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怀军 黄健青 陈 进 崔金红
1 课程概述
1.1 课程意义
对外经贸大学是一所拥有经、管、法、文、理五大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培养从事经贸、金融、经济、管理等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电子金融是通过网络进行金融服务的统称,其发展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网络金融扩展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新经济时期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课程希望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网络金融发展过程中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更好地把握在网络金融业务、管理、市场和监管等方面的特点,使高校在校生能及时掌握网络金融的发展模式和最新的变化趋势。
1.2 特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2000年首批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13所高校之一,是在国内最早面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电子金融”本科课程的高校之一。该课程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点支持建设的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的影响。这门课也从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电子银行系统,逐步发展成电子金融。
1.3 师资队伍
目前从事“电子金融”课程教学和研究的主要教学团队成员如下:
•项目负责人陈进: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金融信息化领域知名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对电子金融有独到见解和深入研究。
•主讲教师谢怀军:有较丰富的行业应用领域的经验,了解电子金融的发展脉络和实际问题,主持和参与开发多项金融信息化项目: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系统,电子联行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证券交易系统和商业银行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
•教学团队核心成员黄健青、崔金红等:学术功底扎实、教学效果突出、研究成果丰硕。
2.1 指导思想
“电子金融”课程的建设将以对外经贸大学学科背景为依托,构造信息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课程架构,突出课堂案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行业应用结合为特色,形成教学模式立体化支撑环境,力争成为国内高校知名的特色课程。
2.2 课程定位
•学校背景:是一所拥有经、管、法、文四大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培养从事经贸、金融、经济、管理等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建设背景:建设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依托我校在经贸、金融、管理、法律等专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大投入,目标是融合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的精髓,运用教学、科研及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打造出具有多学科融合特点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国际现代服务产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目前课程覆盖范围:
•“电子金融”本科专业课: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经济管理类专业,每届约100人。
•“电子银行与电子金融”研究生方向课: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专业,每届约25人。
•研究生方向课:每届约25人。
•“电子金融”远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开展招生讲授。
•其他:金融机构和研究生班培训。
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评价均获得优秀。
2.3 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电子银行和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采用的技术,能够正确分析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中的业务创新活动和业务模式,初步具备电子金融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电子金融”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能紧密联系实践应用,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配合实务分析,进一步学习电子金融的理论与实务,了解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2.4 课程建设历程
(1)起步阶段
1995年由张卓其教授首先开设了“电子银行系统”课程,主要面向金融系统人才培养的需要,得到了人民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支持和帮助。
(2)调整阶段
2000年开始,为适应国内电子商务的兴起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更名为“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同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张卓其教授退休,由陈进和谢怀军老师主讲,保证了课程的继承和发展。
(3)综合实力提升阶段
2003年开始,黄健青、崔金红等共计6位教师陆续加入教学团队,师资进一步优化,同时,校内重点课程建设启动,教学内容和条件更加充实,取得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成果。随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课程更名为“电子金融”,2010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
3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资源
3.1 课程内容
“电子金融”是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作为一门信息技术与金融学融合的交叉学科,全面系统地讲解电子金融的种类和内容,包括电子银行和网上支付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和采用的技术,包括它们的功能目标、具体内容、业务处理过程、系统结构、系统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系统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要点;分析信息技术在银行、证券以及保险行业中的业务创新活动,诸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运营模式,并结合案例,分析各种在线金融业务。课程内容共分9章:
第1章 金融信息化概论: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金融支付系统;银行综合业务系统
第2章 银行卡及其应用系统:银行卡应用概述;银行卡计算机应用系统;银行卡网络及自助银行系统;银行卡介质及金融IC卡的应用
第3章 银行卡业务:银行卡产业;银行卡品牌及产品;商户、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卡组织业务及发展;双边市场及竞合
第4章 网上支付:国内银行卡网上支付;SET协议的银行卡支付;3-D协议的银行卡支付;第三方支付;电子现金(基于金融IC卡的小额支付)
