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语文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故乡》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以家乡生活为主题,旨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本文通过描写故乡人的变化,表达了作者鲁迅对家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本文在本单元课文中起着以点带面的作用。学生学好本文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和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法学法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潜心赏读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据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在学法指导上,力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认认、划划、想想来读懂课文,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 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故乡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离殇; 故乡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离愁; 故乡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期盼。故乡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去感受一下他的故乡的变化。
这样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轻松自然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环节二: 疏通字句,整体感知。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作者,知人论世。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如有疑问查找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进行释疑,为进一步阅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
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文中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故乡? 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 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批注式阅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出: 文中描写了回忆前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回忆前的故乡充满了童趣,现在的故乡失去了生机(板书)。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内容,为进一步研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环节三: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里反复品读文本,更深刻地体会文本的意境,并思考以下问题: 文中的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让学生通读文章,勾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走进学生,参与讨论,适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升华思想。
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对各小组加分奖励,并做出必要的补充与总结。
最后,将小组汇报予以展示: 文中的故乡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板书)。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整体上深入地把握文本,加深了对文本的体会,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环节四: 回归整体,课堂小结。
学完本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板书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
环节五: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对于你们未知的人生,你们将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请写一篇小短文,或者是收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批注式阅读。这样把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从学习语言过渡到运用语言,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六) 板书设计
这是这堂课我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又突出主题,能够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本文的思想主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数学组4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材
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这就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为接下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做好铺垫,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与环节安排,让学生经历思考、总结、归纳的过程,形成严谨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概念。
(二) 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启发、讨论、讲练结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 说学法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四) 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个边长为x的正方体,让学生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y是多少,并让学生经小组讨论之后上台展示他们的答案。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目的是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经过上一环节的讨论,学生可以得出答案是y=6 (板书)。我会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函数知识得出对于y的每一个值,x都有一个对应的值,即y是x的函数。在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用多媒体将课本上的“问题一”和“问题二”展示出来,让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得出答案并板书。根据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①这三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这几个函数的自变量是什么? 因变量是什么? 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什么?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得出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而且自变量是一个二次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共性,得出: 自变量为二次式,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板书)。其中,x为自变量,a,b,c分别为解析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总结出二次函数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 a为什么不能等于0? 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将课本上第3页的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作为达标测试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答案。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我会及时作出评价。通过达标测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在这一环节,提问学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分层次设置作业。这样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五)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教学板演区和学生练习区。这样的板书设计,逻辑清晰,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我的说课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三、初中英语说课示例 (课题:The Great Canyonwasnotjust Long)
Good morning,honorable judges. I’m No.3.It’s my great honor to stand here and share my lesson plan withall of you here.
Now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itle,M1U1 The Great Canyon was not just Long. Now I will introducethe design from following parts: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analysis of Ss,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teaching procedures and blackboard design.
Part1: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This lesson is the first unit of module1,it is a lesson about listening and speaking.It is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and it’s helpful to improve Ss’listening and speaking. So I thin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aims.
First,Knowledge aim: is to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such as: wonder,silent,loud and go through,fall away,million of.
Second,Ability aim: is to improve Ss’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working in pairs and communication.
Third,Moral aim: Ss are able b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expressing their feelings or opinions in English.
Fourth,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To learn how to us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develop Ss’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art 2: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t is known to us that Ss are active and eager to acquire knowledge. What’s more,this topic is based on our daily life,so they will b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I’ll adopt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I will guide S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work in pairs.
Part 3: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Free-talk.
In this step,I will ask my Ss to answer my questions and discuss in pairs,for example,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Where did you visit for your last summer vocation? By this Ss will be very interested in it,and pay attention to our class quickly.
Step 2: Lead-in.
In this step,I will ask my Ss to draw the pictures about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that we have been to and describe what happened there. This part will set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new lesson.
Step 3: Learning new lesson.
In this part,there are 2 activities.
Activity 1: Learning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wonder,silent,loud and go through,fall away,million of. ”. Then I will ask Ss to play a“bomb”game to check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one by one.This part aims to set foundation fo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process.
Activity 2: In this step,I will ask my Ss to listen to the tape for 3 times. For the first time,listen and answer my questions.
Q1: What did Tony visit the Gaint Causeway? ( write) .
For the second time,I will ask Ss to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with present simple and past simple and ask my Ss to answer the detailed about dialogue and T /F questions. Then they can discuss in pairs. In this part,I’ ll take part in their discussion and give them timely help. After that,Ss wil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lesson.
For the third time,I’ll ask my Ss to listen and repeat,this part can improve Ss’listening and speaking.
