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群体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微信群体

网络群体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微信群体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结合网络群体和社交网络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尝试对微信群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界定,为后文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建立的微信群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微信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网络群体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微信群体

在微信所有的功能中,微信群是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作为一种多人群聊的服务方式,通过群主建立微信群之后,使用邀请功能,可以让具有共同特征和需求的人聚集与交流;微信群不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种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且还为他们的社会交流赋予了新的沟通渠道,增加了一定的乐趣。在使用微信的群体中,大学生群体是目前最为核心的一个,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群是大学生使用微信最为普遍的一项功能,作为信息时代的主导者,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新事物接受能力,而微信群方便、个性的特点也正好符合了大学生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大学生群体的微信群使用频率明显比其他社会群体的频率要高出很多,而且在大学生微信群的构成方面,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但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有关,也和大学生群体的时代需求及个性需求有必然的联系。

同时,考虑到微信的信息发布与传递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旦微信群成为大学生新的群体聚集地,这对于心理发展并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潜在威胁,它看似范围小,但影响却很大。比如,当大学生存在某种不满心理时,通过微信群联合聚集,学校和社会其他部门很难及时监管或监测到,这对大学生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和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通过对大学生微信群的结构和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特性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群体鲜明的特征和个性化需求,分析微信群对他们个人社交和人际关系存在的影响,从而实现在微信群普及的情况下,使用各种手段和途径趋利避害,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利用微信群。

一、微信群概述

关于微信群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课题,目前还没有学者专门研究微信群的相关内容,只有部分学者针对朋友圈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相关研究。关于微信群的理论资料和前期相关研究是比较少的,本章主要借鉴网络群体的相关基础知识与理论开展研究。

(一)网络群体的界定

互联网产生以来,网络群体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网络群体更一度成为社会焦点和前沿问题,网络群体的结构、构成、作用方式等都是主要研究内容。

一般来说,网络群体是指在互联网上,有相似特质、共同目标或价值观以及团体意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以一定方式进行线上线下交互或活动而构成的用户群体。它是主要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成员之间通过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和交流,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比如,论坛中人们由于某个话题而进行不断交流形成的群体是网络群体,微博中基于兴趣建立的交流群体也是网络群体。网络群体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有很大相似性,最主要的不同在于,网络群体将活动空间和交往方式搬到网络中,是虚拟化的,而非真实存在的。

正是基于网络的特性,网络群体的行为受到社会性和随机性等影响,这使得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更加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群体行为的涌现现象。所以,邓希泉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群体行为是传统群体行为在互联网上的复制、延伸和创新,就是指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相对自发的、不可预料的、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的网络互动行为。网络群体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群体行为有较大的相似性,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群体行为的延伸;乐国安对网络群体行为的定义为“一定数量的、相对无组织的网民针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在网络环境中或受网络传播影响的群体性努力”。由于在网络中,群体行为不似现实生活中的有组织,一般是基于无组织、自发形成的,然后在网络中进行传播,扩大事件的影响力;但是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它必然是基于某种利益或诉求才会形成的,所以胡圣方认为“网络群体行为是公民基于利益表达的集体行动”,它同现实生活中的群体行为一样,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实现某种利益。

由此可知,网络群体跟现实生活中的群体具备相似的特征,只是在发生环境和行为表达方式方面存在不同;网络群体行为基于网络环境的特性,在行为产生、行为发展与行为影响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学者们对相关内容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与论证;但是对微信群的研究却较少,本文主要是根据网络群体的定义和特征来了解微信群的相关界定。

(二)微信群的概念与特征

作者利用中国知网平台、百度学术和谷歌学术,以“微信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除了一些新闻报道或者基本知识外,几乎没有关于“微信群”的学术资料或研究成果。所以本文关于微信群的研究不仅较为新颖,而且是探索性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本文结合网络群体和社交网络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尝试对微信群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界定,为后文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微信群是指在微信上,有着相似特质、共同目的、共同目标或价值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平台聚集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群体。微信群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成员数量必须大于等于两个,成员之间有互动和交流,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目的或价值观念等,成员通过微信群的平台进行交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建立的微信群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微信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便捷性

