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选[1][1]
爱心学校是上海师范大学一项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程。爱心学校以大学生为主体举办:每个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教员全部由大学生担当;从制定教学大纲到教学计划,从落实办学场所到招募学员,从筹措办学经费到组织教学,全都由大学生完成。
爱心学校属全国首创,它是持续时间最长、参与大学生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大、获益者最多、服务对象年龄跨度最大、服务人群最广、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程。从1994年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爱心学校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生了质的变化。20年来,大学生累计举办爱心学校2000余所,参与的大学生达到6万余人,服务各类人群约18万人次。这项活动能够如此蓬勃地发展,说明它确实具有生命力,为社会所欢迎,为大学生所热爱。同时,这项活动充分体现了高校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
一、适应新形势:发挥爱心学校育人价值的背景
20年来,爱心学校从无到有,从十到百到千;参与的大学生人数不断扩大,从开始的每年100多名增加到3000多名;爱心学校的内涵不断提升,外延不断拓展。爱心学校之所以能获得这么大的发展,和它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的适应是密切相关的。
(一)人才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大发展。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我国高等教育遭遇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但也经历了最迅速的发展。这十年是“大改革、大发展”的十年。我国不仅在最大限度上改善了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条件,也基本解决了大学适龄青年“有学上”的难题,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简而言之,这十年基本完成了“一个转变”,明确提出了“一个方向”。“一个转变”是指,高等教育实现了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0.5%,到200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24.5%,翻了一番多,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上海的在校学生数为例,2000年上海高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为22.68万人,2009年上升到55.28万人。“一个方向”是指,我国开始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在《教育规划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我国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意味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特别是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在今天,我国把大学的使命归结为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这些使命既来自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积淀,也体现了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这其中,人才培养无疑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人才培养,就是强调高校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大学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人才培养就是大树的根和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大树的枝和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350周年校庆时说,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奖,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因此可以说,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能否让人民满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要为人才培养服务。
培养政治合格、专业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上海师大所有工作的核心目标。因此,上海师大举办的爱心学校不仅是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实践活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被视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实现对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水平与技能操作的结合,强化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从而大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是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但是,这些方面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介入。以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比较忽视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造成很多大学生知行严重脱节。近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学生也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历练认识的一种经历。因此,各高校要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从校园象牙塔中迈向现实社会,把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操作能力,以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上海师大的学生在暑期举办有师范特色的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弥补大学生认知与实践脱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有效办法,也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特殊方法。同时,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巩固、提升。此外,爱心学校活动还让学生开阔视野,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许多在课堂里不能获得的能力,使学生的素质更加全面。爱心学校的举办使一大批有爱心、有才华的大学生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成为能够担负责任与使命的一代。
(三)应用型人才:上海师大人才培养的理念
上海师大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上海师大将通过建设高水平学科、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卓越教师培养的摇篮、都市新人培育的基地、城市发展研究的重镇、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地方师范院校的排头兵”。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并将继续经历众多历史性的变革和跨越。上海师大将会在这样的时代中砥砺奋进,在创新转型中提高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上海师大一直着力培养能够适应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所需要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上海师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精心安排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十年来,上海师大的无数学子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
爱心学校就是上海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品牌、项目、活动和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之一,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爱心学校是在学校党政领导,校分管副书记指导,校团委负责,学工部、宣传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配合,专业教师参与,各学院团委和辅导员组织下,由大学生独立自主举办的。爱心学校开始主要面向本科师范生,后来辐射到全校本科生,并有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该项目,成为一个全校的综合育人平台。目前,“举办爱心学校”已经成为一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该课程要求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有到社区等地开办免费的爱心学校的经历。经过多年试点,“举办爱心学校”已经成为上海师大面向所有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计有1学分。
在上海构筑学习型城市的进程中,上海师大的爱心学校正越来越发挥其作用,这既体现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更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能力、品格、知识、素养,进而拥有了一份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爱心学校的主旨就是要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奉献自己的爱心,服务社会,同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加速成才的步伐。
