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模态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途径研究——基于影视英语教学的尝试

多模态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途径研究——基于影视英语教学的尝试

时间:2023-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拟探讨通过多模态环境下影视英语教学来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缺乏多模态的教学方法,是影响英语听说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而英文原版电影,既包括了真实地道的语言又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以多模态方式呈现,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内容来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根据此定义,正常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

多模态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途径研究——基于影视英语教学的尝试

黄 芳 刘 芹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上,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随着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改革的推进,更是将听说技能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实践中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探讨通过多模态环境影视英语教学来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1.大学英语听说能力现状分析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多以高考为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时也多以高考听力题型为导向,这样造成了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非常欠缺。另外,大学英语听说课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材和授课方式缺乏创新。以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例,通常听说课依附于综合英语课,每周1课时,有些学校直接将听说内容改为四级听力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安排使学生对听说课缺乏兴趣,实际的听说水平难以快速提高。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因素。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与实际语言存在很大差异,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已经适应教师的语速、语音、语调。但一旦交际环境发生变化,如直接与英美国家人士对话交流时就会出现很多障碍,其中包括语速、语音、语境,还有涉及文化方面的内容。因此,让学生接触地道的、真实的语言环境非常重要。

缺乏多模态的教学方法,是影响英语听说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现有的教学手段单一,在实际的听说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进行单纯的听力输入和口头表述输出,没有全方位地利用各种感官,而通过影视英语进行听说训练,可以使学生多感官并用,多层次联想,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听说能力。而英文原版电影,既包括了真实地道的语言又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以多模态方式呈现,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内容来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2.多模态影视英语教学

2.1多模态的定义

顾曰国(2007)给模态下的定义为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这个定义跟计算机科学里研究人机互动时对模态的定义接近(参见Maybury,1993;Hill,2000)。根据此定义,正常人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现代人们的交流不再是单一模态的交流(monomodal communication),多模态交流(multimodal communication)已经成为主流。按照社会符号学家(Hodge&Kress,1988:vii)的观点,“意义如此强大和广泛地存在于视觉、听觉、行为、表情和动作等其他社会符号的资源系统中,只注重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符号能够被孤立地完全理解”(转引自韦琴红,2008:17)。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实中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态的(Baldry&Thibault,2006;Kress&van Leeuwen,1996/2006,1998;Lemke,2002;Norris,2004)。

2.2影视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

影视英语教学材料包括:音频流、视频流、动画、文字材料、图像、照片等。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影视英语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与计算机互动的模态包括:视觉、听觉、触摸、发音器官、模仿(有自录音学习任务的)等。“通过视觉跟视频流进行互动的直观、体验性学习是技能类学习的关键学习方式,学习成本与效果之间的比例相比起其他模态而言,可以用事半功倍来概括”(顾曰国,2007:7)。当视频流记录的是人类活动时,观察者不需要专门培训就可以互动学习。如学龄前儿童看动画片、文盲人看电视就是佐证。直观体验性学习往往是“暗学习”(implicit learning),不知不觉地就会了,儿童习得母语口语可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暗学习方式习得的。因此,多模态影视英语互动学习从输入到产出之间的模态搭配与学习效果都值得探讨研究。

2.3多模态影视英语教学的依据

①多种感官刺激利于理解和记忆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多种感官接受同一事物、信息的刺激,该事物、信息留下的印象更深、更全面,更易被理解和记忆。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口和手的)动觉等感官同时接触某一信息(语言素材和知识),其理解、记忆的效果远比单一感官刺激好得多。朱纯(1994)在谈到改善记忆的途径时也提到信息是通过简单的呈示还是结合一定的情境通过多样的活动促使学习者积极感知,识记效果大不相同。单纯通过听觉或视觉一个通道输入,与视、听、说多通道输入,效果也不一样。为了改善记忆效果,必须十分重视呈示方式。对于学习外语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结合一定情境,视、听、动觉结合、学用结合。通过影视英语进行视听说训练正好是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②信息通过实践进入长期记忆系统

