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

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已经学过了认识情绪方面的课程,本节课基于学生对情绪的基本认知,力求通过导入部分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情绪ABC理论中不合理信念对时间结果的影响作用。

教学的目标以及教学的方法

课程名称】《快乐的秘方》

【授课教师】王启忱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八年级第一学期中期

【课 时】40分钟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政策依据

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指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学会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一、理论依据

1.初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①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影响情绪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大量出现,比如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情况、与父母的关系、个体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等。加之青少年的辩证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因此,学生的情绪波动明显,可能由于一时的成功欣喜若狂,也会因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

②青春期的学生情绪趋于心境化,情绪出现后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立刻消退。

从初中生的情绪特点来看,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体验,培养其在不愉快事件面前合理管理、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长期和深远的。

2.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不合理信念(B)直接引起的。

3.塞利格曼:习得的弹性乐观

积极心理学的发起者塞利格曼在《学习乐观》一书中,基于归因(归因风格)、理性情绪疗法等理论,重新梳理了对乐观的理解。他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而不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质,源于后天的习得和培养。当人们经历不愉快事件时,恰当的归因方式可以促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克服不愉快事件带给人们的消极情绪影响。

【设计背景和思路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进入青春期,因生理、心理方面发育的逐渐成熟而在情绪上波动较大,加上步入初二年级以来,学习科目增加,知识的难度有所增大,造成学生产生情绪波动或挫败感的事件也会日益增多。基于这些情况,在这一阶段向学生开设情绪辅导方面的课程十分必要。

学生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已经学过了认识情绪方面的课程,本节课基于学生对情绪的基本认知,力求通过导入部分的游戏环节,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情绪ABC理论中不合理信念对时间结果的影响作用。在第二个活动中,通过将ABC理论中的三因素角色化,使学生在ABC角色扮演中结合简单的归因理论更加深入地认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归因方式对于事件结果产生的影响。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练习,意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事件,并按照ABC理论模型回顾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以及现在对当时的处理方式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运用积极、合理的归因方式来调整自己经历不愉快事件时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重现的方法,认识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事件结果产生的不同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理调节情绪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积极、合理的归因方式来调整自己经历不愉快事件时的情绪。

【教学难点】

结合简单的归因理论,深入认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归因方式对于事件结果产生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前分小组、纸质任务卡、马克笔、彩纸、幻灯片课件、学习方案(生活中的ABC) 。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

活动名称:动物园合唱曲(约6分钟)

活动目的: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热身作用,同时通过游戏过程和分享环节让学生觉察到做某件事情前“你对自己说了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你做事时的心情和状态。

活动内容:

(1)活动准备:跟一个平时与你不熟悉的同学结为一组。(课前由课代表协助完成)(www.daowen.com)

(2)活动规则

①扮演什么动物?

与你的同伴对视(目光不转移)的同时,大声学自己扮演的动物的叫声,至少10秒钟。

(3)分享与讨论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游戏规则的?你的看法对你在游戏过程中的感觉和表现有什么影响吗?

(4)教师小结

面对同样的游戏规则,有的同学在游戏开始前心里默默对自己说“在自己不熟悉的同学面前‘怪叫’太‘自毁形象,了”,而有的同学认为这只是个游戏而已,放开玩就好了。这些源于自己心底不同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参加游戏的心情和状态。如果你的想法是“这游戏太让我尴尬了”,你也许满脸通红,叫不出声;如果你的想法是“这很好玩”,你也许会更加兴奋、放松地参加游戏,并表现出更大的创造性。

由对游戏的总结引出简单的讲解:

在黑板上呈现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

(引出课题:“快乐的秘密”)

2.角色扮演活动:我帮忧忧找快乐

活动名称:角色ABC(约26分钟)

活动目的:通过在小组内根据“人物卡”进行角色扮演,发现对同一不愉快事件的不同想法对事件结果产生的不同影响,并通过老师的引导掌握几种基本的归因风格。

活动内容:

(1)活动规则

①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

②活动前由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抽取本小组的任务卡(共设计三张任务卡,每张两份,会有两组抽到同一种任务卡);

③各小组拿到任务卡后,根据给出的A(事件)和主人公忧忧内心的B(信念、想法)填写这一信念可能造成的结果并分析自己对忧忧这一信念的看法。

④忧忧若想得到任务卡中给出的结果,该怎样转变自己的信念?请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将任务卡中的事件、忧忧转变后的信念及其结果编成一个小短剧,表演出来。

三张任务卡的具体内容如下:

(2) “快乐秘方揭晓”

教师结合上一环节学生对忧忧对不愉快事件转变信念的方式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会帮助自己转变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秘方”。

永久的对暂时的

面对不愉快事件,有些人坚持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和霉运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所以很容易失望,甚至彻底泄气。有些人则相信这些不愉快只是暂时性的,会随着时间推移和自己的努力而发生改变,因此可以抵制不愉快事件带来的无助感。

普遍的对特定的

有些人则容易把一件事上遭受的挫败感扩大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最终毫无前进的动力。有些人则会把不愉快事件看成特定事件,认为自己只是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但仍能看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并鼓励自己补上短板。

怨天尤人对客观认识内外因

有些人认为不愉快事件完全是由外部因素(如环境、他人等)导致的,所以除了抱怨, 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有些人在看到造成失败的外部因素的同时,更注重从自身找原因,认为自己有做出改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我反思活动

活动名称:生活中的ABC(约10分钟)

活动目的:将探究环节习得的关于不愉快事件解释风格对事件结果产生影响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觉察并反思自己对不愉快事件的归因方式。

活动内容:根据提示在学案的相应位置填写自己生活中的“AB C”。

①回忆自己生活中曾经遇到的不愉快事件;

②对这一事件你当时的信念(想法)是什么?事件的结果如何?

4.课后小实践:“我的快乐手抄报”(约3分钟)

要求:今天课上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几个转变信念、保持快乐心情的小秘方,相信大家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快乐秘方,希望大家课下结合自己课上的体会,将自己保持快乐心情的一些小妙招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