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永恒的爱心学校—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喝彩

永恒的爱心学校—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喝彩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为自己曾是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发现者和倡导者而感到自豪。《扬起爱的风帆》前言上海师范大学创办爱心学校已有十一年的历史。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举办,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学习的渴求。

永恒的爱心学校—为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喝彩

蒋威宜[1]

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已走过近二十年的光辉历程,二十年薪火相传,二十年历久弥新。我为自己曾是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发现者和倡导者而感到自豪。近期,师大同仁要我写一点关于爱心学校的纪念文字,我欣然答应。思考良久,我认为本人在2005年为《扬起爱的风帆》一书撰写的前言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将其复制如下,以飨读者。

《扬起爱的风帆》前言

上海师范大学创办爱心学校已有十一年历史。每年的暑假。我和校团委的老师都要到爱心学校视察工作,而每一次都被“感动”深深地包围着——

上海的七八月份骄阳似火、暑气逼人,见到大学生挥汗如雨地奔走在大街小巷,站立在三尺讲台,你能不感动吗?

暑期,正好是大学生外出旅游、打工挣钱、进修“充电”的有利时机,毅然放弃这些机会,而热衷于编写爱心学校教材、教案、精心组织开学典礼及各项活动,你能不感动吗?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我们爱心学校的大学生却分文不取,甚至自己贴了车钱来为中小学生上课,你能不感动吗?

生病的亲人不去照顾,自己发烧到38℃不去休息,却无怨无悔地教民工子弟做小实验,教老年人读外语,教“4050”人员上网,把满腔的爱洒向“更需要关怀”的群体,你能不感动吗?

上述众多感动让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一定要编一本书,来说说我们的爱心学校,来讲讲我们的大学生教员,来弘扬一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志愿者精神。《扬起爱的风帆》这本书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

在编书的过程中,我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着人们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爱心学校为什么能十一年如一日,久盛不衰?为什么社会各界对爱心学校众口一词,好评如潮?作为爱心学校的见证人,我试图作一个简略的回答,或许大家能从中悟出爱心学校的真谛。

我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不可否认,在现实社会中,金钱的追逐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大了;竞争的过分强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有些冷漠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的蔓延使奉献的精神缺失了。但就是在这种物欲诱惑不断的环境下,竟然有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敢于逆世俗的潮流而上,捧出一颗颗炽热的心,去温暖另外一些人的心田,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大众人民,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它犹如夏日里的一阵凉风,给人以清新;犹如旱地里的一泓清泉,直沁人心脾。

爱心学校有一个“三心”口号:“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它道出了爱心学校最大的价值:唤起人们的良知,让“关爱”成为时代风尚,让奉献成为社会美德,从而在全社会构建起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就这一点来说爱心学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我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在社会上营造了一种“人人学习”的风气

当前,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未来,“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再是不懂外语和计算机的人,而是不会继续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的人。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举办,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学习的渴求。

同时,我们的爱心学校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是学员年龄跨度最大的学校,从三四岁的幼稚儿童到十二三岁的花季少年,从四五十岁的中年群体到年逾百岁的古稀老人,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的学员。爱心学校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将他们的正规学习前移了两至三年;对中年人来说是一种继续学习;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终身学习。这种学习还不同于一般的知识讲授,它是以素质拓展为主要目标,重在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全新学习。我们的爱心学校对形成良好的全民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我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体现了公平的办学理念。(www.daowen.com)

爱心学校创办之初,主要是为中小学生服务的,后来我们又逐渐把视线投向了一些弱势和边缘群体,先后办起了“外来务工者子女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高墙内爱心学校”、“残疾人爱心学校”、“儿童福利院爱心学校”、“社会福利院老人爱心学校”、“下岗工人爱心学校”、“家政女工爱心学校”……。这些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使上述弱势和边缘群体在一定范围内享受到了社会同等的教育,获得了社会同等的关爱,感受到了社会同等的温暖,而且还让他们找回了自信,增添了面对生活和挫折的勇气,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自身心理上的不平衡。可以说,我们的爱心学校为构建以“社会公平”为基础的和谐社会也助上了一臂之力。

我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填补了青少年假期教育的空白。

长期以来,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重点一直放在第一课堂——学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每年长达三个月的假期。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恰在假期开办,招收的学员又以中小学生为主体,扫除了这一教育上的盲点。

而在教学实践中,因为与中小学生年龄距离相对较小,大学生教员们常被称作“哥哥老师”或“姐姐老师”,教学双方比较容易沟通。再因为教学方法灵活,特别强调互动性和实践性,且没有第一课堂那么多的规矩,学员比较容易接受。还因为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同时贴近生活——从学习各种知识到学习做人;从能力培养到素质提高;从体魄锻炼到开展娱乐活动;从常识讲解到疾病防治法传授,可以说应有尽有,甚至连做汤团,练刺绣,学插花也排进了课表——燃起了中小学生强烈的兴趣。爱心学校由此成了青少年假期的好去处,“三朝”、“四朝”学员不乏其人。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去年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不失为高校和社区联手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范例。

我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开辟了大学生培养的新途径。

以前高校培养人才比较忽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因而不少学生只会说不会做,或者只想说不想做,知行严重脱节。这样的学生就像未经风雨的小草,显得很稚嫩,今后也难以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由于缺少深入基层的实践,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群众的需求不了解、痛痒不关心、生活无体验。如果是这样,又怎能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又由于脱离实践,一些大学生不知道中国有多少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有多少难题需要攻克。不忧国、不忧民,理想和抱负从何而来?

而爱心学校的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了国情、体察了民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更提升了思想、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上述缺陷得到了弥补。尤其是在我们师范类大学,举办爱心学校还是一种非常好的见习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缩短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上海师大从十一年的探索中得出一个结论:爱心学校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结论,与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社会实践的精神吻合一致。

我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塑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品牌。

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十年磨一剑”,如今爱心学校不仅是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统项目,也成了上海乃至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品牌项目。一个社会实践的项目要能够成为大家公认的品牌,除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外,还应具备如下特征:一是覆盖性,即参与面和得益面要广;二是长效性,即有完备的体制和机制,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三是操作性,即实施起来简单易行。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活动具备上述三个特征。

十一年来,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规模越办越大,尤其是近几年,每年举办的学校都在100所以上,覆盖了上海的所有区县,并已向全国的10个省市延伸,参与的大学生每年都在2000以上,学员每年在8000人左右。目前。爱心学校的办学工作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并已形成了党政指导、团委负责、学院分团委实施、各有关职能部门配合的齐抓共管局面。我们的爱心学校还有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包括教员培训考核、学院和社区对口联络,以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操作办法。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曾被上海市和市教委评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并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彰。

我想,以上六方面正是爱心学校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受到高度社会评价的内在因素。当然,任何内因都需要外因的保障,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成功也离不开市领导、团市委领导、市科教党委领导及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各级领导经常亲临爱心学校指导工作,慰问一线的大学生教员,当爱心学校取得成绩时又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给大学生志愿者们以极大的鼓舞。

可以说,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过去的十一年中,它芬芳、艳丽、独领风骚。今后,在大家的用心呵护和精心培育下,相信它一定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同时我们也希望爱心学校所倡导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能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我想,这也正是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

2005年8月于上海师范大学

【注释】

[1]蒋威宜:原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