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中各学科说课示例和教学过程

高中各学科说课示例和教学过程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板书)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重点;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难点。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高中各学科说课示例和教学过程

一、高中语文说课示例 (课题:《富有的是精神》)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高中语文组9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富有的是精神》。(板书)

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建构精神家园为主题。本课是一篇演讲稿,语言朴实,结构严谨,在本单元中占有至关重要位置。

(二)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新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会精神实质,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重点;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难点。

(三) 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系统的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各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四) 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视死如归的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不屈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探索的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精神的实质。这样设计教学,不仅创设了与文本相符合的情景,还引发了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本文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通过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分为哪几个层次。

第二步: 再读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上面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板书: 热烈祝贺、深情呼吁、谆谆教导、殷切希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的能力。

3. 品读课文,研讨赏析

在学生们对文章有了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思考文中“精神”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再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要段落去思考。

然后,让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小组加以补充。对于学生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地方,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点拨。

最后,总结并板书: 做人做学问统一,爱岗敬业统一。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环节力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能力训练,巩固新知

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本文之后,要趁热打铁,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精神是一个人的支柱,同学们打算怎样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此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与学生共同总结全文,并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业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让学生课下搜集演讲稿资料,总结演讲稿特点,并在小组间交流。

(五) 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力求清晰明了,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对本堂课的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二、高中数学说课示例 (课题:《函数的奇偶性和正弦定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高中数学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奇偶性和正弦定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B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作了知识上的准备,而学好本节知识又将为余弦定理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说,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正弦定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与环节安排,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归纳的过程,并进行合作交流,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养成学生自信、自立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正弦定理的概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正弦定理的应用。

(二)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景中观察、分析、交流、归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五个步骤。

1. 创设情境,设异疑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如果有一个趣味十足的开头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环节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给工人师傅一个坏掉的三角形模具,给出部分已知量,让学生帮助工人师傅去修好这个三角形模具。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2. 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会遇到困难,本环节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多媒体出示问题: ①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各边和对应的角有什么关系? ②问题①中的结论对一般的三角形都成立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上述问题,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而归纳出正弦定理: 在同一三角形中,各边所对应的长和其所对应角的正弦之比是相等的,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既形成了概念,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回导入环节,并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导入环节中的问题。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归纳探讨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得出新知,保持高度积极性的前提下,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 解析例题,巩固新知

让学生上台板演教材例1和例2,其他同学在台下自行完成。之后,师生共同为板演的同学规范板演过程,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对例2进行变式,将原题求一边的长度变为求三角形的周长。变式后,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批改。这样的设计,既可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 反思小结,深化知识

本环节通过小组代表发言自评、其他小组补充评价、教师指导等方式进行总结,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内化。

5. 布置作业,分层提高

针对学生的差异情况,课后作业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进行分层训练。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完成,选做题留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通过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 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展示)。这样的板书系统直观,既充分展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又突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便于学生加深理解。

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当然,课堂当中一定会出现新的问题,我会根据具体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过程,以便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三、高中英语说课示例 (课题:Great European Cities)

Good morning,honorable judges!

I’m No.7 in English group. I’m very glad to stand here,sharing my teaching ideas with you. My topic is M1 Great European cities in book 3.

I will present my teaching plan from 6 aspects: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aims,key and difficult points,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teaching procedures and blackboard design.

Now I will begin with analysis of teaching contents.

This is a reading passage,which introduces several Great European cities. Moreover,it is the main reading passage of this module,which is used to contribute to the Ss’further reading.

Now I move to the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to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is passage; to master the important words,phrases and expressions; and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Ability aims: to develop Ss’reading,writing,spea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to develop Ss’cooperative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Moral aims: to arouse Ss’interests in the topic; to raise Ss’awareness of good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the teaching aims,the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re as follows: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to master the important words,phrases and expressions and to develop Ss’problem-solving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As is known to us all,a good teaching method requires that the teacher should help Ss develop their sense of English language. To achieve these teaching aims,I will use the following teaching methods: communicative approach,task-based teaching language and students-centered method.

Now I will introduce my teaching procudures,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4 steps.

Step 1: Pre-reading,which consists of lead-in and revision of new words.

