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报告

“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报告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在信息学院研究生层面开设了电子商务的课程。国内一些理工科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偏重技术开发,以建立电子商务网站为目标,强调电子商务技术。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电子商务课程的兴趣。2008年~2012年,“电子商务”获批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财经类“电子商务”公共课程建设研究和立体化教材建设,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报告

秦良娟 曹淑艳 谢怀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029)

1 课程概述

1.1 课程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普及与应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手段。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正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在增长,2011年市场交易规模为6.3万亿元,在GDP总额47.2万亿中占比达到13.4%。然而中国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却难以跟上社会应用的步伐。尤其在贸易、海关金融税务领域,更是急需通晓电子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尽管我国很多财经类高校设置了电子商务课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它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局限于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对于它的内部机理和应用缺乏清晰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不仅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也在研究生以及面向全校的本科生(主要面向经贸、金融、经济、管理、法学、外语类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同时也在信息学院研究生层面开设了电子商务的课程。

1.2 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

对外经贸大学和国外一些同类大学建立良好的校际交流和联系,课程负责人和国外(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大学的学者也建立了学术和课程间的联系。交流中得知我们课程的内容和国外相比基本相同。国外基本上是商学院开设此课,而我们在财经类大学的信息管理学院开设此课,充分利用自身电子商务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外部电子商务实习基地的资源,在实践性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内一些理工科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偏重技术开发,以建立电子商务网站为目标,强调电子商务技术。然而,对于财经院校的学生来说,过于偏重于技术视角不利于他们对于电子商务系统完整概念的理解,他们也无法过多掌握技术开发方面的知识。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电子商务课程的兴趣。

1.3 特色

外经贸大学的电子商务课程强调“管理为本,技术为用”、理论联系实际、跟踪电子商务发展新趋势。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管理理论与实践和支撑环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既有计算机科学,也有管理学和法学,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特点。

1.4 师资队伍

本课程的主讲老师有三名,分别拥有教授、副教授职称,其中两人具有博士学位。三名教师在信息管理、金融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领域有各自的研究优势,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教学梯队。三位教师分别面向信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产业经济研究生、全校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开设电子商务的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了教学中的案例以及实践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课程目标和建设历程

2.1 指导思想

鉴于文科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知识架构和实际应用能力,内容选取上侧重于应用和实用,并突出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2.2 课程定位和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文科财政、金融、经济、管理类学生能够了解电子商务的全貌,从而对电子商务的流程、运行过程有一清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掌握客户端开展电子商务的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体系,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目的。本课程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中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法律问题以及电子商务典型应用实例等。

2.3 课程建设历程

2003年3月~2005年6月,对外经贸大学“电子商务概论”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在前期课程建设基础上,丰富课件内容,补充实际案例,开始着手实践环节和实验平台的设计,使得课程脱离单纯的理论剖析,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关注技术和管理/经济的结合,关注电子商务模式及其创新。

2004年,启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确立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与培养方式,确立并明确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2004年6月~2006年5月,对外经贸大学“电子商务系统建设”重点课程项目,正式启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的平台开发与建设,形成了初步的“电子商务”课程的网络实验环境,增强了学生对电子商务整个流程和关键环节的认识。

2005年6月~2006年9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技能培养探索”实验教学研究课题,从实践的角度挖掘电子商务课程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增加学生课程实践环节的可能性。

课程建设团队成员参与商务部“电子商务促进与推广工程项目”中的子项目“北京地区电子商务案例研究”,通过案例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并且在课程中尝试部分案例教学的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教学研究课题: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研究和立体化教材建设”(教高文计函〔2005〕001号);通过课题的实施完成了两本教材的编写:《电子商务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一五规划(补充)教材)和《电子商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将课程团队成员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形成自身的教材,使得课程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08年~2012年,“电子商务”获批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9年,财经类“电子商务”公共课程建设研究和立体化教材建设,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资源

3.1 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的定位与目标,本课程设置了如下课程内容,参见表1。

表1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布

3.2 教学方法及手段

由于电子商务领域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理论方面都尚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提倡照本宣科,而是期望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电子商务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电子商务领域不断更新与发展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理论概念讲解、案例分析、网上实践、实验室体验和企业参观实习等多种方式。

(1)案例教学:避免枯燥的理论讲述,采用案例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电子商务模式的理解。教学中,课程在每个章节都选择了相应的案例辅助教学,如神州数码、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学生案例分析作业表明效果良好。

(2)体验式实验教学: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感性认识,如阿里巴巴网上商户注册体验。同时,在课后通过上机作业的形式,进一步督促学生增加网上体验练习,并鼓励学生与教师探讨上网搜索信息,以及注册、采购后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实践式实验教学: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流程有身历其境的感受,如鼓励学生网上购物、在实验室做试验,以及组织学生去校内与校外的实习合作基地进行参观等。