微信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吸引上亿用户,最主要原因是微信的便捷性,微信能够让用户在第一时间与他人进行联系,而且很方便,联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所以微信群的最主要特性也是便捷,用户只需要在“群聊”中将需要加入本群的成员选择添加,所有成员即可进入群中,群中成员还可以邀请非群中成员好友的其他成员进入群中,不断扩大群体的规模;同时也可以基于位置关系,利用“雷达”等建立微信群,扩大了微信群的范围。由此可知,微信群的建立方式比较简单、快捷,为用户提供了较多的便利;同时微信群成员也可以达到实时交流的目的,并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群成员中好友的动态,加深了群体交流的深度。

2.隐私性强

微信是作为一个人际交往工具而出现的,每个人的平台都是独立的,对自己来说这是一个隐蔽的人际交往空间,别人是不能看到自己好友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朋友圈了解自己可能跟哪些人是好友。在微信朋友圈中,有这样一种关系,如果A跟B和C是好友,B和C不是好友关系,那么A的信息B和C都能看见,但是B发给A的评论C看不见的,也就是说相关内容只有好友是可见的,其他人是不可见的。

微信群也具有极大的隐私性,主要是因为它是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交流,微信群具有不公开性和不易搜索性,成员要想成为群体成员,只有通过好友邀请或主动添加的方式才能进入。一般来说,群体外成员基本无法进入已有群中;对于群成员的相关信息,只有同群成员成为好友后才能详细了解,否则也无法获得,所以微信群的隐私性较强。

3.多样化

伴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以及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雷达加朋友”等应用不断完善;“对讲机”“语音”“视频”“打电话”等业务也不断出现,满足了人们对于微信的多样化需求。这也使得微信群体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它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种类多样性、内容多样性、形式多样性、目标多样性等方面。

种类多样性是指微信群的种类繁多,有以工作为目的的微信群,有以学习为目的的群,有以生活为目的的群,有以娱乐为目的的群,比如项目小组群、数学群、DOTA群、大学同学群、家人群等。根据人们的需求,微信群的种类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微信群没有成本和资格的限制,任何一个人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建立、随时解散微信群,这种随意性也增加了人们建立各种微信群的可能。所以微信群从整体上来看还是比较复杂繁多的。

目标多样性是指微信群的目标也是多样化的。前文提到微信群的种类繁多,有基于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各种目的,这些微信群的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依据人们的需求而建立的群体,有的用于维系人际关系,有的用于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有的用于娱乐放松等,目标多样,但每一个群都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导向。

交流内容多样性是指微信群中成员交流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立群体的主要目标,日常交流内容会涉及较多的内容,比较丰富多样。比如,一个用于工作交流的项目组成员交流群,从目标来看,该群是用于群体成员之间关于项目相关信息的沟通,但是群体成员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学习信息和生活信息的交流,交流内容不单一,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形式多样性是指微信群成员交流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包括文字、语音、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群体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需求等随时选择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行为与观念,而不必受外在条件或他人约束。形式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活跃了群体的气氛,使得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促进微信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微信群是人们以微信平台为基础形成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的群体,它除了具备一般群体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便捷性、隐私性强和多样化等特征。微信群是人们在使用微信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学者们对其研究却较少,这也是本文选取该问题作为本文研究重点的原因。

二、调查背景介绍

对大学生来说,微信群成功集成了现有通信方式的众多优点,突破了传统单一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微信使用过程中最多的应用功能之一。与此同时,微信群所包含的娱乐性等功能又让大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感,这都使得微信群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满足了大学生的阶段性需求。本部分主要是调查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基本情况,以及大学生利用微信群这一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现状、大学生对微信群使用的满意度和可持续使用意愿等,并了解微信群的使用对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手机微信发放问卷、网上调查问卷和纸质问卷相结合,主要针对B大学学生进行的。本次调查一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最终回收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73份,有效问卷356份。

本次访谈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相结合,在B大学学生中,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11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主要根据访谈提纲的问题,就其对微信群的使用情况以及微信群对其影响等进行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简单分析可知,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如图7.1至图7.6所示。

图7.1 被调查者性别分布图(单位:%)

图7.2 被调查者年级分布图(单位:%)