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同一事物、信息(语言素材和知识)的刺激确实利于记忆,但这仅是短期记忆。Padilia等人(1990)研究表明,短期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信息很快就会被遗忘,信息只有经过操练才能进入长期记忆系统。长期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随着记住的信息越积越多、练习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越来越熟练以至“自动化”,外语应用能力也就越来越强。Bialystok(1978)把学生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课堂里所学的外语开始总是显性的,通过各种操练后能够转化为隐性的。影视英语教学中学生在欣赏后进行模仿发音、配音、看默片等训练,这样隐性语言知识越多,学生就越能够熟练地、不假思索地、流利地表达出来。

③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语言学

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除了英语课堂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使用英语。而影视英语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从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来讲有其他英语课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展现交际场景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当学生在观赏英语影视作品时,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使得语言学习真实自然。

④影视英语能够形象直观地传递原语文化

电影就其本身来说是特定文化下的产物,同时它又是文化的载体。电影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交际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对原语文化的了解上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该语言所处的文化,这样才能够顺畅地同原语使用者进行交流。因此电影通过电影情节对原语言文化生动的阐释和展示对学习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影视英语具有多模态性,适宜进行英语听说教学。

3.多模态影视英语教学实践

3.1影视资源的选择:语音、语速和主题

在多模态环境下进行影视英语听说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影视资源的选择,内含语音、语速和主题。电影类型和主题分类颇多,其中有历史传记片(legend-based films)、科幻片(sci-fi films)、音乐片(musicals)等等。但是从如此繁多的电影中挑选出适合语言教学的影片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是影片语言的发音,不同类型的影片中的语言各具特色,如传记片中使用的语言一般相对正式,发音较为标准;而一些故事片中因为人物设定的角色不一,许多人物所用语言可能并非标准;而音乐片中的独白多用歌曲来表达。因此在课堂中应选用有标准发音的素材,而大量掺杂俚语和方言的影视片段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影片的语速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一个要素,根据克拉申输入——输出理论,输入的信息应该能够被学习者理解才是最优输入,因此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听说水平确定相应的语速素材;此外,在选择影视主题时,具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以及能够反映英美国家文化民俗的需重点考虑。

3.2多模态影视英语的互动实践

依据Harmer(1983)提出的输入、练习、输出之间的平衡教学主张,我们在影视英语课程中,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通过听觉和视觉大量感知语言材料,通过多看、多听、多读来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形式结构和交际功能,即整部影片的观赏通常由学生自行在宿舍或网络教室完成,课堂上教师选取影视片段进行分析讲解,开展听说互动活动。其次,要让学生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和相关的知识在多种活动中反复操练、消化、加工,使之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内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见下表所示听说互动实践)。例如,在学生观赏该影视片段前,教师将片段中出现的生词或是俚语列出,让学生了解学习;而影片中的某些精彩对话可以单独截取,让学生模仿操练;亦可采取先让学生观看,然后放默片(sound-off)让其参与配音,这样就起到了提高学生英语听说两方面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将贮入的语料和知识重新组织,在新的交际情况下以口头或笔头方式表达出来,把握语言的交际功能,有效地交流信息。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较为高级,活动的形式为改编故事情节和编演情景剧。整个过程中,输入、摄入(吸收)、输出,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组成有机整体,三者全面兼顾,平衡发展,不可顾此失彼,失之偏颇。

表1影视英语课程播放影片及开展的互动活动

3.3多模态影视英语教学反馈

在我们的多模态互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乐于参与互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操练,学生表示通过多感官的体验感受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由于影视资源的地道性,经过模仿、操练对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除了言语行为以外,非言语行为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重视,他们意识到在真正的现代社会交际中,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同等重要。在多模态互动活动中,学生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学习,进行意义的构建和传递,取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4.分析与建议