In the lead-in part,I’ll show Ss some pictures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on the screen to the whole class and let them have a discussion of these 2 cities. It’s designed to arouse Ss’interests in the topic.

Then Ss are asked to review the new words,phrases and expressions,such as: ancient,be located in,and landmark. This aims to help Ss master the important words,phrases and expressions.

Step 2: While-reading,which consists of fast-reading and close-reading.

In the fast-reading part,the Ss are asked to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and match the photos with the its descriptions on the text book.

In the close -reading part,the Ss are asked to read in detail and finish the chart on the blackboard. ( draw) The Ss can firstly work by themselves and I will take part in it. Then I will invite some volunteers to fill in the chart on blackboard. This aims to develop Ss’reading ability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to learn by themselves.

Step 3: Post-reading.

There are acting activities for Ss. The Ss work in pairs,image one is the journalist,the other is the tourist who has been to these 4 European cities. The journalist has an interview with the tourist as to his journey. After this,I’ll invite some pairs to show their interview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 This aims to practise Ss’speaking,cooperative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Step 4: Homework and summary.

Firstly,the Ss and I have a summary of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is lesson. Then the Ss are asked to write a composition,whose theme is A city I want to live in. The important words,phrases and expressions need to be applied in their writing. This design aims to practise Ss’writing ability.

This is my blackboard design,which is easy and clear to understand. During the whole class,the Ss are the center,while I serve as the guider. We learn the knowledge happily and efficiently. That’s all for my class,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M1 Great European cities

city,country,landmark…

Ancient.

Be located in.

Landmark.

五、高中地理说课示例 (课题:《地球的运动》)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高中地理组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鉴于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我只说第一课时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活动过程及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说一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展,也是对后面的知识——地球中的大气、地球中的水的学习做一个铺垫。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和图表自主分析地球是如何自转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前面的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抓住高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手拿地球仪展示给学生: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地球仪,大家都认识。面对这个地球仪,同学们是不是要问: 为什么地球仪是这样设计的? 假如地球不自转,那它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自转的,以及地球自转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导入,符合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设计,弄明白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研究一个物体的自转不仅要研究它的方向,还要研究它的速度。引导学生复习几何课中与本课有关的知识,明确球体的速度分为角速度线速度。那么,一个球体,任何一点的角速度是不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再次回顾高中数学知识,得出地球的角速度是15°/h。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地球上任何一个位置的线速度都是相同的吗? 也就是说单位时间转过的纬线弧长一样吗? 在这里,着重讲一下赤道上的线速度。它是1670km/h,由此,可以计算出北纬30°和北纬60°的线速度。

通过自转引入第二个问题: 地球自转有哪些意义? 假如有一天地球不自转了,那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地球自转能实现黑夜、白昼的交替。地球自转只有这些影响吗? 接着让学生思考地球仪的方向为什么是倾斜的,它倾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在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得出地球偏转带来的物体偏移,以及物体是如何偏移的,提醒学生注意南北半球的物体偏移方向是不同,北半球向左偏移,南半球向右偏移。可以编一个顺口溜: 北偏左,南偏右。

3. 课堂小结

在教学结束之前,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课下要求学生完成课下练习,自我复习地球自转的意义。

(五) 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就是一个微型教学教案。我个人比较重视板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逻辑性强的板书,能更好地体现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六、高中生物说课示例 (课题:《神经调节》)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高中生物组的16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调节》。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反射过程。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生命活动调节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后面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知识的基础,因而在本章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过程,会复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生物、爱生物、用生物的意识,充分感受生物学的魅力。

综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反射过程; 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二) 说教法学法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型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采用自我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反思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导入新课之前,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带着学习任务进入课堂。

1. 导入新课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篮球比赛的视频。视频中双方队员竞争激烈,把守严密,队员之间配合默契。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讨论: 队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队员通过眼、耳获得信息后,自身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并迅速做出反应的? 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

2. 讲授新课

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与外环境的相互适应,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神经调节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的呢? 通过提问,引出反射这一知识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射的概念 (板书)。