图7.3 被调查者专业分布情况图(单位:%)

图7.4 被调查者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单位:%)

通过图7.1至图7.4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专业和学生身份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一方面符合B大学生以理工科为主的特性,另一方面被调查者的取样分布也是比较合理和完整的,包含了不同的样本,比如性别分布基本达到男女学生各一半,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分布也比较分散、合理,普通学生和学生干部基本也是呈多样化的,所以本次调查取样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

图7.5 您是否使用过微信群(单位:%)

图7.6 被调查者加过的微信群个数(单位:%)

通过图7.5及图7.6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基本情况,超过95%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使用过微信群,只有少数学生没有使用过,但是也基本上都听说过微信群,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可能由于现实工作与生活并未涉及相关需求,所以没有用到微信群。大学生加入或正在使用的微信群基本集中在5个以内,有20%以上的学生加入的微信群超过10个,这也说明,大学生对微信群的利用程度还是比较深入的,使用微信群也是比较多的。

本次访谈主要采取随机抽样方式,一共选取了11个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根据访谈提纲的基本内容进行。11位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表7.1所示。

表7.1 被访谈者基本信息

续表

三、大学生微信群的界定与分类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再加上笔者使用微信群的体验,结合网络群体和社交网络群体的理论知识,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微信群的定义、内涵与分类进行界定,明确什么是大学生微信群,以及目前大学生使用的微信群都有哪些,为后文详细分析大学生微信群的构成特征和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行为特性奠定基础。

1.大学生微信群的定义

微信群是基于微信平台而形成的群体,而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微信的主力军,在微信中占据较多数量,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95%的大学生已经接触并使用过微信群功能,并且有一半大学生经常使用微信群。但是,由于相关研究内容的局限性,对微信群的研究较少,也缺乏对微信群的界定。本文综合网络群体的定义和微信的特征,认为大学生微信群是指在微信中,大学生基于人际交往、信息交流、娱乐等需求而加入或组成的群体,并通过与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互动满足自己的需求。

基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大学生微信群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大学生参与的微信群,群体成员不一定全部都是大学生,但跟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必然有一定的关系;二是群体成员之间有互动和交流;三是微信群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学生微信群包含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除了与大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群、亲人群、好友群之外,还可能包括一些娱乐、兴趣之类的群体,基本囊括了大学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2.大学生微信群的分类

从对大学生微信群的定义与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大学生微信群是基于微信平台而建立的群体,它基本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大学生工作、生活与学习全都纳入大学生微信群中,所以它包含的内容较丰富。大学生微信群使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聚集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而是出现了多元化的聚合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微信群来完成组织活动、交流学习、生活娱乐,这就使得大学生微信群的类型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大学生微信群分成不同的种类。

1.根据大学生微信群中成员的熟悉程度划分

这种方法基本上是考虑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划分,因为微信兴起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为了满足人们人际关系的需求;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陌生人也不断被纳入微信交友平台中,可能成为大学生微信群新扩充的对象。所以基于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可以将大学生微信群划分熟人群体和陌生人群体。

第一,熟人群体。在这类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它们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亲密网络群体,典型的熟人群体有:朋友群、家人群、同学群、师门群等。这类群体可以看作是现实群体在虚拟世界上的一种延伸。这类微信群成员较为固定,不会轻易退群,群组内各成员相互认识和熟悉对方,并且基本上是互为微信好友的关系。所以群组内的任何交流都可以看作为真实生活经验的交流,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感情得到很好的维系和巩固。这类群体基本上是人们平时使用微信群用到最多的群体,使用频率较高,成员沟通内容深度较深,交流范围广泛。

第二,陌生人群体。在这类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成员之间可能不太了解,熟悉程度较低,它们是以某种需求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典型的陌生人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无论在现实社交圈还是在微信中都互不认识和了解;二是群体成员在现实社交圈中相互认识,但在微信群中由于虚拟网名或头像使双方在微信群中互不认识;三是群体内成员有一方认识对方,而对方不认识他,这属于半熟人状态。这样的群体组建有一定的偶然性,而群体的大部分成员由于共同需求在群内进行交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相互之间可能彼此认识也可能互不了解,但通过建立微信群使双方在虚拟网络建立起联系。