第5章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产业链及业务模式;移动支付技术方案;移动支付业务及应用
第6章 网上银行:网上银行概述;网上银行系统及安全;网上银行服务;手机银行
第7章 跨行支付系统:支付和支付系统;我国典型的跨行支付系统;我国第二代现代化支付系统
第8章 证券信息化:证券交易;电子化证券交易系统及交易过程;网上证券及应用
第9章 保险信息化:保险信息化概述;保险综合业务系统;网上保险服务
3.2 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实践小组式实验教学、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小组作业、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等。近两年完成的讲座、校外实习及合作研究主要有:
•2010年7月,邀请建设银行技术部副总经理王申科做《建设银行信息技术管理与应用系统开发》专题报告,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
•2011年6月~2011年10月,部分研究生到嘉实基金实习,参与《基金客户赎回行为研究》项目,并写出10万余字的研究报告,收到嘉实基金技术部和客户管理部领导好评。在授课教师指导下发表论文。
•2011年12月,邀请人民银行科技处狄刚处长做《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热点及发展趋势》报告,与中信银行合作,开展金融供应链项目研究。
•2012年6月~目前,与银联合作开展个人安全支付账户业务落地方案、在海量支付数据中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银行卡双边市场建模分析;利用支付信息结合LBS服务大型商户。学生参与。
3.3 教学资源
(1)教材
•张卓其,《电子银行》,国家重点教材立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卓其,《电子金融》,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陈进、黄健青,《电子支付与金融》,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3月
•陈进、崔金红,《电子金融概论》,2007年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www.daowen.com)
•黄健青、陈进,《网络金融》,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立项,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陈进、崔金红,《电子金融服务》,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图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进、项洁雯,《网络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最新应用案例
•中国银联新一代交换清算系统
•Visa验证网上支付系统
•商户网站第三方支付接口应用案例
•流程银行与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架构,工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应用案例
•人民银行《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规范》及网银安全案例分析
•建设银行网络银行应用示范案例
•手机银行应用案例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IC卡应用
•中国银联近场支付案例分析
•中国平安及慧择网保险电子商务应用
(3)网络教学资源
•中国期刊网:从学校图书馆主页进入
•《中国金融电脑》:http://www.fcc.com.cn/
•《金融电子化》:http://www.fcmag.com.cn/
•金融时报: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
•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计世网:http://ccw.com.cn(计算机世界、IT经理世界、网络世界)
•赛迪网:http://www.ccidnet.com/(中国计算机报、中国计算机用户)
(4)校外实习基地
•首都信息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华道数据处理(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银联
•IBM、SAP公司签署大学联盟项目
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银河证券、嘉实基金等。
4 取得的成果
4.1 教学特色方法及作用
在多年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了“电子金融”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不断追踪最新发展,充实课堂内容。
•教学研讨、交流、培训。
•课堂互动、小组演示。
•结合热点问题讨论。
•参与社会实践、调研、企业项目、知识竞赛、金融展等。
4.2 教学研究成果
2005年~2006年,本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技能培养探索”实验教学研究课题,从实践的角度挖掘电子金融课程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增加学生课程实践环节的可能性。
2006年~2008年,本校“电子金融”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丰富课件内容,补充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关注技术和金融、管理的结合,关注电子金融服务模式及其创新。
2008年成功申报北京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实验示范中心。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实验示范中心。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子商务知识体系建设,2009年6月(合作)。
4.3 学生的收获与评价
主讲教师学生评教平均分数为95分,最近一次学生评教主观评价见表1。
表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普通类主观评价-普通类
续表
5 课程建设展望
(1)建设难点
电子金融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属于新兴的边缘学科,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又是日新月异,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演变之中,如何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
电子金融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紧密联系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性。
教材落后,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应用。
(2)解决难点的方法
本课程追踪电子金融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融进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电子金融解决方案,反映本学科学术和应用前沿成果,及时更新讲义和教材。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前沿讲座、吸收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等举措,把课堂延伸到实践,把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
注意教学人员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培训,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动态,参加国内外电子金融相关研讨会,并尝试引入先进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到课堂教学中。
校内外知名专家参与教学内容建设。信息学院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建议有助于加强本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