(4)作业:在本课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作业的题目一般在书本上找不到所谓的唯一标准的答案。教师鼓励学生上网收集和阅读大量的相关的信息,并对所给出的不同案例企业进行比较,然后给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习惯与方法。(www.daowen.com)

(5)考试方式: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种方式综合的方式,考勤占10%,平时小组作业及展示占30%,学期论文占60%。

3.3 教学资源

(1)教材建设

自1998年以来,该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出版了五本电子商务概论教材,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其中2005年出版的《电子商务应用基础》被评为200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精品教材。《电子商务应用基础》第二版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2)教学参考资料

■曹淑艳主编.电子商务应用基础(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电子商务相关学术论文

■各类电子商务网站

4 取得的成果

4.1 教学研究成果

(1)秦良娟,曹淑艳,林政,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0年校庆论文集,2011年8月。

(2)秦良娟,曹淑艳,财经院校大学课堂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8月论文集。

(3)《电子商务》获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同时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4)课程主讲教师秦良娟指导的2组学生,在2009年全国电子商务大赛——“三创赛”中,分别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

(5)学生参与发表论文:秦良娟,闫伟,城市旅游景点导游服务系统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1(8):26-27。

(6)学生参与发表论文:秦良娟,刘金,北京城市公园游客激增时期电子票务流程研究与设计[J].电子商务,2011(7):24-26。

4.2 学生的收获与评价

(1)课堂研究型教学评价

根据2008~2009学年电子商务课堂教学61名学生的教学反馈结果,平均每个同学在自己所负责专题的研究课外投入时间是8.68小时。图1是每位同学在每个专题上投入研究时间的分布。图2是同学们自己对小组合作任务中“搭便车”现象的评价。图1和图2数据说明,学生们对待小组问题研究的态度还是比较认真的。

对这种以学生为主题,围绕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同学们也给予了肯定。如图3所示,47.5%同学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对理解问题及相关知识的拓展非常有帮助;52.5%同学认为有帮助。此外,学生们从资料收集、研究结论和课堂陈述三个方面对各小组问题讨论给出总评成绩,从成绩看小组讨论最高为89分,最低为78分,并没有出现小组间共同打高分的“同谋”现象,这也辅助说明了同学们对待本课程中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参与态度是比较认真的。

图1 每个小组作业中每个同学投入的时间分布

图2 学生队小组作业中“搭便车”现象的评价

图3 学生关于小组讨论对理解问题及相关知识的拓展的评价

(2)实践式教学学生反馈

本课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一些学生开始尝试观察、研究甚至开始使用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站。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理解电子商务与企业总体的业务战略、营销战略、业务流程等之间的关系。本课程还组织了学生去校外知名企业进行了参观。从反馈结果看,通过对企业的实地参观实践,对学生拓展视野和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的价值的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学们在参观后的总结中写到:

——“参观使我感到电子商务近在身边,并且感受到了它对企业、对生活的冲击。多种多样的电子技术正在拉近世界各地的距离,改变着全球商务的模式,也提供着新鲜的、无限的商机。”(商学院)

——“如何将电子商务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与自己未来将从事的领域相结合,将成为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国贸院)

——“神州数码公司的内部电子商务系统以及B2B形式的网络营销,让我重新认识了现代公司的商务之道。IT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模式这一新型商务模式的兴起给传统的商务流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公司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投融资方案、风险管理等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一趋势,只有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在现代商战中创造永远的蓝海。”(商学院)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和企业参观,发现电子商务的确跟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属于正在飞速发展的学科,可能你今天学的,在明天就不适用了,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更新观念和了解新的知识。”(金融工程)

5 课程建设展望

(1)如何跟踪与总结实践前言,并将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电子商务是一个集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内的交叉性、复合性的学科,同时,在技术方面具有新技术密集性的特点,其不仅涉及到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而且涉及到安全加密技术、电子支付技术等繁多的新兴技术。

电子商务行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发展远远快于理论总结。这样就产生理论总结与实践相比不完整,甚至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偏差。如何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及时将这些实践中的创造加入课堂教学中,而不影响教材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师资力量的知识结构仍需完善。

目前我们虽然组成了来自经管类和计算机类的专业课教师,并逐步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到课程建设。但是绝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该教学领域的,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电子商务理论,而且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横向的联系,加深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与实际项目实施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教学的要求。

(3)仍需加大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的机会。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通过实践学生还可能形成自身的创造性想法,尤其是对于商业模式和运作流程。实践是学生通过动手,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有机地组合实验、实践、案例分析等流程,而不是通过软件被动地了解模拟软件所传递的电子商务知识,是实践环节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