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基础上的分析

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基础上的分析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创立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爱心学校为例,拟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化路径略陈管见。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基础上的分析


王莲华[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之后,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高校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列,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创立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爱心学校为例,拟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化路径略陈管见。

一、爱心学校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实践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和境界。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认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还要加强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践行,形成行为习惯,即产生行为认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上海师范大学创立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爱心学校,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爱心学校源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一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994年暑假创办之初,它只是校团委在上师大校园内举办的一个劳模子女夏令营。次年,它变身为中小学生暑期学习班,免费向社区开放,成为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假期的场所,这一年它被正式命名为“爱心学校”。在之后的发展期间,爱心学校已成为师大学生在假期利用所学知识为社区青少年民工子女、下岗职工、孤老、残疾人等各类群体提供技能培训、素质教育等多种服务,从而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形式。

大学生是爱心学校的创办者、管理者、施教者。爱心学校尊重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学校布点、落实场所、筹措经费,还是制订教学计划、招募学员、备课等均由大学生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以创办14年的华阳爱心学校为例,学生首先通过广泛调研,结合所学专业,将破解暑托班难题作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实现方式;有意愿成为校长的学生向学校团委提出申请,在得到批准,并经过“校长培训班”培训之后,“爱心学校校长”将在假期前一个月在网上发帖,招募包括教导主任、教员在内的团队;初具规模后,学生们会自行前往社区联系,落实办学场所、筹措办学经费;在学校硬件得到基本保证之后,爱心学校校长将和他的教员们根据所联系社区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实行集中备课,如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的木偶剧表演、趣味英语、自然界的奥秘、手工折纸等。自办学校,自行招生,自行管理,自行教学,全部由大学生完成,爱心学校真正创设了一个发挥大学生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成才的志愿服务平台。

此外,学校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爱心学校的经历,作为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纳入必修课,并计1个学分,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大学生在三周以上,甚至持续整个暑期的爱心学校服务中,净化心灵、提高觉悟、升华认识;在参与中受到教益、增长才干、学会奉献。总之,爱心学校作为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爱心学校的时代蕴涵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价值观,是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新成果的概括,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在创办之初,便制定了“三心”办校理念: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成立爱心学校最大的价值,就是唤起人们的良知,让关爱成为时代的风尚,让奉献成为社会的美德。二十年间,上海师范大学根据时代特征,不断丰富爱心学校志愿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生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在参与爱心学校的实践过程中,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奉献社会的模范、促进和谐的模范,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 以体察国情民情为内核的“中国梦”教育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将命运时刻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将自己的“个人梦”、“成才梦”与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相统一,才能够最终实现个人理想。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薪火相传二十年,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心学校的目标载体没有变,内容却常抓常新,与时俱进。仅以近几年为例,2005年爱心学校将眼光投向西部,将爱心学校办到西部;2006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在农村开办了47所爱心学校;2007的生长点是为2010世博服务,开办大众出租双语爱心学校;2008年有三个亮点,一是抗震精神在我心,在四川德阳开办爱心学校,积极开展以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团队素质训练;二是奥运精神伴我行;三是高唱民族正气歌。从关心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到面向社会各种群体开展的义务教学;从关注外来务工者子女,到儿福院、少教所、工读生学校、福利院等弱势群体;从“奥运精神伴我行”,到“青春与我同在,我与世博同行”;从教唱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作《正气歌》,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从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开设爱心学校,到在四川地震灾区德阳成立拱星爱心学校……爱心学校都在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并将其敏锐的触角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大学生通过在爱心学校的志愿服务,解读人生、读懂社会、感受民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梦想与自身的距离、了解社会对青年的要求与青年自我要求的距离;最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和真情的传递,真正知道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他们的学习将为这个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段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经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并且把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逐步达到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相统一。

2. 以服务人民为旨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有一百多次提到“人民”,在阐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基本要求时,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在报告结束时强调:“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多处提出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其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强调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同强调社会责任感具有内在联系和一致性。责任感主要指对人民、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意识,本质上讲就是不要只为己,更要为人民、利国家,当自己的利益同人民、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因而,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是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教育。大学生只有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远大的理想信念,增强学习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每一个参与爱心学校的大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尽自己之所能,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践当中,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体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爱心学校的授课内容,从最初的三四门课,发展到爱国主义、法制宣传、兴趣培养、技能培训等40余门课程。大学生利用自己所长,有的是为孩子开设书画兴趣班,有的是为学生辅导功课,有的是教授下岗工人再就业技术,还有的为退休老人讲解养身保健知识等。学生在利用自己所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

