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的文化空间,你了解多少?

上海的文化空间,你了解多少?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海文化空间分布图可见,上海的文化空间集中于中心城区,这与空间可得性和文化消费人口密度有关。识别二维码,可获得作者制作的H5页面“上海文化空间”,含详细信息。2017年9月,上海启动了一系列文化空间开工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上海的文化空间,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被金融景观过滤后的文化景观。

上海的文化空间,你了解多少?

上海2035》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总目标,建设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创新之城要求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多元化的科技创新空间,结合城市更新,积极盘活存量资源,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成长平台。人文之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激发城市创造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生态之城坚持节约优先,致力于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综合文化空间的基本属性和诸多效益可以认为,城市文化空间贯穿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是三者的交叉点。《上海2035》提出,到2035年,形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文化艺术场馆和展示平台,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数量不少于1.5个,画廊、美术馆数量不少于6个,演出场馆数量不少于2.5个,完善高品质文化休闲设施功能布局。

上海城市文化空间包括文化展示空间,如博物馆、美术馆和陈列馆;文化演艺空间,如戏院、剧场、大舞台;文化创意园区,包括文创、科创等;以及文化游乐空间,特别是大型主题公园。从上海文化空间分布图(见图6-1)可见,上海的文化空间集中于中心城区,这与空间可得性和文化消费人口密度有关。郊区的文化展示空间多为区级博物馆,如青浦博物馆、松江博物馆。事实上,是这些远郊文化空间再现了传统意义的江南文化,但是现代性的规则建筑空间与传统意义的诗意江南之间产生了明显的隔阂。中心城区的各种体量的演艺空间密集,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化脉络的传承,尽管其间曾经历中断。上海是中国最早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这意味着文化创意园区较早纳入规范化管理。大型主题公园的品牌构成包括国内外知名品牌,如欢乐谷深圳华侨城旗下品牌、海昌极地是大连海昌集团商旅项目之一、锦江乐园是上海本土品牌,迪士尼(美国)、JOYPOLIS(日本)、安徒生童话(丹麦)、乐高(丹麦)是引进的国际品牌,各种外部资源集聚,并促进本地消费。

图6-1 上海文化空间分布示意图(N=285)(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旅游局的资料数据整理绘制。识别二维码,可获得作者制作的H5页面“上海文化空间”,含详细信息。

《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明确“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形成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两轴一廊”文化集聚带,发展“双核多点”文化功能区,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2017年9月,上海启动了一系列文化空间开工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上海博物馆东馆,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馆为发展目标,建筑高度近45米,覆盖立面的大理石宛如大海波涛,试图表现上海海陆交汇的地理位置和上海勇立潮头的排头兵精神。程十发美术馆于2019年底开馆首展,成为海派艺术家的研究展示空间。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由20世纪上海的特色建筑花园洋房改造,与一墙之隔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一街之遥的上海音乐学院连成音乐圈。宛平剧院,将建于1988年的建筑拆除,新建一座现代化专业戏曲剧场,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创,以“上海之扇、戏曲之苑”为设计理念,整体造型玲珑剔透,立面如展开的中国折扇上海图书馆东馆是引入人工智能的未来图书馆,由丹麦SHL建筑事务所担任主创设计。世博文化公园,总用地面积约188公顷,以“城市共生体”为设计理念,定位为生态自然的森林公园、文化融合创新的文化公园,市民欢聚共享的城市公园。新空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

与这些大型文化设施声势浩大开工动土不同,草根类文化空间面临生存困境,最直接的压力来自空间的消失。伴随旧城改造进入高峰期,草根类文化空间走向式微,大量民间剧场消失。“下河迷仓”(2004—2013),龙漕路一间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闲置仓库,曾是上海最重要的戏剧实验和孵化场所之一。这个独立的民间剧场,由个体独立支撑,面向社会公众免费使用,支持艺术实践和交流,提倡艺术创作主体个性,倡导创作主体之间包容尊重的风范(杨子,2016)。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街道里弄较多,也曾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城市中心区域的生活空间和工业空间都为草根类文化空间提供了空间支持。但是这些空间往往以旧城改造的拆迁作为结束节点。上海作为商业金融高度发达的城市,非营利的独立艺术空间,如果说不至于举步维艰,但至少是限制了更多创意群体对艺术实验的投入,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成为文化空间和文化自由创作的重要阻碍。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的文化横向包容度是偏弱的。上海的文化空间,在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被金融景观过滤后的文化景观。

与民间性文化空间消失平行发展的是政策推动的城市文化氛围营造。2013年6月,上海市制定了《关于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方案》,发布了《关于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的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成立了氛围营造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区联手、相关部门合作机制,旨在将上海建设成更有魅力、更具竞争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文化氛围营造创新工程,利用剧场、影院、广场、地铁、机场、商圈、市集和街头等城市公共空间,促进艺术与生活融合的文化氛围。就创新工程中的地铁文化来说,《上海地铁公共艺术规划》提出了“地铁文化长廊计划”,利用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及车厢等公共空间,通过摄影、绘画、雕塑等形式,营造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地铁文化环境。比如,橱窗内以艺术展示信息取代通俗商业广告,以传统手工艺剪纸装饰候车厅(颛桥站)、播放动态视频宣传片(新天地站)、设置艺术器材实物展(陕西南路站),以及定点进行表演艺术(人民广场站),等等。交通运输是地铁的首要功能,除此之外,根据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交通门户站、旅游景点站和区域商业中心站三类。上海的交通门户地铁站,以商业广告为主而缺少建筑美和地域文化气息的设计。通达旅游景点的地铁站一般会结合景点的文化特征加以装饰,如豫园站,或通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西藏南路站,张贴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海报。通达商业中心的地铁站点商业广告为主,随着部分大型购物中心采取艺术化策略,相应的地铁站也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的装饰。地铁以其成为文化产品或为文化产品提供空间载体而成为提供公共文化的流动性空间。在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类政策的确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动员、规范和引领作用。但是,在政策完成作为推动力的作用之后,应该腾出更广阔的余地让城市文化自由发展。

总体而言,上海文化空间经历着三条平行的变化路径:大型文化设施拔地而起;草根类小型空间黯然消失;政府推动的城市文化氛围工程如火如荼。上海经过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经济活力强劲,城市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然而与世界上诸多大城市一样,上海的交通、住宅、环境和安全等“城市病”日渐凸显。如何通过艺术项目来观照城市发展,也是文化艺术生活化的一种表现。空间项目“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文化艺术为内容,宣传和推广城市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空间的塑造和文化艺术的实践相结合,提升城市品质,以创造国际文化大都市。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于2015年9月29日开幕,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以展览与实践相结合为方式,将城市建设中的实践项目引入展览,将展览成果应用于城市建设实践的具体项目。城市发展不仅是专家学者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