愿服务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发双休日志愿服务、寒暑假志愿服务、日常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出赋予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5. 构建区校合作联动格局,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

志愿服务工作要打通区校合作通道,合作共建志愿服务框架,确立“工作联动、志愿对接、项目合作、资源整合、阵地合营、成果共享”的原则,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发项目、社会化方式运作项目、制度化方式规范项目拓展合作领域。同时,以志愿活动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拓展志愿者活动,促进区校合作,共同推进基地挂牌和建设工作,在社区服务、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社区义工、街道帮困等方面大力推进,结合学生住宿地域,覆盖全市,形成千个志愿服务项目基地。

6. 紧密依托党团组织,引领青年开展志愿活动

在志愿服务项目与组织中需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在志愿者队伍中建立“活动党支部”、“活动团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宣传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以鼓舞、激励其他志愿者以加强志愿者队伍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促使志愿者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同时,志愿者活动也可以作为高校考察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载体,通过志愿者活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向党组织推荐优秀人才。

7. 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和科学调研、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科学调研是认真总结志愿服务工作,寻找志愿服务中的优势与劣势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通过调查研究、专题学习等有效途径来提高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水平,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进一步整合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不仅要研究志愿者分布情况、志趣倾向,还要对比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情况、同一个志愿活动不同时间参与情况,分析总结原因,寻找对策;不仅要理清已形成的品牌项目和已建立志愿服务基地,还要对已有的长期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再评估、优化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已有项目的服务水平;不仅要把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好经验总结出来,还要深入志愿服务一线,尤其是乡村、居委、街道进行调研、掌握一手资料,结合大学生专业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志愿服务开展。

8. 进一步推进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选拔力度,形成辅导员梯队培养重要途径

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志愿者项目使志愿者在艰苦的环境下接受考验,锻炼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辅导员梯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西部计划以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招募之际,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招募未来辅导员候选人。当然,在招募要求中,需要纳入学生辅导员招募要求,既可以保证志愿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将西部支教表现(是否具备控生能力、是否具备临场决断能力、是否吃苦耐劳、是否具备爱心等)作为辅导员招聘时的一个考量标准。

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闪光点,青年志愿者服务要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实际,不仅要将教育管理的水平提升到学生自主管理的新境界,而且要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为目标,不断加强志愿精神普及化,志愿工作规范化,志愿培训产业化、志愿服务社会化与志愿机制组织化相结合,注重活动载体创新,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引导、促进更多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力求使志愿者服务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事业中迸发出广泛持久的效益。

【注释】

[1]戴冰,上海师范大学团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