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信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微信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信用户关注网络是对用户关系最直观的呈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网络中用户结构和用户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在行为与规范方面的相互影响。本文通过对微信用户网络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目前用户使用微信更多的是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亲人等保持联系和沟通,微信是作为一种通信工具而存在的。

微信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微信用户关注网络是对用户关系最直观的呈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网络中用户结构和用户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在行为与规范方面的相互影响。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有较大的凝聚力,其中明显存在一些群体。本节内容以用户群体关系为主题,对用户群体的分布状况和用户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微信中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用户群体分析

凝聚子群是一些行动者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12],这就是群体的标志。前文提到,微信是一个基于人际交往的网络,它的成员多是来源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现实中已经建立了联系,而且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交集和共性的,所以微信用户关系网中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

图4.2 派系分析图(每个派系成员至少为15)(部分)

考虑到微信网络的特性和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要求每个派系至少有15名成员,对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进行分析,一共有68个派系,各个派系中的成员如图4.2所示。群体1~8的成员是老师和同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各个阶段的老师和同学;这些群体关系分得较为细致,细化到不同年级的同学可能会单独列成一个群体,这就使得各个群体成员的共同性比较大,一个成员可能是很多个群体共享的成员。部分成员共同参与的派系数量如图4.3所示。

在图4.3中,第6行第16列的值为41,说明6号和16号共同隶属于41个派系,第21行第6列的值为4,说明21号和4号共同隶属于4个派系。可以看出,出度和入度较大的节点,所隶属的派系相对较多,反之则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该网络中,用户的人际交往程度是有一定差距的。

图4.3 成员共同参与的派系数量(部分)

另外,E-I指数可以用来确立微信用户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如果指数越大,说明的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反之则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

其中,EL为子群之间的关系数,IL为子群内部的关系数,E-I的取值范围是[-1,1],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倾向于发生在子群之外,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反之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倾向于发生在子群之内,派系林立程度较大;若E-I值为0,表示网络中关系的分布是随意的。某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E-I指数计算表如表4.6所示。

表4.6 E-I指数计算表

根据上述理论,通过分析可知,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E-I指数为-0.185,说明在该用户网络中,存在派系林立的现象,各个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少,更多的是群体内部的沟通与交流,这也与上述派系分析的结果相一致。(www.daowen.com)

结合上文分析,微信用户关系是基于现实的好友关系而形成的,由于个人交往范围的差异性,使得个人交往中的任意一个人不可能全部相互认识或形成好友关系。所以在微信用户网络中,基于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群体,群体之间有一定的共享成员,这样也增进了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了利用微信维护和增进人际关系的可能性。

二、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博弈

马克·格拉诺维特[13]认为,在传统社会中,除了人们平时接触较多的亲人、朋友、同事与同学等强关系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较为广泛的弱关系。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有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时常接触的强关系,而是弱关系,其在信息传播与共享中显得极为重要。一般来说,基于工作、生活与活动范围的相似性与有限性,强关系圈子里的人有较大的同质性,其所拥有的资源与信息也有较大的共性;反之,弱关系由于活动范围的差距,在信息与资源方面往往有较多的异质性,这就使得人们在信息分享与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更多地利用弱关系,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源,这也凸显了弱关系的地位与重要性。社会资源理论[14]认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等社会资源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弱关系获得,边燕杰[15]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关系社会,强关系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办事。

本文通过对微信用户网络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目前用户使用微信更多的是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亲人等保持联系和沟通,微信是作为一种通信工具而存在的。在与这些人保持联系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是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与老师和父母通过微信联系较少,与陌生人联系几乎不联系。微信用户对象交往的频率统计图如图4.4所示。

图4.4 微信用户对象交往的频率统计图

根据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网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与自己距离的远近,一层一层往周围扩散,处于圆圈中心的是亲属关系,是基于生育和婚姻关系而形成的。在微信网络的人际交往中,也存在这样沟通的差序格局,以自己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为中心,对于父母和亲人,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可能不会使用微信,而且是以情感沟通为主,主要还是依靠语音通信,利用微信联系的较少;相反,在与自己生活与工作模式相似的同学和朋友沟通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微信进行沟通,而且使用得较为频繁,这样一方面便于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日常事务的沟通,方便快捷。另外,在用户关系网络中,虽然与老师建立了关注关系,但实际上与老师的沟通并不多,这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和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完全将老师视作朋友般对待,所以只有在较少的情况下师生才会较频繁地利用微信沟通。在对陌生人沟通方面,很少用户会使用微信。所以从微信与主要对象沟通的频率可以看出,微信的使用程度和主要功能有明确的关系指向性,一般来说,处于强关系范围里的人,比如亲人、朋友和同学等使用微信联系得较为频繁;处于弱关系范围里的人,比如老师、陌生人等则联系得较少。

微信是一个基于好友的人际交往平台,它提供了“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等业务,让人们可以通过地理定位查找兴趣相同或附近的好友,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从调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人认为在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友的感情可靠程度小于20%,只有2人认为可靠程度大于80%,如图4.5所示。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人们对于微信中的陌生是处于排斥状态的,并不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微信使用与交往的隐私性,它对于人们来说,不同于微博和QQ,而是手机通讯录,对于不熟悉或不认认识的人,通常会采取拒绝的态度。

图4.5 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友的感情可靠程度统计图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来看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结构,它是一个具有个人隐私特性的人际交往网络,基于用户个人工作、生活与学习等圈子的不同,形成了基于地缘、业缘、趣缘、学缘等众多群体,这些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共享性和重叠性,群体之间也有一定的交流。通过分析可知,在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由于各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群体内部的交流较多于群体之间的交流。从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微信用户网络中的成员关系呈现一定的差序格局,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用户会与部分同学、朋友、亲人等保持较为频繁和密切的联系,与老师、陌生人等的联系则较少。在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强关系居多,但是也存在弱关系,这些强关系对于个人工作与生活都有较大的作用,弱关系对于个人获取信息与资源等也有较大的关系,对于用户个人来说,强关系和弱关系都是维护和利用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