2.根据大学生微信群建立的目的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依据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目的进行划分,目标导向明确,能够较为清楚地掌握大学生微信群的动向,并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行为作出一定的分析判断。这类群体从根本上体现了大学生的需求,可以从微信群的分类上看出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对于掌握大学生参与微信群的心理有一定帮助。通过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现状进行观察、访谈与调查,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工作活动群。创建这个群的目的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或参与各类活动安排或发放通知的需求,如“班级群”“研会群”“学生会群”等。这类微信群是基于特定组织的工作或活动需求而建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调查可知,90%左右的大学生都会参加这类群体,说明其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等都有较大影响。

第二,兴趣群。创建这个群的目的是将具有相同爱好、兴趣的大学生通过微信聚集在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如“读书群”“书法群”等。这类微信群有明显的分众性,是针对特定类或有特定需求的大学生,比如“英语口语交流群”是专门针对学习英语口语的学生用于交流的,有明显的指向性。

第三,社交群。社交群主要是为了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需求而建立的,这类群体与工作活动群有部分重合,但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区别较大,最明显的区别是,这类微信群是出于个人私领域的需求建立的。如刚刚所认识而建立的“朋友群”“同学群”等,有会常用的熟知的微信群,比如“家人群”,也有较少使用的微信群,如“小学同学群”等。

第四,娱乐群。创建这类群主要是基于娱乐目的,是大学生用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的,主要是游戏群,如“DOTA群”“扑克群”等,主要是满足大学生的娱乐需求,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平台之一。(www.daowen.com)

第五,信息交流群。创建这类微信群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或分享信息,以信息传递与传播为导向,比如“找工作群”等,大家在群中传递或分享信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通过对以上按创建目的划分大学生微信群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于微信群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由于微信群建立的便利化,大学生可能会根据任意一个需求建立一个群;不同类型群体的功能是有重合的,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功能不同,群体成员、群体功能和群体行为表现方式等都会有交叉;另外,微信群中的成员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彼此熟知,也可能是陌生人,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分类标准,其划分的原因都是基于人际交往和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工作与生活需求,因此划分每一种分类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绝对标准。

四、大学生微信群的构成特征

通过对微信群的定义和分类进行分析可知,微信群在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本节将结合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微信群的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主要从成员分布、群体功能与目的等方面进行剖析。

1.群体成员单一化

微信可以与QQ通讯录和手机通讯录直接相连接,就直接决定了微信群来源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但是根据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现状进行访谈、观察发现,微信群的成员具有明显的单一化倾向,这种单一化倾向主要体现在群体成员来源的单一化。微信群的成员的构成统计图如图7.7所示。

根据图7.7可知,大学生加入的微信群中,有57%的成员结构是比较单一的,只是针对特定人群;有34%左右的成员会根据群体成员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群体的范围,但总体来说,还属于“特定人群”的范畴。同时,通过观察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现状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微信群的成员都是来自固定的一个群体,很少有群体外的成员进入,成员结构较单一,体现的是学生的特定需求和目的。在访谈中,也有学生提到,“加入一个群里的都是固定的几个人,比如班里的群是不可能让别人进来的,宿舍的群是不可能让宿舍外的人进来,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同学,也不想让他们加到宿舍群里,因为毕竟在不同的群谈的东西有很大差别,一个群里的人都是一个圈子里的,这一点很明确。”这说明,每个微信群是一个圈子人际关系的反映,成员也都是圈子里的成员,基本不会有圈子外的成员参与其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微信群建立的方便与快捷,即使有交叉的几个成员,也不介意多参与几个群;另一方面是由于微信有一定的隐私性,微信群成员一般比较介意圈子外的成员进入群体。所以微信群成员比较单一化,这种单一化使群体的同质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性,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关系。

图7.7 微信群的成员构成统计图(单位:%)

2.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是群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群体形成与存在的基础。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在特定目标的引导下,群体成员就有了共同的行动方向,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与行为都是围绕群体目标展开的[2]。所以每一个微信群,无论是经过成熟考虑建立的,还是随机建立的,肯定是出于一定的目的。