在该研究过程中,我们尝试了新的英语听说教学模式——基于影视英语的多模态听说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发现这一模式和传统的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差别(见下表)。多模态听说教学模式能在较大程度上突破传统课堂诸多局限,通过使用不同的媒介把静态的资源,包括服饰、发型、脸型等和动态的资源,包括语言声音、表情、动作、姿势、目视等纳入教学过程,给学生以全方位、多感官的充盈体验,引起多层次联想,从而增强大脑记忆,提高听说能力。它也能极大地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突破纸质教材的约束,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获取丰富的原版英文影视素材,使听说教学更生动直观,更具有互动性。它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与运作空间,强化学生自主习得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进程的热情,全面提升他们的语言听说能力。

表2传统听说教学模式与基于多模态的听说教学模式描述比较(www.daowen.com)

通过上述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在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我们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利用多模态教学优点,多种感官刺激增强理解和记忆。

多模态强调多感官并用,以帮助学生克服单词、语法等记忆难的问题,在多感官身体力行后,便可达到牢固记忆。在影视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口和手的)动觉等感官同时接触语言素材和知识,其理解、记忆的效果远比单一感官刺激好得多。单纯通过听觉或视觉一个通道输入,与视、听、说、动多通道输入,效果也不同。而且通过一定的情境呈现信息会促使学习者积极感知,识记效果大不相同。通过影视英语进行视听说训练正好是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②重视非言语交际,提高整体口语输出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认为是非言语交际的图像、颜色、声音、表情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现代社会中,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主流。因此,不仅需要注重语言文字,还要注重视觉、听觉、行为、表情和动作等其他非言语交际符号,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口语输出的质量。

③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互动。

多模态教学模式提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交际法、沉默法、互动听说法、全身反应法、折衷教学法等兼收并蓄。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说课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英文原版影视素材,既包括了真实地道的语言又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以多模态方式呈现,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来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影视素材不同的特点,开展相关的互动活动,如发音模仿、角色扮演、听默片、配音等活动,使学生进行多感官、全方位的体验,进而通过多层次的联想来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听说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证明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文字、字样和印刷版式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已经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这也就证明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观点,即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也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多功能性。而影视英语作为多模态语篇,正是由于文字、图像、声音、动作和颜色等符号的相互作用,才达到突出和生动的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篇中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共同实现要表达的现实交际意义,对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ialystok,E.A.1978.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28:25-30.

[2]Hill,D.R.2000.Give us the tools:A personal view of multimodal computer-human dialogue[A].In M.M.Taylor,F.Neel&G.G.Bouwhuis(eds.).The Structure of Multimodal Dialogu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5-62.

[3]Harmer,J.1983.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4]Kress,G.R.&van Leeuwen,T.1996.Reading Images[M].London:Routledge.

[5]Kress,G.&van Leeuwen,T.2001.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6]Lemke,J.L.2002.Travels in hypermodality[J].Visual Communication,3:299-325.

[7]Maybury,M.T.(ed.).1993.Intelligence Multimedia Interfaces[M].Cambridge,MA:M IT Press.

[8]Norris,S.2004.Analyz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M].London:Routledge.

[9]Padilia A.M.et al.1990.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Issues and Strategies[M].The International Publishes.

[10]W illiamson,B.2003.What Are Multimodality,Multisemiotics and Multiliteracies[M].NESTA:Futurelab.

[11]顾曰国.2007.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3-12.

[12]胡壮麟.2007.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1-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4]李战子.2003.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5):1-8.

[15]刘芹.2008.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研究[J].现代外语(1):83-89.

[16]刘芹、潘鸣威.2010.多模态环境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非言语交际能力研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38-43.

[17]王立非、文艳.2008.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多模态分析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5):8-12.

[18]韦琴红.2008.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6):16-21.

[19]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1):24-30.

[20]朱纯.1994.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5):82-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