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连词使用研究

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连词使用研究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语料库分析工具对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中使用连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他们在口语中使用连词的特征以及有别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异同点和问题,从而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帮助。表1本研究涉及的连词3.2语料来源本研究中使用的语料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口语语料和英语本族语者口语语料。

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连词使用研究

刘 芹 苗 艳

1.引言

连词是语篇在句法和语义逻辑层面上实现连贯的重要衔接手段之一,对语言交际产生重要影响(如Halliday&Hasan,1976;Kopple,1985;Leech&Svartvik 1994;Biber et al,2000等)。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语料库分析工具对中国理工科大学英语口语中使用连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他们在口语中使用连词的特征以及有别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异同点和问题,从而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帮助。

2.研究背景

国外诸多学者针对英语学习者写作中使用连词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有多用、少用甚至错误使用连词的问题(如Crewe,1990;Tyler,1994;Flowerdew&Tauroza,1995;Intaraprawat&Steffensen,1995;Altenberg,1995;Granger&Tyson,1996等)。中国学者在对英语学习者写作中使用连词的问题进行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如Tang&Ng,1995;陈新仁,2002;赵蔚彬,2003;罗一,2003;徐海铭,2004;潘瑶和冯跃进,2004等)。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利用语料库对学习者连词使用的研究开始在中国显现,其中有些针对口语的研究。何安平和徐曼菲(2003)对Louvian国际英语口语中介语语料库(LINDSEI)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对连词well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英语本族语者中广泛使用的这个连词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使用偏少。王立非和祝卫华(2005)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笔语语料库(SWECCL)中的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输出中的话语逻辑连词使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学生普遍少用however,furthermore,thus,in addition等连词,但多用and,but等连词。陈新仁和吴钰(2006)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的因果连词使用进行了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话语风格使用因果连词,但在某些词的使用上存在多用或少用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连词的使用研究基本针对某一类或某一些连词开展,且研究对象为大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对某一特定学生群体比较全面的连词使用研究。据教育部统计,近几年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全体高校招生计划中占到70%之多(2010年9月6日下载自http://www.ruohai.net/news/201004/0955963.htm l),但该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却不尽如人意(胡真,2009;刘明,2009)。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旨在发掘他们英语口语中的连词情况,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以期帮助该类学生提高口语中使用连词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内化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研究设计

3.1连词分类

为了全面展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连词的使用情况,笔者综合考虑了Halliday&Hasan(1976),Quirk,Leech&Svartvik(1985),以及Biber等(2000)的分类方法,把11类连词列入研究范围,分别为附加词(additive)、列举词(enumerative)、总结词(summative)、同位词(appositive)、原因词(causal)、结果词(resultive)、推论词(inferential)、对比词(contrastive)、让步词(concessive)、转折词(transitional)和确认词(corroborative)。每一类都有若干个连词,共69个(详见表1)。

表1本研究涉及的连词

3.2语料来源

本研究中使用的语料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口语语料和英语本族语者口语语料。前者来源于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多模态语料库——理工科子库(Multimodal 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Science&Engineering Majors;简写为MSECCL-SEM),涵盖我国五所理工科大学(包括重点院校及地方院校)150个课堂口语小组讨论录像的转写文本,共计85 540词。语料内容为两至四人一组的对话,由教师提供备选话题(主要涉及大学生扩招,城市环境污染等当前社会现象),学生自由选择其一,进行讨论,平均会话时间为6分钟。我们根据学生是否通过大学英语(CET)笔试将他们分成三组:通过CET 6的学生为高水平组、通过CET 4但未通过CET 6的学生为中水平组、未通过或未参加CET 4的学生为低水平组,每组50个样本。后者来源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的有线电视新闻口语子库(SCCNN),共23 816 231词。表2显示这两套语料库的容量。

表2本研究语料来源

3.3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连词使用总体情况如何?(2)不同水平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连词使用上是否存在不同?(3)不同水平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是否符合英语本族语者英语口语的连词使用规范?