根据前文对微信群的分类可知,微信群建立的目的与其群体类别和群体成员的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在访谈中,有成员提到:“(在建立微信群时)都是几个同学,比如说是室友吧,觉得应该建个群,这样以后宿舍通知或问谁在不在宿舍,不用一一打电话,发微信了,一条消息就搞定了,很方便”,“(建立一个微信群)对有共同需求的同学方便快捷,只需发一次应用即可,挺符合大家的需求,比如班级群或同学群,还是比较方便的。”说明微信群的建立有明确的目的,且其目的基本上是单一的,微信群成员属于一个小圈子,是为了满足大学生的特定需求,比如班级群,该群成立的最主要目标是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发布班级通知或相关信息等,一般来说,其他班级同学不会被加入其中。所以,明确的目的导向性使得微信群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成员结构更加单一化,群体成员结构也比较简单。

群体有明确的目的导向不是说群体成员只有一个目的,而是指微信群的主要目的或目标是固定的、明确的,但是随着微信群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微信群的目标也在不断扩展,比如班级群可能从一开始的信息交流,到维护班级成员人际关系,再到班级建设等,目标和功能处于不断拓展之中。

3.群体的交叉性

微信群是基于目标导向形成的,它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前文对大学生微信群的分类和目标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微信群在结构上有特定的指向性和明确的目标性,比较简单,但也较复杂,原因是随着大学生微信群的不断发展及群体成员的交流不断深入,成员交流内容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群体的功能会变得更多,可能会超越建群的初衷,群体成员、群体功能和交流方式等都是交叉的。

群体的交叉性在现实生活中任意一个群体中都能够体现出来,由于大学生所具备的角色不同,他们会同时参与到许多群体的交流与讨论之中,尽管这些群可能具备相似的特征,比如班级群与班级内党员群、班干部群的交叉,都说明微信群成员的交叉性比较大。更为重要的是群体功能也存在较大的交叉性,有的群体成立之初的目的可能是发布信息、通知消息或加强成员之间的人际沟通与交流,但随着微信群的不断发展,群体成员参与微信群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群体的功能可能不再仅仅是信息发布或人际交往了,会向更深层次发展。在访谈过程中,有同学提到,“一开始加入社团的群,主要就是方便发一些通知或消息之类,后来发现有时大家都在里面聊很多跟社团无关的事,比如发些代购消息、推荐美食或者发些学习上的牢骚,话题很多,一点都不单一。”这说明,随着微信群的不断发展,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时,其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也得到拓展,使得群体功能不断拓展,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群体中的话题也不断增加和丰富。

五、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现状分析

通过前文对大学微信群的构成特征进行分析后,对大学生微信群的发展现状有了基本了解,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建立过或参与过微信群,无论是利用其加强与同学、朋友的人际交往,还是通过微信群获得信息,或多或少地关注并使用过微信群的功能。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9.8%的大学生使用过1~3个微信群,有31.5%的使用过3~5个微信群,有18.3%的使用过5~10个微信群,并且有20.5%的大学生使用过10个以上的微信群,具体如图7.8所示。

由此可知,大学生微信群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信息获取等各个方面的便利,但是还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风险。本节以此为基础,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从使用频率、使用动机、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度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微信群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下文研究奠定基础。

图7.8 加过微信群的数量统计图(单位:%)

(一)使用频率

微信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一项应用,它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对微信有较大的依赖性,逐渐产生了“微信依赖症”,其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使用频率上。微信群作为微信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一项应用,其被关注程度也很高,使用也较频繁。

本文用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群的时长来衡量使用频率,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仅有2%的大学生不是每天都使用微信群的,98%的大学生基本上每天都会使用微信群,而且有的用户使用微信群的时长会高达6小时。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群的时长统计图如图7.9所示。

图7.9 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群的时长统计图(单位:%)

