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现状,将其细分为使用行为、关注行为、评论行为和转发行为四个方面,设计了16个问题进行探究。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微信使用时间
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的分析结果如图3.2所示,61.28%的大学生用户使用微信时间在1~3年,占比最多;29.19%的大学生用户使用微信时间在3~5年,占比第二。1~5年这一时间段与大学生学业期限高度吻合。根据统计结果可以推断多数大学生微信用户是在进入大学前后开始使用微信,而对大学生微信群体的行为特性研究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图3.2 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
2.大学生微信好友数量
根据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的“邓巴数字”理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
如图3.3所示,从用户的好友数量来看,39.83%的用户好友数量在50~150个,44.19%的用户好友超过150个,极少数的微信用户的好友数量在500个以上。
图3.3 微信用户好友数量统计
如果大学生用户与所有好友都保持比较活跃的互动,无疑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精力。这也证明大学生的微信好友数量基本符合理论值,在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内,且基本能与这些保持一定频率的人际互动。
3.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内容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主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如图3.4所示,根据用户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个人照片、美食、新奇见闻”以及“日常生活学习”是发布频率最高的内容,分别达到65.22%和51.55%,都是与使用者的切身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信息,分享率达到30%以上的内容还有新闻知识类资讯(40.99%)、学习类资讯(33.95%)以及人生哲理、个人感悟(30.02%)。
图3.4 大学生朋友圈发布的内容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朋友圈分享信息的行为更多的是满足表达自我的需求。作为信息传播平台和咨询的集散地,朋友圈可以使得大学生微信用户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朋友圈发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从而达到表述自我的目的。
4.大学生分享朋友圈的频率
根据媒介依赖理论,媒介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具有相互关系。
通过对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在分享朋友圈的频率方面,71.84%的用户分享朋友圈的频率都比较低,分享间隔基本在一星期以上;选择非常频繁、每天都要分享的用户仅占比6.83%,如图3.5所示。
图3.5 大学生分享朋友圈的频率
根据媒介依赖理论,在使用媒介工具的过程中,大学生与微信之间会形成一种双向依赖关系,而对于朋友圈分享频率的统计结果则表明,大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双向依赖程度并不十分显著。
5.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场合
根据美国学者德弗勒的理论,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后,人与媒介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关系,只要用户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变得越为强烈。
在使用微信的场合方面,33%的用户会随时随地使用微信,而36%的微信用户在等车、等餐、等人的碎片时间会使用微信,只有6%的用户会在固定时间使用微信。微信的迅速发展,使得它逐渐成为现代社交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此道题的统计结果恰恰反映了德弗勒的理论,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是将微信作为一种消磨时间碎片化的消遣,但仍然有一部分微信用户将微信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如图3.6所示。
图3.6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场合
二、关注行为
1.大学生微信关注人群类型
曹菲在《微信用户使用行为的现况调查与分析》中提出:微信使用者的联系人中同学、朋友和亲戚关系的比例较高,即呈现以“熟人网络”为核心的特点。而此次“大学生微信关注人群类型”的调查结果如图3.7所示,微信关注人群类型中“现实生活中的朋友(37.18%)”“家人(27.21%)”“学习、工作中的合作伙伴(27.12%)”占比较多,则是再一次论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图3.7 大学生微信关注人群类型
在进一步的分析之后,发现受测者所在城市、年级对其微信关注人群类型几乎不产生影响,即均呈现出“熟人网络”的特点。但是当研究人员将关注人群类型与受测者性别进行交叉分析时,却发现这种“熟人网络”的特点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却更为显著。如图3.8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到,性别的差异使得大学生所关注人群类型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在“虚拟网络上的朋友”(16.34%)和“网络上的陌生人”(8.56%)这两项上面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欲望;而“家人”(73.89%)和“学习、工作中的合作伙伴”(76.55%)则是女生更多关注的人群类型。
图3.8 微信关注人群的类型与性别交叉统计
因此,研究认为,在将微信作为一款媒介交流工具的基础上,男性和女性微信关注人群类型都具有“熟人网络”的特点,但是女性更多地利用微信平台强化与熟人网络的“强关系”纽带;而男性则倾向于将微信联系人由陌生人推广为熟人,延伸自己的社交范围,即拓展自己的“弱关系”纽带。这与不同性别的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及人们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
2.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类型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微信的功能特点与传播特性,人们在“使用”层面考察大学生微信使用的媒介需求、微信接触行为(包括时长、频率、内容等)以及需求的程度是如何影响其接触强度的,而本题的研究结果则是说明了不同性别对微信内容的需求程度如何影响其关注强度,进而对此理论做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在本次的调查中,团队成员采用体验观察法对于已有数据进行补充验证,认为男生与女生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类型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人员将受测者性别与微信关注公众号进行交叉分析。如表3.1所示,结果表明: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更多地关注于科技(59.14%)、体育(35.41%)、军事(17.51%)等方面的微信公众号;而女生则对文学(55.11%)、影视(55.11%)、娱乐(63.56%)、社会(37.33%)、饮食(43.56%)、教育(34.67%)等方面的微信公众号更加感兴趣;而对于财经和新闻方面的微信公众号,男生和女生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结合上述所提到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由于不同性别的人群对于微信公众号内容存在媒介需求差异,使得他们在使用微信公众号时产生不同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则就造成了他们在关注行为方面的显著差别。(www.daowen.com)
表3.1 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类型
3.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原因