二、促进学生成才:爱心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自1994年成立以来,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创办了20年,用理想和激情证明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他们正努力以实际行动来做合格的大学生。法国教育家卢梭曾在其名著《爱弥尔》中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上海师大从20年的探索中得出一个结论:爱心学校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前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樟杰教授指出,爱心学校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积极作用:第一,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提升了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第三,给大学生一个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第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第五,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我们认为,爱心学校作为上海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高校德育模式和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一)培养师范生专业技能
所谓技能,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对于师范生来说,培养为师的技能非常重要。因为,为师技能不仅是衡量师范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其适应社会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师范专业是上海师大的优势专业,很多学生将来都有可能从事教师岗位。上海师大提出了“造就卓越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从2012年开始,把新入校的免费师范生统一编入“世承班”进行高标准培养。“世承班”是以我国著名教育家、上海师大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的名字命名,以培养卓越教师为宗旨,旨在选拔有志于长期投身基础教育、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学习成绩优秀的青年学子;旨在培养适应未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基础教育需要、了解和熟悉国外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教师教学技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师范毕业生;旨在造就新一代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宽厚、乐教适教、终身发展的高素质卓越教师。
除了免费师范生之外,为了造就更多的卓越教师,上海师大对所有师范生都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他们除了知识学习,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施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以加强师范生教学组织能力的锻炼。对上海师大的学生来说,爱心学校是一种非常好的见习活动。这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教学组织能力的环境,让师范生在实践中缩短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距离,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实践表明,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在组织能力、教学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参加工作后,进入角色快,教学能力强。
爱心学校不仅是上海师大学生检验教学基本技能的实验室,也是学生锻炼毅力、砥砺品格的训练场,更成为培养明日教师、塑造高尚师德的重要基地。目前每年都有近3000名未来的教师在这里第一次站上讲台。爱心学校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对爱心学校大学生教员教学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是较高的。正如青苹果爱心学校教员王如一所说:“通过爱心学校的历练,让我上了一堂自信心的教育课。当他们把我作为一名真正的老师对待时,我便充满自信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目标。”
(二)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基本载体。目前爱心学校面向上海师大的所有大学生开放。上海师大始终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双向运作模式,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开展活动,并力求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在爱心学校的实践过程中,不仅是办学的过程,也是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运用知识服务社会,运用能力处理事务的过程。实践证明,爱心学校是大学生锻炼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www.daowen.com)
为给予大学生更多的锻炼,上海师大将爱心学校办学的权力下放给有关的负责学生,从校长、教导主任到普通的教员,全部由在校大学生担任。从联系办学场所,筹措经费,宣传招生,招募教员,排定开学时间,印制宣传品、报名表、家长反馈表,制订教学计划,备课写教案,准备活动道具,联系外出车辆,出活动简报,家访等,到开学后一切活动的运转,全部由大学生独立承担。这使得大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教学、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在办学的过程中,大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困难挫折更能磨炼人,借教学场地,需要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上街宣传、咨询,需要宣传工具;打印教学和宣传材料,需要筹措经费等。
爱心学校是教学内容最丰富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可谓包罗万象。从琴棋书画,到英语口语;从电脑操作,到上海方言;从植物花卉,到舞蹈武术;只要学员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爱心学校的教员们就会开设相应的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外,还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到部队过军营一日生活,到岗亭慰问交通警察,为敬老院老人做好事、到社区宣传“七不规范”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指导。大学生志愿者首先要进行上岗培训才能进行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会有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爱心学校授课结束后,每所学校要写工作总结,每位教员要写个人总结,内部要进行交流总结,全校召开爱心学校的总结大会。这些活动实际上就是把实践活动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爱心学校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途径的创新,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最好见习活动。学生们虽然付出很多,但得到的更多。通过爱心学校的实践,他们了解了国情,体察了民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提升了思想,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称这是人生最精彩的经历之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8年对参加爱心学校的2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当被问到“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90%的同学回答,“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锻炼自我的能力”。而当问到“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同时认为苦中有乐,并感到了团结的力量”。另有34%的同学表示“更加坚定了做人民教师的信念”。一位爱心学校校长说得好:“办爱心学校看似儿时玩的过家家,其实不然。我们就像白手起家的经营者,面临着生源、经费、拓展等诸多问题,条件虽然艰苦,但凭着内心执著的爱心,我们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而且我们在实践中,社会的教育、同伴间的教育,都让我们终身受益。”顾村爱心学校教员姚丁奇说:“爱心学校给了我一个融入社会和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机会,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沟通、执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令我受益匪浅。”
(三)改进高校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是一种以灌输道德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未能符合大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此外,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经过筛选的正面教育,但是与真实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对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研究是不容轻视的。建构高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模式总的要求就是要让大学生在直面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在“如何做人”这一问题上,其根本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文明修养、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等理念和精神。而高层次的目标就是“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就是要求大学生既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牢固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要具备造福全人类的高尚品质。
目前,上海师大的学生工作正经历着广泛的变化,学生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都在发生很大的改变,引发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上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和东西方思潮交汇之地,大学又是这些新观念、新思潮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汇聚、交锋的主阵地。受其影响,大学校园中的各种思想文化不断进行着交锋与交融,身处其中的学生的价值判断也因此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元性明显增强的特点。
第二,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阶段性等多向态势。由于成长成才的实现形式多样和渴望得到认同的层次多样,引起了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是艰苦朴素还是乐活闲适,是权威认同还是同伴认同,是在依靠传统组织系统成长还是在广阔天地中寻找机会,大学生都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做出选择。