既然反射能够应对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反射的结构基础及其过程。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神经元的结构模式,指名学生上台演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提问反射的相关问题,其余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出反射的大致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过程 (板书)。在此基础上,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四个问题,深化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反射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我们都知道,神经纤维是反射过程中传递信号的重要通路,可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呢? 我以动画的方式展示神经纤维上电流变化这一实验,让学生结合图示阅读文本,分小组讨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然后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并用多媒体进行点位变化的详细讲解,从而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思考一问题: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神经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左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借助这个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让他们谈一谈本节课的体会与收获

5. 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差异,通过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默写神经调节结构基础和反射过程,全体学生都做; 选做题是让有余力的学生总结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电流的传导有什么异同。

(四)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概括,便于学生迅速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高中政治说课示例 (课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高中政治组1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板书)。下面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本课内容既承接了前面“时间是永恒发展的”这一知识,又为后面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及理论知识,对抽象哲学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识记新旧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精神。

根据学情以及对教材的深度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是: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为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分析归纳学习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一则故事——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回顾前面所学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以这种方式导入,既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便于引出本课的主题。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针对本课内容,我主要从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状态这两个板块来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末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空前挫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必然灭亡,有人则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程。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复辟。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及材料,分组讨论: 为什么社会主义具有远大前程? 新事物的发展会不会一帆风顺? 在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侓,它能战胜旧事物,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曲折的过程,也就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这里,提醒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论及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是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以黑格尔的“谷堆论证”“秃头论证”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例,引导学生思考: 这其中反映了怎样的哲学道理?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总结归纳出: 量变与质变具有辩证关系。由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进行分层练习,让学生做相应的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然后师生一起回顾梳理本课的知识框架。此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名言名句。

(四) 板书设计

我本着直观、系统的原则设计本节课的板书,通过板书明晰本课的知识点和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把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高中音乐说课示例 (课题:《歌剧艺术》)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10号考生。我的说课题目是《歌剧艺术》。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新中国的歌》中的第三十二节。本节课教材中有女声独唱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曲《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男生合唱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歌剧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力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而且是歌剧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 说学情

学生对歌剧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音乐,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情境。

课前收集资料高中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但在欣赏兴趣方面,由于现代高中生接触到都是快餐式音乐文化,所以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三) 教学目标

聆听并学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和《这一仗打得真漂亮》,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欣赏歌剧艺术的美,了解两个歌剧选曲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对歌剧艺术的热爱之情。

通过欣赏歌剧《江姐》选段,了解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合唱。

在聆听歌剧选曲的基础上,了解我国新歌剧的发展概况以及新歌剧的风格特点。

通过对比欣赏,初步了解西方歌剧和中国歌剧的不同风格。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 让学生们通过聆听和感受作品,了解一些新中国的歌剧。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新歌剧和歌剧艺术。

(五) 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听唱法、范唱法、跟唱法、启发式聆听、对比欣赏法。通过创设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演唱,采用分角色演绎等方式来充分体验作品情感。(www.daowen.com)

(六)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一些歌曲和乐曲,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歌剧艺术发展情况。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歌剧吗?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老师: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香火缭绕,久演不衰。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方歌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产生的。

歌剧音乐的一般特点是: 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中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演唱形式。器乐除了为歌唱伴奏外,通常还演奏序曲和间奏曲。歌剧音乐不仅有力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而且是歌剧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角色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我们了解了歌剧,那么,新中国的歌剧艺术发展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老师: 中国的新歌剧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发展起来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音乐家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开始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进行大胆尝试,这便是中国新歌剧的形式。它既具备了西洋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也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请大家把教材翻到第226页,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这几段话,大家仔细听,巩固一下刚才学习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中国的新歌剧,看看它们体现了什么不一样的歌剧音乐。

2. 播放女声独唱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曲《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请同学们聆听欣赏歌剧,聆听完以后,分组讨论交流,说说你们的感受。(学生聆听完毕,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老师:《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选自歌剧《小二黑结婚》。《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是这部歌剧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唱段之一。该剧于1952年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描写抗日根据地的一对青年男女反对父母包办婚姻、争取恋爱自由的故事。音乐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音调,唱腔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鲜明的时代感。下面看教材第223页的这两段话,巩固一下刚才学习的知识。