Step 4: Make a conversation.
In this part,I will divide my Ss into 2 groups,and ask each group to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present simple and past simple. And ask each group to perform in front of class. The better group will get a present.The purpose focuses on letting Ss put what we have learned into practice.
Step 5: Homework.
They can searc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natural wonders and man-made wonder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other ways for learning English.
Now let’s move to my blackboard design. This is all my blackboard design,I think it is clear enough for Ss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better.
In this lesson,I follow the concept: Ss are the master of class,while the teachers are the guiders of the class. To make my Ss learn English more actively and efficiently. So much for my lesson plan,thank you for your listening.
M1U1 The Great Canyon was not just Long
wonder,silent,loud go through,fall away,million of.
Q1: What did Tony visit the Gaint Causeway?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初中历史组2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洋务运动》。
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 教材分析
《洋务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能力层面: 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层面: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自强才能求富”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洋务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是: 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四) 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动。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引导教学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为了不教,在教中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 教学过程
根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的教学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张正在燃烧的“洋火”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提问: 它为什么叫“洋火”? “洋火”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洋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期间传入中国的。洋务运动正像这枚“洋火”带给了中国一丝微亮。这样,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导入了今天的课题—— 《洋务运动》。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本环节我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用多媒体播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归纳出洋务运动的背景 (板书)。接着,播放洋务运动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洋务运动前期的内容有一个更为生动的了解,并归纳出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时间和内容。然后,展示相关军事工业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片后归纳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规律,得出这些都是军事工业的图片。在此基础上提问: 为什么在洋务运动的前期设置了如此多的军事工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洋务运动前期之所以设立如此多的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
关于洋务运动的后期 (板书) 的教学,我这样设计: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洋务运动后期民用工业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进行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洋务运动后期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工业。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 为什么创办这么多的民用工业呢? 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后期创办如此多的民用工业是为了“求富”。接着,通过多媒体播放京师同文馆,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内容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设计表格让学生上台补充完整 (板书)。学生上台补充完整后,师生共同评价反馈。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环节: 自评互评,巩固提高。
在本环节,让学生做新闻播报员,对洋务运动事件进行报道。要求标题鲜明、内容简洁准确。学生上台报道后进行自评互评,我对学生报道中的知识性错误给予纠正,其他方面则积极肯定,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环节: 巩固复习,小结作业。
本环节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为了“自强求富”,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梳理完毕后,布置如下作业: 课下收集洋务运动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谈一谈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六) 板书设计
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五、初中地理说课示例 (课题:《南北气温的差异》)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南北气温的差异》(板书课题)。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内容编排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气温的分布及特点,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2. 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及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3. 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
一是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
二是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三是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各种图像,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4.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我国冬季、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 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二) 说教法
1. 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并熟练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等温线图),归纳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的欣赏的情感; 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 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介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说学法
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了解气候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初一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对于区域气候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2. 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一是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图析文,发现问题,自我感悟,建构新知。
二是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互补,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三是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中探究理解,并在探究后提练观点。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结构、学生特点的分析,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步骤。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引入“外出旅游时应该如何选择衣物”,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如此设计,是为了落实“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2. 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分析、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①1月份0℃等温线主要穿过了哪些地区? (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因为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种类等均有较大差异。)
③计算1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同时,知道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
在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分布图。通过读图分析,认识到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南北普遍高温,并且知道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
在本环节,学生通过读图探究、自主学习掌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读气温图的方法,同时解释前面设置的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却还要除去青藏高原呢? 老师再次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因,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3. 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难点,主要采取小组互动的形式,通过指导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我国1月与7月平均气温图,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纬度及气温图表。
先由学生合作探究,读图填表,总结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得出结论: 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 在高原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地形因素的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总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四个环节的学习。
