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和 曹淑艳 王朝培 崔金红
1 序言
管理和技术,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学校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其培养目标服务的。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课程是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后面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选修课。该课程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于一体,是信息时代多学科(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而形成的课程,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系统处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主要专业是工商管理、经济贸易、法律、外语、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全校经济管理基础选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历来重视课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作为2002年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由信息学院陈恭和教授为项目负责人,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两年来的共同努力,全面地完成该课程的建设。被评为2004年北京市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2 课程概述
2.1 课程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我国高等教学本科生教育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础课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说,具有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都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培养全面素质作为出发点。由于该课程有很强的应用背景,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含量,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实践应用等诸多特点,因此是设置信息时代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的标志性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管理理论等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的深入发展,不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事业单位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纷纷提出了数字政府、数字化企业的目标,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各种组织从战略层、战术层,到作业层各层人员的得力助手。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各方的重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运而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树立正确的企业信息化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法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国外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本情况
在信息时代对高新信息人才的需求驱动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于1967年率先开辟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此后40多年里,各国都纷纷推出了M IS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一些高校也陆续开展MIS教学和研究。M IS逐渐从一门面向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课程变为一门面向管理人员的课程,从一门技术类课程变为一门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课程。
如今MIS课程已成为国内管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由于专业背景、学科性质的不同,各高校在MIS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研究并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无疑对国内MIS课程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见表1。
表1 国外名牌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1]
续表
国外大学的MIS课程内容体系表明,它已从面向系统开发人员的技术类课程转变为面向管理人员的应用性课程,课程内容也以技术为主转变为技术、组织、人三者并重。
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手段。现代企业一旦离开了技术,一切组织竞争优势、组织目标都难免为空谈。首先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在存储、网络、通信等诸多方面的进步,通过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组织的工作方式和竞争格局,每一次新的突破都为组织带来机遇和挑战,它已成为与组织息息相关的必不可分的一部分。
组织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课程通过众多国际性大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组织活动展开,帮助制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为组织创造巨大的价值,成为组织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来源。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人服务的,价值的体现离不开人的参与和管理。课程将企业信息主管CIO及系统分析员的职责和素质、信息系统的推行、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控制、伦理与道德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
2.3 国内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基本情况
国内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是追随国外的步伐。首先,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我国高等教学本科生教育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础课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然后,在工商管理硕士教学中引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本世纪初,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成为国内管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作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选修课程。
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重在从技术角度讨论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过程和管理。以工商管理硕士为教学对象的管理信息系统注重从管理角度讨论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面向管理科学类专业的和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兼顾技术与管理,从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出发,以管理加技术的方式,比较全面地介绍管理、信息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发展情况;同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介绍了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探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方法及信息系统的管理。
从该课程及其应用发展来看,自引入我国以来,总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2]
(1)起步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授课内容随意,授课教师是外请IT行业内具有一定信息系统开发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
(2)发展阶段。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出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有所发展,授课内容主要侧重于学科基础知识。
(3)普及阶段。学科进一步成熟,它的应用开始普及,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
(4)成熟阶段。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及其和企业组织变革之间的关系成为讨论焦点,课程内容开始有很大的变化。课程的目的是在介绍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具备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合理利用和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创造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案例组织、实验环节都与国外教学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正是我们重点建设面向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初衷。
3.1 教学思想
经过仔细的研究,我们认为该课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的课程建设也应该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1)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本课程是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后面向所有财经类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选修课,所以教学内容围绕着培养学生在信息分析、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一中心思想进行安排和设计,具体体现在探讨信息在组织中的作用、流动,信息与经济、管理的关系以及了解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培养用信息系统的观点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注意引进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管理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且注意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管理信息系统”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同时和国外大学的同行(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保持联系,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更新问题,交流案例教学的体会。试图选用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能够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技术)为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在进行教学内容建设的同时,我们也结合课程内容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主讲教授陈恭和老师任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财经组组长,参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的编写工作,主要承担了财经类计算机教学课程教学要求的制订工作,曹淑艳老师也参加了编写和修改工作,使得我们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符合《基本要求》的要求。我们以管理信息系统为题,撰写多篇教学论文。
3.2 课程内容界定
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大纲和教材后,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基本概念。课程围绕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在企业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在信息时代企业和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并以商业的角度看待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与组织和管理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并适当补充案例和课外读物,让学生理解概念,引起兴趣。
(2)技术基础。课程比较全面地介绍与管理信息系统有关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重点围绕网络和数据库技术,讨论这些技术在现代信息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可以通过Access数据库或其他数据库的学习,加深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解。