创新扩散理论将媒介使用的个人心理认知分为感知特征、感知需求、感知流行三个层次,感知特征是使用者所主观认知的创新事物的特质,感知流行反映的是社会压力对创新扩散过程的重要影响,感知需求认为,当且仅当人们发现生活中的某一重要需要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而又估计新媒体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时,他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该新媒体。
如图3.9所示,统计结果显示,89.44%的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理由是“个人爱好”,53.83%的学生则是由于“学习需要”关注公众号,而只有44.72%的学生是为了获取“生活资讯”而选择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对此题进行分析,感知需求的结果是大学生出于“个人爱好”而选择微信公众号;而由于生活环境的约束,使得大学生普遍会选择关注与学习、日常生活相关的资讯,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在感知流行的驱动下,选择“学习需要”和“生活资讯”相关的公众号。而根据本题统计结果来看,感知需求则是大学生选择关注特定内容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3.9 大学生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理由
三、评论行为
1.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方式
大学生微信用户在朋友圈中的主要互动方式包括点赞、评论及转发行为。如图3.10所示,朋友圈中与朋友互动的方式包括:评论(74.84%)、点赞(79.42%)、转发(17.88%),以及不怎么互动(8.52%)。
图3.10 大学生朋友圈互动方式
从互动分布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朋友圈中与朋友积极互动,不怎么互动的只占少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的活动范围增大活动能力增强,这一特点更加明显。这一结果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社交的需求,并且积极利用微信互动。微信作为媒介工具,在满足大学生社交动机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2.大学生朋友圈评论内容
根据使用和满足理论,受众通过使用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主要分为五大类: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纾解压力的需要。如图3.11所示,“新鲜精彩的身边事”占比62.73%,“感同身受的吐槽”占比48.65%,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更喜爱评论身边新鲜精彩的事物或进行感同身受的吐槽。而“情感或者隐私的表露”占比21.95%,明显低于其他选项。
图3.11 朋友圈评论内容统计
在对身边新鲜事的评论以及感同身受的吐槽中,大学生满足了自己舒缓压力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公开表露隐私或情感行为的喜爱和认同相对较少,说明对公开表达情感的需要减少。调查结果符合在大学生对情感的表达走向内敛的现状。
3.大学生微信评论的对象
在“您通常会评论哪类群体的朋友圈”问题中,选项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朋友、同学、老乡,其比重占到了94.19%,其后依次是同事、合作伙伴(27.39%)、父母(23.03%)、亲戚(20.12%)、老师(11.62%)。如图3.12所示,从分布可以看出,微信用户主要的朋友圈网络依然是以手机联系人、QQ好友为基础的“熟人网络”,评论互动以朋友、同学为主,具有“强关系”特征。微信的强关系沟通网络和现实的社交圈,满足个人使用者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同事、朋友的接触。而对于父母、亲戚以及老师,大学生选择通过评论朋友圈来互动的意愿并不强烈,说明评论行为的受众以同辈人居多。
图3.12 大学生微信评论所针对的群体类型
4.大学生评论微信朋友圈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评论好友朋友圈的原因,其结果分布如图3.13所示。其中“感同身受,表达自己的关心或者赞美”和“进行交流,进而加强彼此的联系”所占比重最多,分别占到74.07%和71.37%。“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所占比重最小,为4.36%。“感同身受,表达自己的关心或者赞美”是大学生对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或美感的体验)的一种表达;此外是“进行交流,进而加强彼此的联系”表明大学生有强烈的社会整合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其余选项是用户满足其他几种需求的体现。
图3.13 大学生评论朋友圈原因的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当用户从媒介使用中获得满足后,对使之获得满足的媒介形成正向的愉悦评价。当用户对微信抱有正面态度,反复使用媒体,而用户形成对微信的依赖。因此构成如下逻辑关系:使用动机—满足获得—媒介依赖。这些需求中表达情感和加强联系占到最重要的地位,受众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得到需求的满足,从而对媒体产生依赖和黏性。
四、转发行为
1.大学生微信转发内容类型
由于微信转发是由他人的信息需求所触发的行为,是信息获取与分享结合在一起的行为,因此,可以说微信转发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分享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微信作为以“媒体”“内容”“大学生”为核心的社会化媒体生态圈,其转发内容则可以从侧面反映大学生微信用户的分享习惯、分享动机。
结合“大学生微信转发内容”的统计结果来看,如图3.14所示,幽默搞笑(42.24%)、实用知识(33.13%)、时事评论(30.64%)、人生感悟(31.88%)、公共信息(28.99%)这几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较大,而其他类型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就相对比较小。因此,通过对转发内容的分析,可以初步推测出大学生转发行为的动机是以分享信息和展现自己观点为主的社会交往动机。
图3.14 大学生微信转发内容的类型
2.大学生微信转发信息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在微信上使用转发功能的原因,其统计结果如图3.15所示,可以看到,分享信息(34%)和表达想法(30%)是大学生转发行为的主要原因,而帮助别人(17%)、塑造形象(9%)、寻找谈资(8%)则占了相对比较小的比例,由此可见,信息分享是大学生转发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信息分享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大学生微信转发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需求:收藏动机、名誉声望、自身需求、利他动机及安全需要。而本题的统计结果则表明,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对转发行为则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作为媒介工具,微信在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图3.15 大学生使用微信转发信息的原因
3.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
“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态度”的分析结果如图3.16所示,可以看到,27%的调查人群会主动转发相关文章,52%的大学生只是“经常阅读,但不会转发”,而会积极关注此类事件的人群占比90%(除去不怎么关注的人群)。
图3.16 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
此道题的统计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时事热点事件关注程度较高,而微信作为媒介工具,则是帮助大学生了解此类事件,参与时事热点,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此题也再一次印证了前述观点,即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分享信息、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