4.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及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让学生认识气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各温度带的划分。其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认识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如果时间充裕,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 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直观、系统,不仅要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直观地体现教材的知识点和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六、初中生物说课示例 (课题:《遗传的物质基础》)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生物组10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展开。
(一) 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细胞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以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本节课的教学将使学生初步接触遗传知识,为后面学习性状的遗传打好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理解和掌握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以及DNA是主要的遗传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以及DNA是遗传的主要物质。教学难点是: 了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 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还不够成熟,对于一些生物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 说教法学法
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引导他们采用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的教学理念,为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分以下几个环节完成本次教学。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www.daowen.com)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讲授新课之前,提问学生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呢? 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节新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将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细胞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板书)。利用多媒体演示“散稻嫁接”的实验,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散稻的形状是由什么控制的。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其中,指导点拨学生。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胞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完这部分内容以后,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对DNA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了解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明确染色体包括DNA、蛋白质两部分。
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视频,通过抢答让学生说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使学生对DNA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理解染色体、DNA以及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出示三者的关系示意图,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每条染色体包括一条DNA,每个DNA上有多个基因。这样设计,不仅使导入部分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也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三个环节: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设计了一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情况。
第四个环节: 课后小结,要点升华。
本环节主要是带领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并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收获与体会。
第五个环节: 布置作业,分层提高。
根据“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课改核心理念,我将作业习题设计为基础题和拓展题。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拓展题主要针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这样布置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五) 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系统直观、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就是这些内容。当然,课堂上可能会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我会根据这些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初中政治说课示例 (课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我是4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依法治国之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基本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则国兴两方面内容。本节课承接前面已经学习的宪法知识,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承上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说一下我的学生。
学生处于八年级下学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法治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本节课对于他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下面,说一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以上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并掌握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解法治则国兴。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我决定将“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教学重点; 将“体会并理解法治则国兴”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着,说一说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 差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导人们如何去发现真理。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放手发动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采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下面,重点说一下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 新课的导入。
通过多媒体播放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接受审判的新闻视频资料,并提出问题: 周永康身为高官,在违法犯罪后依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发言,得出结论: 他依然要接受法律制裁,是因为我国走依法治国之路。在此环节,我采用比较新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新闻时政资料为导入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第二步: 新课的讲授。
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七嘴八舌话法律”“法律知识大PK”两个活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一: “七嘴八舌话法律”。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执法部门打击“黑心棉”和“毒大米”的执法现场图片,然后播放在火车站行凶的暴徒接受审判的新闻资料视频,并提出问题: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如何去做? 请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我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引导。讨论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出: 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依法治国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应该做到依法行政,要求普通公民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板书: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样,就较好地完成了“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重点内容的教学。
活动二:“法律知识大PK”。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宪法》第二十八条的具体规定,接着展示《宪法》第二条的规定,然后展示刚刚颁布实施的新《环保法》的具体法条,并提出问题: 法律有什么作用呢?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将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进行“法律知识大PK”,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体会法律带给人们的影响和法律的重要作用。最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即“法治则国兴”(板书)。
第三步: 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新闻视频,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体会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第四步: 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通过随机提问请学生总结并回答知识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总结知识的机会。
提问完毕,总结实践性作业: 在12月4日“宪法宣传日”这一天走出校园,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进行普法宣传。这样设计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在亲身宣传法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最后,说一下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八、初中物理说课示例 (课题:《串联和并联》)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鞠躬) 我是物理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串联和并联》。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第三节,是学生对电流和电路的进一步学习,同时为学生学习正确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提供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是电学的重要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并能正确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确定为: 正确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流、电路,对电学有了简单的了解,这对学习本节课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需要具体事物做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三) 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主要采取启发式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以自主探究为主,结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表现空间和思维空间。