(3)开发方法。课程讨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流程再造的作用,学习开发和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可以通过提供比较完整的开发案例,让学生了解开发的基本过程,并且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实现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开发过程,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学到项目管理的理念。
(4)系统应用。课程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讨论热点话题,包括企业资源计划、客户管理和电子商务。以期扩大学生的视野,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课程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根据此课程的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上机实验、学生课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在理论课和上机实验的教学中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设计的上机实验,帮助学生以讲授和自学的方式,掌握Access数据库基本用法,并以Access数据库为开发环境,学习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学生课堂演示各小组设计与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检验了学生学习效果,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
3.4 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是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均在网上公布,使学生可以有计划地预习和复习。针对经济和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从基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信息管理的意识和素质。
课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取和分析。我们要求学生搜集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并且针对案例要求学生说明案例的输入、输出、处理功能,案例对企业或组织管理、经营和发展发挥的作用和影响,采用哪些信息技术,以及案例中保存哪些信息,探讨信息的组织形式。
3.5 实验教学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性强,处理的信息量大,如何通过有限的课时,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流程,初步掌握利用数据库实现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的方法,体会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及维护基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实验教学环节着重考虑的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设计内容分成以下三类:
(1)演示型实验教学设计
通过演示型实践教学让学生知道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教师带领学生演示一个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示例或录像,讲解其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分析其业务流程。
(2)数据库实验教学
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将信息技术的重点放在对数据库的讲授和实验上,让学生学到如何通过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采集、输入、加工、输出和保护等环节。通过设计的上机实验,帮助学生以讲授和自学的方式,掌握Access数据库基本用法。
(3)设计型实验教学设计(www.daowen.com)
以小组作业的形式,通常以5个学生为一组,完成1个小型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主要过程,重点是需求分析和数据建模,每组提交一份系统开发报告和数据库。完成系统开发的以下四个阶段的演练:
系统规划:企业背景简介、主要问题、新系统目标。
系统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图。
系统实施:用ACCESS设计出相应的数据库。
学生设计与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求提交设计报告。
根据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实验目的的不同,将演示型实验作为入门的实验,在刚开课时开设;数据库实验与讲授数据库配合;设计型实验在课程结束阶段,作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
4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根据北京市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
4.1 长期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评为2004年北京市精品课程。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经济管理基础选修课程,自2004年以来,每学期安排2~4个教学班,项目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长期担任课程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认可。
4.2 教材建设
作为北京市精品课程的主讲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由陈恭和教授主编,并吸纳项目组主要成员曹淑艳教授和王朝培副教授参加编写,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该教材从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出发,比较全面地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详细讲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方法及系统的管理,使读者从管理者的角度全面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并且通过开发案例的介绍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学习,体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该教材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等专业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从基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信息管理的意识和素质。并建议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学习并完成小型管理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
我们吸收了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在第1版的基础上做了认真的修订,其第2版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
4.3 教学梯队建设
我们认为:结构合理、经验丰富、人员稳定的教学梯队是课程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所以本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由资深教授负责,师资队伍采取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
以经验丰富的老教授(陈恭和教授)作为主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负责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年教师(曹淑艳教授、王朝培副教授、徐嘉震副教授等)作为教学骨干,负责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带动青年教师(崔金红,管理信息系统博士)参与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本课题项目组的所有任课教师的学历水平均在研究生以上,并参加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这对“管理信息系统”之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学院引进了多名来自名牌大学和国家重点研究所的博士生,为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4.4 教学资料建设
我们对教学大纲、演示文档、试题库、配套实验和课程案例作了全面的整理,整理后这些教学资料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
4.5 全程教学录像
本课程的全程录像已经完成,录制了陈恭和、王朝培、崔金红老师的课程教学,分为12讲。
4.6 教学研究
结合课程建设,我们撰写了多篇论文,总结我们在教学研究的心得。
■陈恭和,面向财经类专业本科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研究,2005(1)
■崔金红,陈恭和,曹淑艳,财经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7
■崔金红,混合学习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6
4.7 教学资源
学校将精品课程材料在学校网站长期公布。
链接地址:http://202.204.171.11/jingpin/jpkc2004/courses/cmp410j/index.htm
图1 教学网站界面
5 教学建设和改革体会
本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听取学生反馈意见,与专家和同行探讨课程内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5.1 学习新观点——开拓思路
由于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财经管理专业,他们渴望吸收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受各自专业范围的局限,对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比较欠缺,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个窗口开拓思路,较全面客观地了解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关系。
5.2 吸收新知识——开拓视野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文理结合,管理与技术相互渗透的课程,本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均为新知识,通过学习,学生们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信息分析与信息管理和应用的素养与能力。
5.3 培养新技能——开拓能力
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而且通过让学生完成案例的搜集和分析,开发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等环节,使学生理解“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精髓,培养学生具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领域的能力。
5.4 合作与沟通——适应社会
我们要求学生在开发小组的组成人员中,尽可能是男女生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责;并通过课堂上小组演示,能够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说服他人。这些做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模拟现实社会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样是我们这门课程希望达到的效果。
通过考查学生完成的信息系统案例的分析、小组作业和课堂演示,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际效果令人满意的。
6 结束语
我们的教学研究是伴随着课程建设的进行而展开的。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了一个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人员稳定的教学梯队;完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各项基本教学文件的建设;重点抓了教材的编写。参照《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财经专业的特点,编写并出版了作为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课程系列教材;在教学实践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型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开发作业,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力。
总之,“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精品课程的建设圆满地完成了课程建设的任务,实现了使“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重点课程的目标。同时我们深刻地领悟到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课程建设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陶青.“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研究——国外大学教学趋势分析[N].现代情报,2006-07-07(4).
[2]郭捷.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
[3]李雯.高等学校管理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
[4]李莉.国内外MIS课程内容比较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程传慧.经济类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7).
【注释】
[1]来源:陶青,国外大学MIS课程建设研究。
[2]郭捷等,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