3.4研究过程

3.4.1连词检索

笔者首先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3.2.1对MSECCLSEM和SCCNN语料中的连词使用进行检索。对于某些连词的其他用法(如so,well用作副词),笔者必须手工加以剔除。图1展示AntConc 3.2.1检索截图。

3.4.2误用标注

图1 AntConc3.2.1检索界面

万华和吴娟(2006)把连词误用分为四种:词性用错、连词遗漏、连词用错和连词重复。鉴于本研究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的口语语料,作者主要标注连词用错和连词重复两大类。第一类指的是在句法层面或逻辑关系层面用错了连词,例如:“Maybe it we are too young to talk about this theme.But when we get older,our thought may be change.But I think true love is the basic.Er…one as we all know,marriage is nota person's thing it is to you and he or she.”在这个样本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是递进关系,应该用递进连词and,但却用了转折连词but。第二类指的是在句法层面或逻辑关系层面重复使用了连词,例如:“Although my home is in the city,but I like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verymuch.”在这个样本中,学生想要表达转折关系,只需用although或者but,但却重复使用了这两个连词。类似的情况还有because和so重复使用。

本研究主要涉及错误使用和重复使用两类连词误用情况,将其分别标注为[-c1]和[-c2],同样使用AntConc 3.2.1加以检索,以期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

3.4.3对比研究

为了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笔者在三个水平组之间就连词使用频率、各类别使用频率和最常用的十个连词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先用Excel统计出每一水平组学生语料库中以上三个参数值。由于各组样本数有差异,故需将频数标准化。我们采用的标准化基数为10 000词,标准化公式为:频数*10 000/该组总词数(参见桂诗春,2005)。然后用SPSS的单方差检验方法(One-way ANOVA)进行对比分析。为了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笔者运用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梁茂成教授开发的卡方检验和对数似然率计算工具(可在http://www.sinotefl.ac.cn/a/keyanrenyuan/xianrenzhuanzhiyanjiuyuan/liangmaoc/2010/0304/63.htm l免费下载,软件界面见图2)对理工科大学生不同水平组和SCCNN进行对比研究。

图2卡方检验和对数似然率计算工具界面

4.数据分析

4.1全样本分析

表3全样本连词使用总体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150个样本85 540词中,共用到连词4 743次,占全体用词库容的5.54%。学生错误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次数分别为121次和314次,在4 743个连词使用次数中分别占到2.55%和6.62%。另外,在全部69个连词中,学生共使用了54个。以上数据表明,学生连词的使用频率尚可,但存在一定的错误使用和重复使用情况,且欠缺使用多样性。

4.2不同水平组对比研究

我们对高、中、低三个水平组学生总体使用情况、各类别使用情况和最常用十个连词进行分析,以考查不同水平组学生在连词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

4.2.1总体使用情况

表4不同水平组连词使用总体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10 000单词中,高、中、低三个水平组学生使用连词分别为568.35,534.15和555.31次。在全部69个连词中,三组学生分别使用了47,42和45个。每10 000个单词中,分别用到0.083,0.079和0.081个。单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学生在连词使用标准频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187〉0.05),但在标准频率与使用类别比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Post Hoc LSD检验结果显示高水平—中水平,高水平—低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另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5)。

表5不同水平组连词使用标准频率与使用类别比率Post Hoc检验

*.Themean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05 level.

4.2.2各类别使用情况

为了检验不同水平组学生在连词使用类别上的异同,我们计算出高、中、低三个水平组学生在不同类别连词使用上的标准频率(以每10 000词计算)(见图3)。

图3不同水平组学生各类别连词使用标准频率

由上图可以看出,不同水平组学生在连词类别使用上的差距不大。在11类连词中,使用最多的是附加词、对比词和结果词;最少的是总结词、推论词和确认词。单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三个水平组学生只有在推论词的使用上呈现显著差别(p=0.030〈0.05)。进一步的Post Hoc LSD检验结果显示高水平和低水平组学生在推论词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8〈0.01),其他两组学生的使用情况相同。

4.2.3最常用十个连词

下表显示三个水平组学生最常用的10个连词。

表6三个水平组最常用的10个连词

续表

注:then(infer)指then用作推论词;then(enu)指then用作例举词

表6显示,高、中、低水平组学生对10个最常用连词的使用频率分别占到88.74%,88.97%和89.75%,表明各水平组的学生都已经内化了最倾向使用的连词。不同组别之间在and,but,so,also,because,for example和such as 7个连词上的使用偏好一致;只有在then(infer),then(enu),still,well,now和too的使用倾向性上存在不同。为了检验不同水平组学生在哪些特定连词的使用频率上存在不同,我们进行了单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只在too和then(infer)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0〈0.05;p=0.019〈0.05)。进一步的Post Hoc LSD检验显示在too的使用上,高水平组与中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0〈0.05;p=0.007〈0.05),其他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then(infer)的使用上,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5〈0.01),其他组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3与本族语者对比研究

