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怀军 黄健青 陈 进 崔金红
一、发展历史回顾
我院“电子金融”课程有深厚和坚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下面3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
课程定名为“电子银行系统”,1995年由张卓其教授首先开设,在原中国金融学院的总体培养目标下,面向金融系统人才培养的需要开设,课程内容涵盖传统金融电子化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管理,课程建设得到了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支持,我国金融科技界的知名专家黎晓先生、人民银行支付科技司李晔司长、工商银行信息技术部单怀光总经理对本课程给予了重要帮助,为本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调整阶段
课程定名为“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2000年开始,为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网络金融、电子支付的相关内容,为我校成为首批教育部批准的电子商务专业院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本课程由谢怀军、陈进主讲,保证了本课程的继承和发展。
3.综合实力提升阶段
课程定名为“电子金融”,2003年开始,黄健青、崔金红等教师陆续加入教学团队,师资进一步优化,校内重点课程建设启动,教学内容和条件更加充实,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成果,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了本课程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关注技术和金融、管理的结合,关注电子金融服务模式及其创新,2010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立项。
二、建设目标及内容
“电子金融”是典型的金融学与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的前沿进展交叉融合的创新课程,学校的学科特色为“电子金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队伍等方面进行“电子金融”精品课程建设。
1.建设目标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电子银行和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采用的技术,能够正确分析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中的业务创新活动和业务模式,初步具备电子金融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电子金融”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能紧密联系实践应用,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配合实务分析,进一步学习电子金融的理论与实务,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及时将课程领域内最新最前沿的发展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展示课程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据此,本课程教师缜密研究重构本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召开多次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应用领域专家,对教学内容反复论证,形成了内容先进,特色突出的教学内容体系,在2012~2013年,陆续完成课堂教学的全程录像、配套习题等相关资料。
本课程的章节安排、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归纳如表1。
表1 “电子金融”课程章节安排、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续表
3.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电子金融”课程的核心环节,我们针对本课程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贯彻始终,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据此,我们提出并实践了若干富有特色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方法、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小组式实验教学、作业练习和小论文等。
(1)启发式方法:针对每堂课的内容,精心归纳和梳理几个感兴趣的问题。在上课之前,首先开门见山地将问题提出来,利用这些精心准备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内容,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与联想,有效激发了自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
(2)案例教学: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述,采用案例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电子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支付模式等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选取高启发性、符合实际、相关支撑资料丰富的案例素材,对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将案例精简,提出思考问题并给出相关学习资料引导介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分析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模拟实验教学: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使学生对电子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支付流程等有感性认识。同时,在课后通过上机作业的形式,进一步督促学生增加模拟实验练习,并鼓励学生与教师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4)实践小组式实验教学: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将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使学生对电子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支付流程等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鼓励学生熟悉网上银行业务、在实验室做实验以及组织学生去校内与校外的实习合作基地进行参观等,加深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5)作业练习和小论文: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本课程教学中,布置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和答案的开放式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格和习惯。
4.教材建设
2002年,张卓其的《电子银行》教材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教材立项,该教材被主流院校广泛采用;之后,我们加强对电子金融相关内容的更新,及时进行修订、重编,2005年张卓其编写出版了《电子金融》,该教材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作为电子金融课程的教材。
2008~2012年,陈进、黄健青、崔金红等编写《电子金融概论》、《电子支付与金融》、《网络金融》等教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其中,《电子金融概论》(第二版)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5.师资队伍
项目负责人陈进: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金融信息化领域知名专业,北京市教学名师,对电子金融有独到见解和深入研究。
主讲教师谢怀军:有较丰富的行业应用领域的经验,了解电子金融的发展脉络和实际问题,主持和参与开发多项金融信息化项目: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系统,电子联行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证券交易系统和商业银行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
教学团队核心成员黄健青、崔金红等:学术功底扎实、教学效果突出、研究成果丰硕。
三、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1.拓展教学内容
(1)银行卡:201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同时就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商业银行发行金融IC卡提出了时间表。我国金融IC卡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应用前景,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PBOC2.0规范、金融IC卡应用分析、金融IC卡小额支付应用的实现等。
(2)支付系统:随着我国支付系统研究和应用的新成果的出现,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我国支付体系的总体结构、第二代支付系统应用和跨行网银支付清算系统的应用内容。
(3)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系统:根据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以及银行电子化渠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综合业务系统体系结构、应用案例和渠道整合等内容。
(4)移动支付:根据移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的强劲需求,丰富了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技术方案和应用。
(5)第三方支付:随着央行牌照的发放及业务许可,第三支付的线上和线下支付应用前景广阔,增加相应应用内容和研究问题。
2.应用案例的充实(www.daowen.com)
根据应用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在教学中,增加了如下应用案例:
(1)中国银联新一代交换清算系统
(2) Visa验证网上支付系统
(3)商户网站第三方支付接口应用案例
(4)流程银行与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架构,工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应用案例
(5)人民银行《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规范》及网银安全案例分析
(6)建设银行网络银行应用示范案例
(7)手机银行应用案例分析
(8)中国农业银行金融IC卡应用
(9)中国银联近场支付案例分析
3.讲座、校外实习及合作研究
2010年7月,邀请建设银行技术部副总经理王申科做《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与应用系统开发》专题报告,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
2011.6-2011.10,部分研究生到嘉实基金实习,参与《基金客户赎回行为研究》项目,并写出10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受到嘉实基金技术部和客户管理部领导好评。
2011年12月,邀请人民银行科技处狄刚处长做《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热点及发展趋势》报告;与中信银行合作,开展金融供应链项目研究,学生参与。
2012.6-目前,与银联合作开展:个人安全支付账户业务落地方案、在海量支付数据中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银行卡双边市场建模分析;利用支付信息结合LBS服务大型商户。学生参与,并且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发表在本领域的主导期刊《中国金融电脑》和《金融电子化》杂志上。
4.目前课程覆盖范围
(1)“电子金融”本科专业课: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经济管理类专业,每届约100人。
(2)“电子银行与电子金融”研究生方向课: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专业,每届约25人。
(3)“金融信息化管理”研究生方向课:每届约15人。
(4)“电子金融”远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开展招生讲授。
(5)其他:金融机构和研究生班培训。
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评价均获得优秀。
5.示范推广
(1)在多个全国性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会议上,本课程教师进行示范讲授。
(2) 2012年,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精品课程示范教学活动中,本课程主讲教师提供了“电子金融”课程设计方案,并且录制了8课时的示范录像。
(3) 2013年12月,“电子金融”课程获得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
四、新形势下课程的升级与发展
1.建设难点
电子金融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演变之中,如何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
电子金融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紧密联系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性。教材落后,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应用。
2.解决难点的方法
本课程追踪电子金融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融进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电子金融解决方案,反映本学科学术和应用前沿成果,及时更新讲义和教材。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前沿讲座、吸收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举措,把课堂延伸到实践,把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
注意教学人员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培训,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动态,参加国内外电子金融相关研讨会,并尝试引入先进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到课堂教学中。
校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教学内容建设。信息学院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建议有助于加强本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3.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
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本课程的后续建设将按照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资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电子金融》课程,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为提高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贡献。
[1] 2010年度“电子金融”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2]叶国荣等.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3]胡桃等.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4]吴宁等.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5]覃征,清华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商务概论”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uuid=8a83399b-19cc4aab-0119-cc4aabe2-0029&courseID=A0700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