3. 以奉献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 (www.daowen.com)

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并部署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学生应该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应该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在一些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教育要求进行,即“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到2013年8月止,爱心学校服务人数超过18万人次,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践行雷锋精神、无私奉献社会普遍达成共识,很多志愿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让关爱他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都市时尚”,“只有真正做了志愿者才知道内心的幸福”,“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爱心学校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志愿服务的平台,学生在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的同时,体会着“我奉献,我快乐”。这种“润物无声”的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使其成为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4. 以提升专业技能为基石的创业创新教育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建设者、圆梦人,需要练就过硬的知识本领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同样,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是保证志愿服务质量的基础。

爱心学校在组织和策划时,立足大学生自我特长与专业特色,为大学生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搭建了良好平台。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选择性地参与爱心学校不同教学内容的服务,这就为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实践机会。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体会了自我的价值与专业的意义,在学与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专业技能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迅速提高。爱心学校每年都有近3000名未来的教师在这里第一次站上讲台,这里不仅是检验他们教学基本技能的实验室,也是锻炼他们毅力、砥砺品格的训练场,更是培养明日教师、塑造高尚师德的重要基地。

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地面对新问题和复杂情况,这就要求他们能自主判断问题并不断做出决定。很多学生在服务中,敢于突破陈规、勇于探索创造,其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如计算机专业的志愿者,搭建www.loveschool.netsh.net网络平台,并开设“学员交流”和“学习互助”两个板块,帮助青少年在网络中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数理学院依托建模优势,开设“3D打印”课程,让学生了解3D打印技术的最新发展。爱心学校让学生在服务和贡献社会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回答“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感受”时,一位大学生写道:“通过爱心学校领会到‘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这就是我以后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三、爱心学校的实践启示

爱心学校创办至今,已有逾六万名大学生担任爱心学校的校长和教员;爱心学校开设2000余所分校,办学点不仅覆盖了上海所有的区县,而且还辐射到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西、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18个省市。2006年,大学生将爱心学校办到了香港、澳门等地区。2007年开始,爱心学校又跨出国门,办到了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坚持二十年办学的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实践育人时代性

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及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爱心学校之所以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师大学子参与其中,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师范大学不断丰富爱心学校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使爱心学校走上了一条科学持续发展道路。

2. 管理规范提升志愿服务成效

爱心学校办学规范,拥有自己的校旗、校歌、校刊、教材。学校在每一个运行阶段都明确规定任务要求,并实行全程考核,如准备阶段的任务为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制定教学大纲和工作计划;办学阶段,要求每个爱心学校都必须举行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期间校团委和学院团委派专人对爱心学校进行检查和评估;总结阶段,要求每个教员写工作总结,校团委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校长和教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多年来,爱心学校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从校长培训、持证上岗制,到统一编写教材、集体备课制,从办学过程校长负责制到教员、校长分级考核制,保证了每年的爱心学校有条不紊地进行。

3. 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促成实践育人鲜活化

爱心学校十分注重对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收集和分析,深刻挖掘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并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言行和精神进行全方位宣传,清晰生动地将先进典型的成长经历展现在学生面前,发挥榜样作用,进而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二十年来,一批批优秀大学生,从爱心学校中走来,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孙雅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很多学生在了解她广西支教、个人累计出资14万元资助学生的事迹后,深深被她志愿者的精神所感染。一些学生主动提出请求,加入孙老师的队伍,到贫苦山区开展“三下乡”活动。

4.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实践育人优良环境

爱心学校所体现的志愿者精神是上海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通过校报校刊和现代网络媒体等途径做好爱心学校的宣传工作,并努力营造“我参与,我奉献,我成长,我快乐”的良好氛围。学校团委通过召开爱心学校总结、交流和表彰大会,组织爱心学校巡讲团到各学院进行宣讲,出版《扬起爱的风帆》和《夏之韵》等加强爱心学校志愿精神的典型宣传,引导大学生让青春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焕发绚丽光彩。

【注释】

[1]王莲华,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