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斯·桑斯坦曾说,一个共同的架构和经验,对异质的社会来说是很有价值的。而当人们有无数的选项可以选择时,常会放弃某些重要的社会价值[47]。这就需要加强对微信中社会思潮的引导,设立沟通交流机制,引导社会思潮实现自我整合,使各种社会思潮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对话,促进社会思潮同质信息之间、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之间的交流,坚持四个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一、发挥微信的包容力,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48]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打破了封闭化的壁垒,多元思潮在相互碰撞,人们的价值观极易被各种思潮左右,这对坚持主流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引导微信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微信的包容力,不能一味接受其他社会思潮,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兼容并蓄,确保主流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时代性,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积极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微信中海量碎片化信息的传递,人们接受到的新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看似真实”,尤其是对西方的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几乎毫无抗拒能力,使得各种传统文化逐渐被“抛弃”,西方社会思潮在其价值观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在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时,必须采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学习和吸收中国优秀文化,认识到中国文明的伟大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不轻易被诱导。
二是内容兼容并蓄。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的本质在于确保社会公众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与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而不是全盘否定一切流离于主流价值观外的思潮。微信中的任何一种思潮都有其优势和进步性,不能“一刀切”,需要区别对待。这就要求人们要充分发挥微信的包容力,能够包容多种思潮的存在,充分尊重各类中性社会思潮的个性,引导其向着适应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能够为我所用,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并丰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掌握主流价值观在微信中的话语权与舆论主导权。
二、发挥微信的媒介引导力,宣传主流价值观,建立理论自信
习近平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49]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微信的媒介引导力,借助其平台优势抢占舆论阵地,积极宣传主流价值观。目前,传统媒体在主流价值观宣传方面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仍较大,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介引导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发挥微信在宣传主流价值观层面的作用。
一是将传统媒体与微信相结合,提高微信媒介引导力的权威信。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必须与互联网充分结合,通过传统媒体开设公众号或建立公众平台等方式,加强传统媒体与微信的互动,在充分发挥微信平台优势的同时,使主流价值观得到广泛宣传,并具备较高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要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短、小、快的优势,利用用户喜爱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微信的各种社会思潮中,一方面减少西方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促进主流价值观快速传播,尽可能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主动掌握话语权,增强理论自信。
二是充分发挥微信媒介引导力的优势,提高微信在宣传主流价值观中的影响力。微信复杂冗乱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微信的认可度与信任度,所以主流价值观在宣传中,必须充分体现微信在媒介引导方面的优势,运用其人际传播中信任度的优势,充分提高微信在信息资源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力,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发布最新消息。另外,在消息传播过程中,方式和语言要“接地气”,既能够传播社会思潮,同时也能够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打造“说话可信、说话能信、说话有人信”的权威微信平台,提高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与权威性,增强社会公众的理论自信。
三、发挥微信的明鉴力,全面认知中国国情,建立道路自信
“社会思潮是民心的风向标,是国家与执政党把握社情民意的传感器和晴雨表。”[50]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民意、体现社会公众诉求的存在,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程度,甚至关乎意识形态的牢固性。所以,这就要求在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时,必须充分发挥微信的明鉴力,一方面要全面认知中国国情,让社会公众能够准确区分各类思潮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微信用户的互动,积极回应用户诉求,增强道路自信。
一是积极进行国情教育与宣传。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往往存在“说了也没人信”的情况,无论形式是否新颖,内容是否亲切,社会公众都会怀疑其真实性;相反,西方的一些社会思潮,哪怕一些言论是错误的,公众也愿意相信。这主要是由于公众对内容的真实情况了解较少。要想引导微信中社会思潮朝着有利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方向发展,就要求人们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宣传,让青年人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选择这条道路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国情教育,让公众能够全面认知目前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现状的认知会使其在思想认知过程中能够理性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增强道路自信,减少其被错误思潮诱导的可能性,促进意识形态的巩固。
二是主动回应微信用户诉求,建立微信互动机制。现在社会公众对政治和主流价值观最大的不满在于不够公开,合理诉求没有得到重视和关注。所以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关注微信平台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与评论行为,能够关注公众关心的重点与热点问题;针对公众关注的问题,党和政府要第一时间通过真实、客观、具体的数据、事实和政策等进行解释与说明,表明态度,用决心和行动力回应其合理诉求,进而引导微信用户的情绪,达成社会共识,巩固意识形态。
四、发挥微信的传播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从世界潮流的高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有关发展问题;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传统的宣传方式是正式的、官方的,社会公众的认同度普遍较低,通常会认为这是一种“洗脑工程”,在抵触宣传方式的同时,对内容也会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在微时代,必须充分利用微信的传播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制度自信。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中国而言,有其特殊性,不能将其与资本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简单的比较,必须认识到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也不能被互联网中看似“客观”“有理有据”的批判误导。所以,在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传播的内容要契合用户的心理需求,要能够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这就要求要充分发挥微信的传播力,在对用户的行为特性、信息需求特性等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考虑用户需求与使用行为,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层面的内容进行细化和分化,要发挥微信的优势,以公众喜闻见乐的个性化方式宣扬社会主义制度,让公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不产生抵触心理。
