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建设及改革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建设及改革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我国普通高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CIS2011设置了信息系统学科的多门课程,其中“系统分析与设计”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该大纲成为我们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根据我校的情况,制订出“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指导思想、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建设及改革

崔金红 王朝培 陈恭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029)

1 课程概述

1.1 课程意义

管理和技术,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其培养目标服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我国普通高校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于一体,是经济管理系统科学和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而形成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融会已学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环节,掌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该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系统处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

(1)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领域课程体系规划性和前瞻性,反映国际信息系统学科的主流特点和知识元素,在教育管理科学工程学科教指委和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支持下,成立了“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CIS2011年)”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参照国际计算机学会(ACM)、信息系统学会(AIS)等提出的“信息系统学科的教学参考计划和课程设置(IS2010)”,探讨和研究信息系统学科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制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教育体系框架——“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CIS2011)”(简称CIS2011)。

CIS2011设置了信息系统学科的多门课程,其中“系统分析与设计”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并提供课程大纲。该大纲成为我们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我们根据我校的情况,制订出“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指导思想、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

(2)外校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经研究决定启动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推荐工作,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这也是我们课程调研的重点。在教育部目前公布的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目录( http://www. jingpinke.com/)中,已有“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如江西财经大学建设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课程有中南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

2 课程建设目标

2.1 课程定位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为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进而增强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而设置的课程。“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围绕着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与信息管理和应用的素养与能力”这一中心思想进行安排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2 课程建设目的

课程建设中心思想是围绕着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与信息管理和应用的素养与能力”这一中心思想进行安排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集中了学院资源,精心安排,认真实施,通力合作,建设目标是把“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首先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争取建设成省部级精品课程。

本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中技术与管理两条主线,以实际案例为对象,讲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处理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介绍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各阶段的任务和实现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开发方法和步骤;掌握系统开发的基本工具(包括CASE文档工具和编程工具);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系统知识独立进行一个中小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开发工作。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培养全面素质作为出发点。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3.1 课程内容

教育部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院校“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大纲和教材,我们将教育部对课程的要求体现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以下教学内容中。

(1)基本概念

课程围绕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在企业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在信息时代企业和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并以商业和面向客户的角度看待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与组织和管理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并适当补充案例和课外读物,让学生理解概念,引起兴趣。

(2)开发理论和方法

课程通过讨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流程再造的作用,学习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不同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开发方法,重点讲述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通过提供比较完整的开发案例,让学生了解开发的基本过程。

(3)开发工具

课程重点介绍与系统分析与设计有关的开发工具,比如PowerDesigner、Rose、Visio、Project等CASE工具,这些软件提供了标准化制图的工具。学习这些工具和技术有助于掌握现代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手段。

(4)基于SAP ERP系统的实践教学

课程使用学院北京现代服务业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SAP ERP教学平台,抽取ERP中的几个典型模块如物料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让学生体验企业业务流程,同时形象地接触到实际ERP系统的界面设计、功能层次、表单设计、报表设计和后台数据库等,很好地加强了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实践教学,也激发了学生们对实际企业管理问题的探索兴趣。(www.daowen.com)

(5)开发实践

让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实现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开发过程,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学到项目管理的理念。课程跟踪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发展,讨论热点话题,包括移动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以期扩大学生的视野,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6)与其他课程相衔接

在课程的安排上,该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安排了“信息系统概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设计”和“管理学”等课程,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准备。并安排后续课程“信息系统建设与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本课程知识内容的应用能力。

3.2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根据此课程的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上机实验、学生课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在理论课和上机实验的教学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设计的上机实验,帮助学生以讲授和自学的方式,掌握数据库基本用法,并以SQL Server或者Oracle等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开发环境,学习构建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学生课堂演示各小组设计与开发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不仅检验了学生学习效果,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是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均在网上公布,使学生可以有计划的预习和复习。针对经济和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对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从基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信息管理的意识和素质。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学习并完成1个小型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整个过程,同时加强教学实验环节,学生设计与开发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要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目的是使学生体验研究型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 取得的成果

4.1 教学特色方法及作用

在教学实践环节上,我们一方面加强上机实验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

从课时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我们有一半的学时用于上机实验,在教务处和学院实验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本课程配备了条件良好的实验机房,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案例的搜集和分析。鼓励、督促学生走出去,深入到企业之中,完成小型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课堂演示等作业。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讲座等。

4.2 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

在进行教学内容建设的同时,我们也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授课教师积极参加有关学术组织和会议,参加了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系统分会会议,及时了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企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授课教师近年在各类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在《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系统分会》的学术年会上发表科研论文,并刊登在核心期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并在核心期刊《国际商务》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在《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关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计算机教学研究的论文。

5 课程建设展望

尽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仍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如:如何平衡技术与管理两者在教学中比重,如何引入新的开发方法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今后,我们将重视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在课程设计上,与“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等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综合性强的课程设计。

自建实验课程体系,自编实验课程教材,对学生已经开发出的优秀案例进行存留和积累,引入前沿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以不断改进我们的实验教学环节,丰富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本课程中汲取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1] Jeffrey L. Whitten,Lonnie D.Bentley.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原书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数据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云端运算.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http://www.edu.cn/zcxx_11970/20110905/t20110905_679639.shtml.

[6]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