3. 播放男生合唱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请同学们聆听欣赏歌剧,聆听完以后,分组讨论交流,说说你们的感受。(学生聆听完毕,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老师:《这一仗打得真漂亮》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洪湖赤卫队》讲述了发生在1930年夏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在湖北洪湖地区,贺龙领导的红军在同敌人的拉锯战斗争中暂离彭家墩,国民党保安团和当地“湖霸”彭霸天乘虚而入。地方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领导下,依托湖区与敌人巧妙周旋,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的音乐以湖北地区民间音乐为素材,不仅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有鲜明的性格化音乐形象。这是赤卫队员们战斗胜利以后所唱的一首合唱曲,是一首带有风趣诙谐性质的歌曲,曲调活泼、欢快而开朗,表现出了赤卫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师: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休息一会儿,欣赏一下乐曲。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音乐素养。

(七) 拓展感受

再次完整聆听这几首作品,思考“拓展与研究”的题目。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做题,使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

(八) 课堂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一堂课。教师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这一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让他们学得更加轻松愉快。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九、高中体育说课示例 (课题:《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高中体育组14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目标确定、场地器材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展开。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是高中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种篮球技术和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

本课是高中体育课中学习篮球运动的第二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运球、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他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班级为男生班。学生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总体上学生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 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 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的概念。

技能目标: 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运球手型及按球的部位、力量,传接球的准确性和快速运球能力。

教学难点: 上肢、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掌握能力。

(四) 场地器材准备

场地: 篮球场。

器材: 篮球40个、球网4个。

(五) 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六) 教学过程

1. 开始部分 (预计时间2分钟)

首先,教师宣布课堂规则。要求学生缺席要请假,整理好服装,站队时做到“快、静、齐”,文明活动,不打闹。

接着,宣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运球、双手胸前传球。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传球、运球技能技巧,培养团队精神。

此环节让学生明确课堂纪律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2. 准备部分 (预计时间8分钟)

教师先示范、讲解各种运球方法,学生自由模仿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的教学做好准备。

3. 基本部分 (预计时间30分钟)

(1) 运球

进行高低交替运球、两手交替运球、体前变向运球、急停急起运球等原地和行进间的运球练习。

学生散点看教师示范模仿练习,同时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身体的姿势、手型、手法和球的运行要准确。教师着重解决手对球的按拍力量、方向掌握、上下肢协调配合和眼视前方等问题; 同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控制球、支配球的能力。

(2) 对抗练习

先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对抗练习,然后进行分组“抢运球”对抗练习。加强学生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

(3) 原地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 前臂发力前伸,手腕急速向外翻转,肩、肘、腕关节放松,全身协调。

(4) 原地两人一组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要求: 运、传、接运用协调,且要迅速转换衔接。

(5) 四人一球一组,行进间运球后传球、接球后运球

要求: 运球和传球、接球和运球要相互衔接好,顺、逆方向都要练习。目的是使运球和传接球动作有机紧密衔接、快而连贯,进一步提高传接球和支配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4. 结束部分 (预计时间5分钟)

结束部分分两个环节。

一是做放松操。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消除肌肉疲劳,使身心得到恢复。

二是课堂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七) 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 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第20~35分钟。

运动密度约为55%,运动负荷为中等略偏上。

(八) 教学评价

在制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对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情况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教法与学法的选择遵循了教学原则和学生心理特点。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在教学比赛中,学生积极投身其中,获得了运动的快乐,强健了体魄。

以上就是我对《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

十、高中美术说课示例 (课题:《走进抽象艺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高中美术组1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这是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意向艺术的区别所在。本课介绍了抽象艺术的两种类型 (冷抽象和热抽象)、抽象艺术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美、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等知识,使学生对抽象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这是高中美术鉴赏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二) 教学目标

①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

②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

③了解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能感受抽象的艺术语言和抽象艺术的美。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抽象艺术的概念,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抽象、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教学难点: 结合已有的美术语言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艺术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主要采用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学法主要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等方法进行学习,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知识。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展示两组图片。第一组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现实再现,即具象艺术; 另一组是在生活中不存在的,即抽象艺术。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几幅画的不同之处。教师总结: 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作品,称为抽象艺术作品。

因为本课内容繁杂、零散,我将全部内容整合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抽象艺术的概念和类型,第二部分为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第三部分为抽象艺术的特点。

2. 讲授新课

(1)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形态

第一步: 学习概念。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引导学生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比较异同。