为了考查不同水平组学生在连词的使用上与本族语者的差别所在,我们分别从总体使用情况、各类别使用情况和最常用十个连词三方面对每一组别学生语料库与SCCNN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www.daowen.com)

4.3.1总体使用情况

表7显示SCCNN语料库连词使用次数和标准化频率上的情况(表4显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同水平组的相应情况)。

表7 SCCNN语料库连词总体使用情况

对比表4和表7可以发现各水平组学生的连词使用标准频率(高、中、低三个组别分别为568.35,534.15和555.31)大大超过本族语者(270.25),但在连词使用多样性(高、中、低三个组别分别为0.083,0.079和0.081)上远远没有达到本族语者水平(0.255)。进一步的卡方检验和对数似然率计算工具检验也显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倾向于多用连词(p=0.000〈0.01)。另一方面,每一组别学生在连词使用多样性上与本族语者还有很大差距。

4.3.2各类别使用情况

表8显示三个水平组学生语料库与SCCNN语料库在11个类别连词上的使用情况(以10 000为标准化基数)。

表8不同组别学生与SCCNN连词类别使用情况

续表

上表显示每一水平组学生与本族语者一样,倾向于较多使用附加词和对比词,较少使用总结词和推论词。在另外七类连词的使用上,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与本族语者存在较大差异。当把所有数据标准化到10 000基数时可以发现,每一水平组学生在附加词、列举词、同位词、原因词、结果词和对比词的使用上均大大超过本族语者的频率;只有在转折词的使用频率上少于本族语者。可以推断,中国理工科大学生总体上来说倾向于多用连词。

另外,三个组别之间也存在着使用倾向性上的差异。高水平组学生在总结词、让步词和确认词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持平,但在推论词的使用频率上高于本族语者。中水平组学生在让步词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持平,但在总结词和推论词的使用频率上大于本族语者,在确认词的使用频率上又低于本族语者。低水平组学生在总结词、让步词和确认词的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持平,但在推论词的使用频率上小于本族语者。可以推断除了让步词,三个水平组学生在其他类别的连词使用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对连词的多用和少用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成正比。

4.3.3最常用10个连词

下表显示各组学生和SCCNN语料库中最常用的10个连词(以10 000为标准化基数)。

表9不同水平组学生和SCCNN语料库中最常用的十个连词

表9显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同水平组与本族语者使用最多的五个连词是and,but,because,so和also。我们对每一水平组与SCCNN语料库分别作卡方检验和对数似然率计算工具检验。高水平组学生倾向于多用and,but,so,also,because,for example,such as,then(infer)和then(enu);少用well;只有在of course和still的使用上接近本族语者。中水平组学生倾向于多用and,but,so,also,because,for example,such as和now;少用well;在then(infer),then(enu),of course和still的使用上接近本族语者。低水平组学生倾向于多用and,but,so,because,also,for example,such as,now和too;少用well;在then(infer),then(enu),of course和still的使用上接近本族语者。

可以推断所有组别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都倾向于多用and,but,so,also,because,for example和such as。这一发现与王立非和祝卫华(2005)以及张德禄和矫艳(2006)的研究结果相同。另外,所有组别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都倾向于少用well。这一发现也印证了何安平和徐曼菲(2003)的研究结果。但是不同组别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某些连词的使用上又存在不同的倾向,如高水平组多用then(infer)和then(enu);中水平组多用now;低水平组多用now和too。表明除了共性的问题,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连词的使用上存在个性的问题。

5.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在中国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5.1课堂输入

连词学起来简单但要用好却不容易,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课堂输入。教师一方面应准确解释每一个连词的用法,另一方面应把连词在语境中的实际使用展示给学生,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除了传统的教材,教师还可以运用本族语口语语料库讲解连词的正确用法,运用中介语语料库(或学习者语料库)讲解连词使用时容易犯的错误。