综上所述,伴随着微信应用与功能的不断完善,对微信中的社会思潮进行引导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这是我国巩固意识形态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意识形态有其不可动摇和改变的本质特征,但是时代性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在引领微信中社会思潮传播时,必须坚持“固本”与发展相结合,凝聚社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最终达到巩固意识形态的目的,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1]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腾讯Q2财报[EB/OL].http://games.qq.com/a/20160817/046014.htm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6
[5]王易.科学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4-46
[6]桑志达.历史唯物主义问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8
[7]梅荣政,王炳权.论社会思潮总体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5(19):36-40
[8]肖锦全.论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一个层次的构想[J].现代哲学,1997(1):45-49
[9]钟志凌.网络思潮的传播规律与合理性调控研究[J].学术论坛,2010,33(4):192-195
[10]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183-193
[11]方付建.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66-69
[12]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D].上海:复旦大学,2005:16
[13]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7
[14]舒扬.社会思潮的一般规定[J].江汉论坛,1985(9):22-27
[15]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J].政工研究动态,2007(12):30-31
[16]李翠林.微信视域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引领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45-47
[17]方付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2012(12):76-79(www.daowen.com)
[18]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183-193
[19]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183-193
[20]焦连志,黄一玲,焦凤梅.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实证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4):77-81
[21]陈秀章,张邦铺.当代社会思潮背景下的青年大学生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14-16
[2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0
[23]樊阳程.网络时代高校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及引导对策[J].人民论坛,2014(32):126-128
[24]刘继强.网络环境下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思考[J].前沿,2014(3):4-6
[25]丁祥艳.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鲜明特点[J].前沿,2010(15):112-114
[26]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7-48
[27]Don Ihde.Technology and The Life World:from Garden to Earth[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28]方付建.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66-69
[29]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183-193
[30]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51
[31]钟志凌.网络思潮的传播规律与合理性调控研究[J].学术论坛,2010,33(4):192-195
[32]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183-193
[33]Don Ihde.New Technologies/Old Cultures[C].in New Worlds,New Technologies New Issues.eds.S.H.Cutcliffe,S.L.Goldman,M.Medina,and J.Sanmartin Lehigh University Press,1992
[34]黄晚霞,王志明.员工群体行为复杂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09-111
[35]邹东涛.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J].人民论坛,2014(30):34-36
[36]王子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7,(06):98-103
[37]王子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7,(06):98-103
[3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
[39]王子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17,(06):98-103
[40]滕继波,毛静.从上网心理需求出发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J].改革与开放,2009(10)
[41]徐瑾.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影响方式的特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46-52
[42]徐瑾.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影响方式的特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46-52
[43]安娜.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44]王戈,王国华,方付建.网络社会思潮领袖的群体特征——以近年来20件意识形态领域热点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7,36(04):136-140+97
[45]王戈,王国华,方付建.网络社会思潮领袖的群体特征——以近年来20件意识形态领域热点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7,36(04):136-140+97
[4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2版.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3
[47]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0
[48]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9]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EB/OL].http://news.cntv.cn/2016/02/19/VIDEv Tv4Too4tzsiVfnta Mdq160219.shtml.2016-2-29
[50]邹东涛.如何释放多元社会思潮的正能量[J].人民论坛,2014(30):34-36
[51]人民日报,中国制度何以自信之三[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731/c40531-27389727.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