讨论结束后,请两位学生分别代表两个小组回答异同之处,其他学生作补充。最后,由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概念。

接着,学习抽象艺术的形态、含义、代表艺术家及其观点。由学生自读文本并批注,同时完成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①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 ②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其观点。

读完文本,各小组选代表回答,教师进行更正补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学生对抽象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突破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第二步: 赏析作品。

展示要赏析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

引导学生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向学生介绍下列内容: ①爵士音乐; ②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③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 ②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补充并总结学生的回答。

第三步: 能力练习。

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

创设情景请学生思考: 具象艺术能够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是不是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抽象,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迅速浏览文本并做批注,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

(2) 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抽象艺术是怎样形成的? ②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关于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了人们对美术的本质的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

关于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3) 抽象艺术的特点

第一步: 概括特点。

引导学生自学文本,同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概括出抽象艺术的特点,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 ①形式与色彩; ②构图与笔触; ③材料与肌理; ④空间与透视;⑤光影与运动。

第二步: 能力练习。

学生自主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学生欣赏作品后,都有跃跃欲试、创作抽象艺术作品的欲望。这时候,应适时满足学生的欲望。多媒体呈现几幅作品,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冷抽象作品、哪些是热抽象作品。

第三步: 动手实践。

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放在展示栏里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 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随着教学进度,依次显示课题、标题以及抽象艺术的概念、分类、代表艺术家、特点等关键词。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十一、高中物理说课示例 (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高中物理组6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板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八节的内容,属于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初中机械能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为即将学习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机械能的基本概念,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机械能是否守恒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状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教学难点是: 能够判断某一个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机械能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机械能的基本概念,知道了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在转化的量上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四) 教法学法选择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实验演示、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法选择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同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导入课题、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各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 导入课题

演示单摆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在这个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 (也就是机械能) 有没有变化? (板书) 这样设计导入环节,不仅回顾了初中所学的功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讲授新课

首先,以构建自由落体模型为例 (画图),引导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动能定理来探究这个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导出自由落体过程中的这个关系式成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自由落体的受力过程,得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之一是物体只受重力,也就是说,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

其次,分组探究机械能守恒的其他条件。分别以单摆运动和光滑斜面上匀速下滑的物体为模型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动能关系自主演绎推导过程,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再由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学生互评,最后教师指导订正,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表达式,说明上述两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考虑这两个过程中物体的受力和做功特点,师生共同总结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之一: 只有重力做功的条件下,机械能守恒。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 除了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相互转化外,弹性势能也可以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让学生猜测: 只有弹力做功的系统中机械能是否也是守恒的? 提出这个问题后,通过多媒体演示,以弹簧振子为例,探究这个过程。通过计算,可以证明机械能守恒的另外一个条件: 只有弹力做功。

3. 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三道不同类型的题目,由易到难,各有特点。指定学生到台上板演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自己完成。之后,师生共同订正上台板演学生的答案,提醒全体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4. 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自己对本节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然后,请学生代表谈谈自己的看法及困惑;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脉络。

5. 布置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差异,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要。

(六) 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两部分: 主板书和副板书。副板书主要用于学生的板演。这样设计板书的目的,是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更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十二、高中化学说课示例 (课题:《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是化学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向各位评委汇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电解质及其电离的相关知识,在本节将继续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加以有目的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离子反应的实质,会写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学会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三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生命危在旦夕,后经人指点,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

提出问题: 哑泉水为什们能致哑? 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教师提示: 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离子——硫酸铜,人喝多了会造成铜离子中毒。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铜离子和氢氧根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就失去了毒性。

进一步提问: 什么是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课题。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目的是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以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为例,对两者反应的实质进行探究。教师做好安全指导,学生组装好仪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完成表格,并汇报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实质,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定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 离子反应需要哪些条件?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 氢氧化钠与盐酸、碳酸钠与盐酸、氯化铜与氢氧化钠三组溶液组合,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学生完成实验后交流讨论,总结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接下来,引导学生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师生共同完成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学生观察并归纳出写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方法。

最后,让学生对比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出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用途,加深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 总结提高,巩固练习

在这节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归纳完毕,教师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写出硝酸银和氯化钡、硝酸银和氯化钠溶液反应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是我的板书区,副板书是学生的板演区。板书整体上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