5.2教学方法

何安平(2004)指出,语料库辅助语言教学作为教授外语的有效途径,可以激发学习潜能和语言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本族语和学习者两种语料库中对连词的不同使用帮助学生认清连词的常见使用错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构建自己学生的微型语料库,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中的连词使用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意识,内化其正确使用方法。

5.3自主学习

本研究还暴露了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词汇量偏小的问题。虽然连词一共才69个,但学生在运用多样性上很是欠缺。早在1991年,Johns即提出数据驱动学习(data-driven-learning,缩写为DDL)的理念。Leech(1997)亦指出语料库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目的语使用的自我意识。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本族语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并对照自己的口语输出找出连词使用上的差距。通过记录、自评、互评等手段逐渐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形成自己地道的口语表达。

6.结语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对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连词从总体使用情况、各类别使用情况和最常用10个连词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学生普遍存在多用连词和误用连词的情况。虽然高水平组学生相对于另外两个水平组在连词的使用上略为丰富,但与本族语者相比同样欠缺。三个水平组学生都常用的连词是and,but,so,also,because,for example和such as,但在too和用作推断的then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与本族语语料库相比,三个水平组学生普遍常用的7个连词均存在多样现象,同时在well上存在少用现象。笔者从课堂输入、教学方法和自主学习三方面对中国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连词学习提出了建议。笔者将进一步对该类学生在英语口语和笔语输出中连词的使用作对比研究,以对口语教材的编写提出更立体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1]A ltenberg,B.1995.English discourse connectives in a Swedish perspective[A].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Exploiting Computer Learner Corpora:Grammar,Lexis and Discourse.Louvain-La-Neuve,Belgium.

[2]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Edward,E.2000.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 ritten English[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Crewe,W.J.1990.The illogic of logical connectors[J].ELT Journal,4:316-325.

[4]Flowerdew,J.&Tauroza,S.1995.The effect of discourse markers on second language lecture comprehens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7:435-458.

[5]Granger,S.&Tyson,S.1996.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 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J].World Englishes,1:17-27.

[6]Halliday,M.A.K.&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7]Intaraprawat,P.&Steffensen,M.S.1995.The use of metadiscourse in good and poor ESL essay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 riting,4:253-272.

[8]Johns,T.1991.Should you be persuaded:Two examples of data-driven learning materials[J].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Journal,4:1-16.

[9]Kopple,V.W.J.1995.Some explan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36:81-93.

[10]Leech,G.1997.Teaching and language corpora:A convergence[A].In A.W ichmann,S.Fligelstone,T.M cEnery&G.Know les(eds.).Teaching and Language Corpora[C].London:Longman,2-23.

[11]Leech,G.&Svartvik,J.1994.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London&New York,Longman.

[12]Quirk,R.,Greenbaum,S.,Leech G.&Svartvik,J.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13]Tang,E.&Ng,C.1995.A study on the use of connectives in ESL students'w riting perspectives[J].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15-21.

[14]Tyler,A.1994.The rol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in discourse structure:Signaling logical and prominence relations[J].Applied Linguistics,15:243-262.

[15]陈新仁.2002.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5):350-354.

[16]陈新仁、吴钰.2006.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因果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J].国外外语教学(3):38-41.

[17]桂诗春.2005.中国学习者英语言语失误分析[A].杨惠中、桂诗春、杨达复.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109.

[18]何安平.2004.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何安平、徐曼菲.2003.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SmallWords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6):446-452.

[20]胡真.2009.试论如何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J].科技信息(32):150.

[21]刘明.2009.理工科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12):427.

[22]罗一.2003.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59-62.

[23]潘瑶、冯跃进.2004.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J].现代外语(2):157-162.

[24]万华、吴娟.2006.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连词误用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28-132.

[25]王立非、祝卫华.2005.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40-44.

[26]徐海铭.2004.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元语篇手段的发展模式调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3):59-64.

[27]张德禄、矫艳.2006.对大学生口语中衔接机制运用的调查及对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1):51-55.

[28]赵蔚彬.2003.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逻辑连接词使用量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72-77.

[29]2005-2010年全国部分省市级部分高校文理科招生比例统计,2010年9月6日检索于http://www.ruohai.net/news/201004/0955963.htm 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