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的类型
(一) 知识性提问
知识性提问是考察学生字、词、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提问。对于这类提问,学生只需凭记忆回答即可。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逐字逐句地复述学过的一些内容,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因此,课堂提问不能局限在这一层次上。在知识性提问中,教师通常使用的关键词有“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哪些”“写出”等。
(二) 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多用于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因此,理解性提问是较高层级的提问。学生通过对事实、概念、规则等进行描述、比较、解释,究其本质特征,从而实现对学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在理解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有“叙述”“阐述”“比较”“对照”“解释”等。
(三) 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提问方式。在应用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有“应用”“运用”“分类”“分辩”“选择”“举例”等。
(四) 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认真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这类提问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原理等方面。在分析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有“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
(五) 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进行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这类提问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把原先个别的、分散的内容以创造性方式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找出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新的关系,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综合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有“预见”“假如……会……”“如果……会……”“结合……谈……”“根据……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法”“总结”等。
(六) 评价性提问
评价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准则或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这是一种评论性的提问,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最高水平的提问。在评价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有“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二、提问的要求与方法
(一) 设问得当
1. 趣味性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最好能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同时能使学生从困倦的状态转入积极思考的状态。
2. 目的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应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手段。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纯粹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科学性
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主次分明、围绕问题、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
4. 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提问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例如,“养花都需要哪些条件?”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改为“给你一粒花籽,为了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你需要为它创造哪些条件呢?”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针对性
有针对性,就是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多数学生都参与,适当兼顾“两头”,并考虑某些特殊学生的发展需求。
6. 顺序性
提问的顺序性,就是按照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设计问题,先提出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最后是创设评价性问题。这样安排提问,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 发问巧妙
1. 对象明确(www.daowen.com)
提问是要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引发大多数人思考。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目的。
2. 表述清晰
发问应简明易懂、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若某个学生没有注意到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指定另一个学生代替老师提问。如果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意思,教师可用更明白的话把问题重复一遍。
3. 适当停顿
教师发问后,要稍作停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宜匆匆指定学生作答。
4. 控制数量
针对同一知识点的问题不能超过三个,必要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质疑学生回答,教师只作引导。
(三) 启发诱导
1. 启发引导的时机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抓住以下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①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无法“突围”时;
②当学生疑惑不解,感到厌倦困顿时;
③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
④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牢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因此,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提问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借以由已知向未知过渡。
2. 启发诱导的方式
①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
②增设同类,对比启发。
③读书指导,深入思考。学生回答问题时“卡壳”,常常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④运用直观手段进行启发。运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⑤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
3. 提问态度
①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提问要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也可适度制造紧张气氛,以提醒学生注意,但不要用强制性的语气和态度提问。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大胆发言。注意消除学生过度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②教师在提问时要保持谦逊和善的态度。提问时教师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都应使学生感到信赖和鼓舞,而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③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一时回答不出的学生要适当等待,启发鼓励; 对错误的或冗长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训斥这些学生; 对不作回答的学生不要批评、惩罚,应让他们听别人的回答,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为接下来的回答做准备。
④教师要正确对待提问的意外。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教师可能对这种意外的答案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无法及时应对处理。此时,教师切不可妄作评判,而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待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或与学生一起研究。当学生纠正教师的错误回答时,教师应该态度诚恳,虚心接受,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四) 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做总结性评价,并给出明确的答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强化。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整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