(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灯泡、一个电源、若干导线,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一个电路中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在学生连接电路之前,向学生强调首先应该画出电路图,培养学生先设计后动手的好习惯。学生操作后,各小组进行结果汇总并且请学生代表上台板演(板书画出电路图)。有一部分学生设计的是这样的电路图,还有一部分学生设计的是另一种电路图(板书画出电路图)。这两种设计都符合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分组并选择其中的一种电路图进行探究,发现两种电路都可以使小灯泡发光。这样的设计,以实验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 串联和并联。教师展示两种不同的电路和电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两种电路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得出一种电路图是用电器首尾相连,另一种是用电器两端连在一起然后再一起接入电路。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 用电器首尾相连的这种设计就是串联电路 (板书),用电器两端连接在一起然后一起接入电路的,称之为并联电路 (板书)。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电路中的电流方向。学生很容易分析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两个小灯泡,流向电源的负极,但是对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容易产生分歧和困惑。此时,教师可以以江河中的水如何流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对并联电路的电流方向做出判断。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给予肯定,得出结论: 先分后合 (板书)。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二: 生活中的电路。以启发式讲授为主,使学生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在生活中分别有哪些广泛应用,并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自的优势做简单介绍。启发式讲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第三个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一题,强调依据问题先设计出电路图,然后再进行实物连接。学生各自画出电路图后,进行分组讨论,确定组内的电路图,小组合作连接实物图进行检验。学生操作时,教师观察学生连接情况并予以指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第四个环节: 感悟收获,课后小结。
本环节主要是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加以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 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本节课为学生布置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2~5题,其中第2~4题每个学生必做,第5题作为选做题,学生自主选做。这样设计作业,既使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得到训练,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 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九、初中化学说课示例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化学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展开。
(一) 说教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酶的作用和铁与氧气的反应,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也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比较薄弱,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容易产生偏差,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基于对教材理解、学情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氧气与金属的反应,以及金属与盐酸和硫酸的反应,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与环节安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化学探究的艰辛与美好。
基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难点为: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自主思考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以提问题的方式来导入: 近年来铝被大量地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当中,不仅因为铝的密度较轻,还因为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那么,铝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抗腐蚀性呢? 通过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习新知
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第二个是通过探究镁、锌、铁、铜、铝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来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对第一个知识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板书) 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然后交流讨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发挥引导和评价作用。经过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 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从而阻止了铝的进一步氧化。而铁和铜在常温下不起氧化反应,但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而金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反应。通过这个过程,突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新课导入环节提出来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第二个知识点是: 通过探究镁、锌、铁、铜、铝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板书)。这主要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在学生操作实验之前,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学生操作完实验,填写实验探究表并提出问题。先在小组之间讨论,小组内讨论后各小组之间交流分享,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偏差予以指导,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即为置换反应。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也会得出镁、锌、铁、铜的活动顺序,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3. 巩固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三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来判断这三个反应是否为置换反应。在学生判断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以便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4. 课堂小结
请两位学生归纳和概况本节课的内容,其他学生予以补充,总结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总结完毕,根据“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必做题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拔高训练。
(五)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板书本着简洁、清晰、明了的原则,力求系统、直观地呈现知识点,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十、初中音乐说课示例 (课题:《雪绒花》)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音乐学科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雪绒花》。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随着该电影的播放而传遍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歌曲之一。所选歌曲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速度,这就决定了它的格调优雅恬静,情绪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
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好歌曲,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中,还有两首情绪欢快活泼、演唱形式多样的欣赏歌曲,因此,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设定为: 通过欣赏电影《音乐之声》插曲,感受歌曲的形象和情绪,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 说教法学法
1. 教法设计
本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欣赏电影片断为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风格进行对比,拓展学生思维。
2. 学法设计
在学习歌曲时,以教师语言启发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操作、歌唱,比较分析歌曲旋律,使学生能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并通过演唱歌曲,从歌词中感受旋律,体会歌曲表达的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欣赏电影片断和听老师演唱前,先向学生提出要求和问题,让他们明确欣赏目的,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 说教学过程
这一课的教学,我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
1. 创设情境
《雪绒花》这首歌曲的旋律,许多学生都很熟悉。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大了一些,音乐课的气氛已不像小一点的孩子那样上课好动。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讲述《音乐之声》的剧情,营造课堂氛围: 70多年前,在奥地利一座古老的修道院里,有一位叫玛丽亚的年轻修女。她性格活泼,美丽善良,喜欢唱歌,会弹吉他。一天玛丽亚来到一位退役的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12位家庭教师。她用爱心、用音乐和7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得到慈母般的温暖……讲到这里,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对影片产生了好奇感,自然过渡到听电影中玛丽亚教孩子们的一首歌曲《Do-Re-Mi》。
2. 导入歌曲
导入采用猜谜的方式。一说到猜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植物,并介绍雪绒花的得名。《雪绒花》的歌声随着影片的放映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看歌词 (多媒体出示歌词),你能试着把歌词中人们对雪绒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学生带着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3. 学唱歌曲