第三,作为一所地方重点高校,上海师大正面临着与上海本地相似的人员结构变化问题,非沪籍青年学生由三年前的30%急剧增长到近70%,这些学生存在着较大地域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性差别。这也成为当前上海师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爱心学校提倡“奉献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成长”、“奉献爱是为了理解爱的真谛”的精神,创新以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育和以团队协作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主义教育,鼓励上海师大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可以说,爱心学校是一种非常好的道德践行活动,也是一个富有意义的价值追求过程,能促使大学生朝知行统一的方向迈进,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心和责任感。
另外,爱心学校也是大学生经风雨、见世面、磨炼意志、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精神的大课堂,它能弥补学校德育小课堂的不足。上海师大旅游学院的杨艳多次参加爱心学校的工作。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渐渐与孩子们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毕业后她毅然应聘到儿福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她说:“我要让我的爱伴随着孩子们,我要将爱进行到底。”
(四)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与载体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创新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发掘大学生的潜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整体性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能力素质六个方面。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课堂授课式的教育,也有课外活动的教育,还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比较有效的素质教育,正是那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而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我教育的教育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和真实的体验,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素质,通过这一有效的方式,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爱心学校开展20年来的事实表明:该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以爱心学校作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其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顾村爱心学校校长徐晓玲所说:“爱心学校开学第一天就把我累得人仰马翻。但是,我既然选择了,就要无怨无悔地认真做好,因为这是一种责任!爱心学校的经历是我终生无悔的爱心之旅,我将继续用我的爱心、真心与恒心投入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去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五)是大学生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举
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内在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的沉淀,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已经被整个社会所接受的一系列价值观念。这些社会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它能有效制约并统领其他价值观念前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其四个方面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只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才能真正正确掌握它的科学内涵。
当前,由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复杂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渗透,使之内化成为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行为,最终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行动,从而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服务。
举办爱心学校的最大社会价值是唤起人们的良知,让关爱成为时代的风尚,让奉献成为社会的美德。21世纪以来,大学生们将敏锐的触角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将爱心撒向每个弱势群体,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2002年起,大学生开设了以外来务工者子女为主要对象的爱心学校。2002年9月,助盲爱心学校成立,同学们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帮助三位盲生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2005年春天成立了相菁辉爱心学校,八位教员为一名身患重病的孩子上课,为的就是帮他实现求学读书的梦想。2006年,“薪火长征路”小分队将爱心学校开到了四川省小金县。另外,在上海的远郊以及外省市的农村开办了47所农村爱心学校。2008年,天平社区阳光之家爱心学校的开办为智障人士送去了一份关爱。面向弱势群体的爱心学校还有很多,比如:儿福院爱心学校、少教所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等。
可以说,爱心学校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并推进了未成年人的教育。松江爱心学校教员徐燕燕说:“我们追求的是:不仅自己献爱心,还要弘扬爱心,让更多的人奉献爱心。如今,爱心学校在松江家喻户晓;其他高校的松江籍大学生,当地的离退休老师也纷纷加盟;当地不少商企慷慨出资支援;松江区各级领导更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要我们有点滴的付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无限温暖。”
三、成绩斐然:爱心学校育人价值的体现
人才不应是对知识的简单复制,更应该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实际的人。单纯懂得理论知识,而忽视知识的运用以及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必将会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淘汰。因此,高校必须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将课堂理论知识向课堂外延伸,将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以期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其素质教育进程,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及能力。
一直以来,上海师大坚持实践育人的方针,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建校近60年来,上海师大培养了1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其中师范专业毕业学生占到50%以上。在上海中小学中,近70%的中小学教师和近70%的中学校长都是上海师大的毕业生,其中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刘京海、仇忠海和叶佩玉,全国优秀校长吴小仲和高润华,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童莹莹和张育青等是学校毕业生中从事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在2007年普教系统第23届全国先进教师评选中,上海共有34人上榜,其中19人为上海师大校友,占到总数的55.88%。2013年5月27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2年度上海市普教系统特级校长”名单,在59位新任特级校长中,有37位系上海师大校友,超过总人数60%。可以说,在上海基础教育界名师、名校长行列中,上海师大的毕业生几乎占据半数以上席位。这彰显了上海师大的教师教育特色。
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极其难得的一个持之以恒的人才培养的成功活动、项目和品牌。20年来,在上海师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关心下,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加强了对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设,使之成为上海师大深化办学理念、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20年来,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从爱心学校中走来,走上了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孙雅艳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在学生时代,孙雅艳就积极参与爱心学校的社会实践,深受志愿者精神的感染。留校工作后,她先后多次带领大学生到贫困山区开展“三下乡”活动。2007年8月,她成为中国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行动的一员,在广西百色市最偏远的山区—坤平初中,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她先后荣获“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第十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如今,爱心学校已经不再仅仅是上海师大的社会实践品牌,更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未来,上海师大将继续重视这一被上海师大学生广泛接受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爱心学校的活动,自觉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发挥这一活动对学生的特殊教育功能,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研究员,博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