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草根类文化空间营造文化场景

草根类文化空间营造文化场景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草根类文化空间,指的是与城市生活更加紧密联系、由民间个体或群体自发形成的文化空间。这类文化空间并非新近现象,如传统中国的茶园、酒肆。灵活的文化空间为文化创作带来了活力。讨论这些草根类文化空间时可以借鉴克拉克的场景理论。草根类自发的文化空间,相对于旗舰型指定性文化空间而言,是一种异质空间。异质空间构成了城市中不断生产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草根类文化空间营造文化场景

草根类文化空间,指的是与城市生活更加紧密联系、由民间个体或群体自发形成的文化空间。这类文化空间并非新近现象,如传统中国的茶园、酒肆。酒肆这类非正式生活文化空间,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刘禹锡诗“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百花行》)所描绘的就是唐朝长安酒肆业的盛况。酒肆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作为商业之地,唐代的城市经济发达,酿酒技术成熟,边贸商贸往来时常聚集于酒肆;二是作为时尚文化空间,激发文人墨客抒发情怀,如李白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白居易“酒肆深夜归,僧房日高睡”(《咏怀》)正是写照。

当代城市草根类文化空间的类型多样,除了小微企业为主的创意园区、独立的艺术空间外,还有夜间经济的酒吧、高校学生创意市集、创业咖啡馆和众创空间等。灵活的文化空间为文化创作带来了活力。虽然政府角色是亚洲城市推动产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但是新文化经济中一些创新活动的最开始,却巧妙地避开了官方话语,或者说事实上是被排斥在官方文化体制之外的。艺术家自发地将工业空间改造成为文化空间,寻找一种不同的社会表达方式,反映出一个异质意识形态空间的诉求。

讨论这些草根类文化空间时可以借鉴克拉克的场景理论。“场景”是表演艺术用语,对白、场地、道具、音乐服装演员等要素及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场景理论认为,场景是各种类型设施组合而成的,这些组合不仅蕴含各项功能,也传递着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消费城市中,文化设施作为动力促进城市发展。克拉克(2014)提出了理解场景的7个要素:

(1)邻里社区(neighborhoods),而不是城市、区域、省份或国家;

(2)物质结构(physical structure),即文化/娱乐设施;

(3)多样性人群(persons),根据种族、阶层、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和年龄等分类;

(4)前述三项的特定组合以及他们参与其中的活动,比如年轻的程序员参与一场本地音乐会;(www.daowen.com)

(5)前述组合表达的意义界定了某一地方提供的经验的重要程度,一般包括合法性(legitimacy)、戏剧性(theatricality)和真实性(authenticity);

(6)公共性(publicness),而不是私有性,公共空间提供的场景项目,路人或粉丝都可以参与其中;

(7)政治和政策(politics and policy),如何塑造、维持、警示或生产一种特定的场景,特定场景如何吸引居民、企业和旅游者。

“场景”超越了“社区”概念本身,前者更加具体地探究文化空间及其活动,如何把社区概念中所强调的城市物质空间结构和城市人群的人类学特征联结起来,同时强调城市人群的价值观念诉求如何反过来作用于场景(吴军和克拉克,2016:130)。克拉克的文化场景理论强调文化消费的重要性,认为是娱乐消费促进了城市发展,而不是城市促进了娱乐和消费。文化设施正是促进城市消费的载体。正如雅各布斯所说,人们需要漫步在一座城市的街道上来体验她的神韵。不同的文化设施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城市精神的多样性,这正是城市活力所在。场景理论建立了一种微观的文化动力学,强调不同的文化要素的协同性和本地化,深化了有关文化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认知(祁述裕,2017)。

草根类文化空间是一种“异质空间”。美国建筑学学者沙恩(David Shane)借鉴福柯的“异托邦”(heterotopias)概念,将其用于城市空间设计领域并重新定义。沙恩在谈论后现代模式时认为,主题公园、购物中心和摩天大楼是后现代城市的新器官,相比现代主义城市,这是一种细胞式的异位。后现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向传统和历史、向民间和大众的回归。纽约的年轻艺术家曾经展开一场反制度化博物馆运动,以超越局域空间的艺术创作手法,面向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创作状态促使美术馆等机构大胆地构建其空间的可塑性,做出新的选择。后现代的空间语言更加强调空间的可沟通性。

草根类自发的文化空间,相对于旗舰型指定性文化空间而言,是一种异质空间。这些异质文化空间促成了城市文化的积极转变。正如沙恩所说:“每个城市系统都将保持一些与主导的逻辑相反的、非常独特的地方,但其存在对于维持主导逻辑的可持续性是必需的。”(转引自李海涛和赵霞,2012)位于北京箭厂胡同38号的独立艺术空间“箭厂空间”,是典型的草根类文化空间。创始人希望能够“探索街道的社会和政治含义,探索空间和地点、影响和互动、公共空间和公共性等相重合的概念,并展望如何将变革性的活动嵌入日常生活中”(何颖宜等,2011:1)。过去10年的实践项目,可以从“场地”“场景”和“场域”三个圈层来理解和检视,三层构成同心圈模式。场地是那些探讨箭厂空间内部及与其紧邻的外部环境的作品;场景是联系着箭厂空间广义的外部环境的作品,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周边街道、毗邻店铺、周边区域,以及商业交易、劳动、监视、人际关系和社会流动性;场域涉及一个更大的意义群,将箭厂空间所处的简陋场所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网络联系起来。这三个圈层体现了文化空间与城市之间容纳和超越的关系。箭厂空间的项目沿着公共—私人、具体—抽象的线条展开,创造出鲜明的视觉形式。异质空间构成了城市中不断生产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