这一环节分为两步。
首先让学生听老师演唱歌曲,再带着问题听录音,回答老师的问题: 看看这首歌的调号和拍号,分析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聆听熟悉歌曲旋律,很快能解决这些问题。再用“lu”哼唱旋律,让学生提出节奏有不太顺的地方。老师拿节奏卡片指导学生练习八分休止符,用“哒”演唱节奏,再让学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学唱难点。
在进行歌曲处理时,从歌曲所表达的主题、歌曲的旋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歌曲的魅力,以便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学生唱完歌曲后,教师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将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 要想把歌唱好,情感的表现很重要。此时指导学生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得明显一点。
4. 拓展感受
学生唱好歌曲后,发给学生英语歌词,教师用英语演唱歌曲,让学生欣赏后说说对英文演唱和中文演唱的不同感受,使学生产生也想用英语学唱歌曲的愿望。教师向学生介绍汉语、英语发音的不同——英语里有些音要连读。教读Edelweiss,evry,greet,Blossom,bloom,grow,Bless等英文单词后,师生跟着音乐伴奏分别用中文和英语演唱《雪绒花》。
5. 欣赏电影歌曲片段
学生学唱好歌曲后,教师继续介绍电影剧情: 在一次家庭音乐会上,玛丽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出木偶戏,把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得非常有趣。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电影片断。(播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歌曲的表现形式、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正是这三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音乐课带给我们快乐,愿同学们都能唱出歌曲中对祖国的爱。最后,回到本课的重点《雪绒花》,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使他们能够领略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雪绒花》一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十一、初中体育说课示例 (课题:《乒乓球运动正手攻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体育组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乒乓球运动正手攻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场地器材、教学过程等几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七年级 (全一册) 第二章第二节。本教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正手攻球是乒乓球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技术,这项技术对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腰部力量,提高学生的灵敏性非常重要。其基本技术动作并不复杂,但学生做到完全掌握,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正手攻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和训练,80%及以上的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正手攻球的基本技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人文主义精神。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击球点、臂的前旋、击球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 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相对较差,但是对于直观的、宜模仿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浓厚的兴趣。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我综合运用讲解示范法、启发诱导法、问题探究法、表扬鼓励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说场地器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如下场地和器材: 乒乓球房1个、乒乓球拍20副、乒乓球50个、音响1个、挂图1张。
(五) 说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的技能变化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 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 开始部分
预定时间2分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整队,报数,师生问好; 老师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强调学生重视安全; 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检查学生的衣帽是否整齐,宣布有无见习生; 进行四面转法练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良好的上课状态。
2. 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预计时间8分钟。首先,让学生围绕场地螺旋形跑2圈,防止运动损伤,降低肌肉的粘滞性。然后,在韵律球操的音乐伴奏下,带领学生做韵律球操,在球操中贯穿一些正手攻球的基本手型和基本步伐,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3. 基本部分
这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预计时间30分钟。
首先,让学生自由发挥正手攻球,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乒乓球运动正手攻球。
接着,结合挂图具体讲解正手攻球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击球点、击球手型、手臂的前旋、击球时机。教师为学生做一个完整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对正手攻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教师继续进行正面示范和侧面示范,以正面示范为主、侧面示范为辅。示范后,组织学生分两组进行协助练习,两组互相模仿、互相监督,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生分组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与他们讨论交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分组练习结束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技术,进行两人的正手攻球练习,两人相互评价、共同学习。此后,让三组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表演,纠正错误动作,增强学生对正手攻球的直观认识,进一步提高动作的技术规范性。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规范动作,安排小组对抗活动。对抗的方法是: 看一看哪一组的同学在动作标准的情况下不间断地攻球,个数多的为胜。让胜出的学生说一下自己的小经验,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常规,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授课时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完成教学目标,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4. 结束部分
预计时间5分钟。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做放松操,放松学生身体的同时让学生的心理也得到放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课下继续练习,同学之间互相指导、互相学习。
最后,与学生一起回收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器材、保持场地环境卫生的好习惯。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六) 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练习密度为30%~40%,平均心率为130~160次/分钟。在这样的良好状态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十二、初中美术说课示例 (课题:《了解纹样》)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美术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了解纹样》。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谈谈我对今天这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什么是纹样,而且能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了解“美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纹样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生活中的纹样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等学习形式学习纹样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愉悦的美术学习情景中,体验纹样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为了落实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生活中的纹样,将教学难点确定为纹样的构图形式。
(二) 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主要采用示范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学法指导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习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三)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美术教学材料,让学生提前上网查阅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强制的学习。”上课一开始,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纹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阶段: 讲授新课。
纹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常常使用纹样来装饰美化环境。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生活中带有纹样的作品,如民族服饰、瓷器、地毯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纹样,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什么是纹样。师生共同总结,得到纹样的概念 (板书)。根据纹样的审美需要,将纹样的造型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叫做纹样的构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总结纹样构图形式,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出常用的纹样构图形式有对称式和均衡式 (板书)。
第三阶段: 自主探究。
通过分析欣赏纹样的构图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纹样,教师巡回指导。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突破难点。
第四阶段: 展示与评价。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纹样的构图设计后,把作品放入展示区进行展示 (板书展示区)。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以鼓励、激励为主,增强学生的信心。
第五阶段: 课堂小结。
本环节主要以各小组代表发言小结、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及时指导的方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内化。
(五)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主板区和副板区。主板区为我的绘画教学区,将示范画与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副板区为学生的板演区。这样设计简单明了,学生一目了然,总体上做到了直观清楚、突出主题,有利于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谢谢评委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