另外,在访谈中,也有受访者指出:“(大学生们)大概每天都会使用的,使用频率很高”,“一般每天都要在微信群里互动”,“平时用的最多的都是好朋友的群,基本上天天都会用到的,无论有没有事,基本上每天都会多多少少说几句话的”,“一般比较常用的群,比如购物群和同学群,几乎每天都会看,看看别人说些什么,有什么消息或者有什么新东西,有时也会参与讨论,说上一两句话,基本上天天都会看,有时一天还要看很多次。”这也说明,微信群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一方面体现了微信群在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方面为大学生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使用时长过长或过于频繁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沉迷于微信群的各种交流,产生依赖性,也会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使用动机

在心理学中,人们常用用动机来解释行为强度(identity)的差异[3],认为强度较大的行为是较高行为动机作用的结果,不同动机所产生的行为的强度也是不同的;根据Robert A.Pongsajapan的调查,用户使用Twitter主要是出于社会联系和交往、学习新知、了解新闻时事、寻求意见、交流互动等动机[4]。另外,根据使用满足理论,受众在使用某一媒体的过程,是主动性的,有明确的目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受众自己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动机,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其使用行为。所以大学生使用微信群是有明确的目的导向性,他们参与或建立微信群最主要是由于同学或朋友推荐,其次是为了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只有少数人是出于无目的地建群,如图7.10所示。可以说,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群的过程中是非常明确的,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建立微信群。

图7.10 大学生选择加入或创建微信群的依据统计图(单位:%)

从具体需求上来看,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同的需求会产生不同的动机,进而导致人们行为的不同。通过对微信和微信群的基本特性进行分析可知,人们使用微信和微信群最主要是基于人际交往需求和信息获取需求的,这也使得人们在微信群中表现更多的是人际互动与交流,以及向群体中发布信息、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共享。针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5%的人是出于满足社交需要而使用的,有64%的大学生是为了满足信息获取需要而使用的,而且这两种需要构成了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原因统计图如图7.11所示。

由此可知,由于大学生微信群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根据其使用微信群的原因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信群主要有四大动机:人际交往动机、信息获取动机、娱乐动机和学习动机,其中人际交往动机和信息获取动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也是对微信群的功能的体现。另外,动机会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动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这也为研究大学生使用微信和微信群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图7.11 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原因统计图(单位:%)

(三)使用范围

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分析大学生利用微信是出于什么目的,并且大学生利用微信群都做了什么。对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范围分析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微信群具体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通过什么方式影响的,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行为习惯,为正确合理利用微信群的功能奠定基础。

Papacharissi和Ruhin[5]认为,用户使用网站的主要目的有:信息、娱乐、社交、打发时间等。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微信群来说也同样适用。通过对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有8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群进行人际交往,68.5%是用于分享信息,具体如图7.12所示。

图7.12 大学生使用微信群主要出于什么目的(单位:%)

从图7.1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人际沟通、信息分享与获取、表达个人情绪等,既包括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同时也包括学习和工作等各个方面,被应用地较广泛。这一点通过大学生主要参加的微信群也可以看出,如图7.13所示。

图7.13 大学生参加的微信群有哪些(单位:%)

从图7.1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包括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访谈中,一位同学指出,“我加入的微信群是班级同学、宿舍同学、家庭亲友类的,主要都是用来聊天、定期聚餐、出去玩”,“一般都是朋友、同学、同事,都是用来分享信息的”等,既包括生活,也包括学习等,使用较广泛。

大学生微信群的广泛使用会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但是过于复杂和冗余的信息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比如,针对完全不同的信息导向大学生该如何抉择,如何有效避免垃圾信息和不良信息在微信群中的传播等都是需要人们重点关注的。

(四)使用程度

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程度是在研究使用范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程度指大学生对微信群运用的深度,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使用程度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微信群、持续使用的意愿和使用的主动性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际交往群使用最多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群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范围进行分析,大学生微信群参与最多的是同学群和班级群,其次是亲密朋友群和家庭亲友群。在此基础上,对“表现最活跃或使用最多的是哪些群”进行分析发现,其结果与大学生参加最多的微信群的结果高度一致,说明在微信群中,大学生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维持人际关系。大学生参加的微信群中活跃度统计图如图7.14所示。

图7.14 大学生参加的微信群中活跃度统计图(单位:%)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访谈结果分析发现,11位受访者都提到,平时用得最多的群是同学群、班级群和家人朋友群,而且几乎可以达到平均每天都会看一次的程度。这与微信和微信群建立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2.持续使用意愿强烈

大学生微信群的持续使用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微信群的依赖程度。随着微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的大学生除了有“手机依赖症”外,还有“微信依赖症”,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通过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有60%的大学生使用的微信群已存在6个月,只有7%的大学生使用的微信群存在时间小于一周。大学生使用的微信群存在时间统计图如图7.15所示,大学生对微信群的使用意愿统计图如图7.16所示。

图7.15 大学生使用的微信群存在时间统计图(单位:%)

从图7.16中可知,有70%以上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以后会持续使用微信群功能,只有6%的人表示以后不会再使用微信群,说明大学生对微信群的持续使用意愿较强烈。同时,在访谈过程中,问到受访者持续使用微信群的意愿时,有同学表示,“基本上是不会主动退出的,但是如果觉得微信群没有用的话就直接删除”,“一般不退,如果有消息还可以接收到,因为是个人习惯,不太好意思主动退出”,“当和群里的人有冲突或者厌恶时,会选择退出或屏蔽”,“一般不会轻易退出,但也会退出,因为群联系得太少或是好长时间不说话的群,或没有需要的信息时会退群,也或许是说话太多耗费流量的时候也会退群”。由此可知,大学生对于微信群有较强的依赖性,一般来说,只要微信群能够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需要,都会继续使用,不会轻易退出。这也为加强对大学生微信群行为的引导提供了工作思路,要适当、适量地提供群体内成员所需要的信息,恰到好处地满足其需求,既不过量,也不过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对微信群的黏性,合理发挥微信群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

图7.16 大学生对微信群的使用意愿统计图(单位:%)

3.使用的主动性一般

大学生对微信群使用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微信群的依赖程度和使用的程度,本文从大学生在微信群中的行为表现和是否主动话题讨论和建群两个方面来讨论。大学生在微信群中的行为表现统计图如图7.17所示。

图7.17 大学生在微信群中的表现统计图(单位:%)

从图7.1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微信群中表现较积极的约占33%,表现一般的约占54%,表现不积极的约占13%。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在微信群中的表现一般,不会过于积极,也不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另外,在访谈中,有同学提到,“参加微信群是被同学直接拉进去的,主要都是用来聊天、定期聚餐、出去玩,不一定都要说,都要交流,有时只是看看而已”,“一般都是通过群主建群被拉入微信群,或者有事情进行通知的时候,也会主动建群把别人拉进来”。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微信群的话题或讨论,基本上都是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无论是人际交流,还是信息获取,只有当有需求时,他们才会在群体中发言和交流,积极参与群体话题;当这些话题不足以激发其需求或热情时,他们一般会保持沉默,作为“潜水者”,不会主动参与群体话题的讨论。

综上所述,微信群是微信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深受大学生欢迎,目前使用微信群的大学生较多。利用观察法、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大学生微信群的结构和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微信群具有成员单一化、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和群体功能交叉性等特质;大学生使用微信群的频率较高,能够达到“不离手”的状态,这种行为状态的形成是由其人际交往动机和信息获取动机引导的,这也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群的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是的同学群、班级群、家庭朋友群等;而且在运用过程中,话题讨论范围以人际交往、信息沟通为主。在微信群中,大学生参与程度一般,只有在有明确需求导向时,才会积极参与到微信群的讨论中,一般情况下,只是作为旁观者,参与程度一般,但尽管如此,大学生们愿意持续使用微信群的意愿仍很强烈。这也说明了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获取新场域的大学生对微信群有较强的依赖性,正在基于这种强烈的依赖性,大学生微信群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发挥微信群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人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为加强对互联网群组的管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7年9月7日印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自2017年10月8日起施行。这里的互联网群组是指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建立的,用于群体在线交流信息的网络空间。在规定中所称的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的平台;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使用者,包括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员。[6]该互联网群组包括微信群。本规定的出台,对微信群中群主、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也就是说,自此,微信群也非法外之定,所有成员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无论是出于有意和无意,群主和成员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不能随意发表不负责的言论。这一方面说明了微信群在言论发表、信息共享与思想传播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净化网络环境,规定网络空间秩序提出了一个工作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