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信红包为什么能在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全民抢红包中大获全胜

微信红包为什么能在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全民抢红包中大获全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2.2电子红包基本情况介绍由表2.2看来,微信红包在马年春晚着实成为最大赢家,春节期间的金额达到10亿元,说明微信红包已经是全民参与的一项活动。微信红包之所以能在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全民抢红包”中大获成功,离不开微信红包的基本特征,笔者的分析如下。马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是最大的赢家,同时期的还有支付宝钱包和微博红包。

微信红包是腾讯旗下产品微信于2014年1月推出的一款应用,具有收发红包、查收发记录和提现等功能。在马年春节里,微信抢红包俨然成了拜年新时尚,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非常普及的青年人群体中。本部分通过文选查阅和网络调查的方法,综合考虑微信红包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活动,不仅对人际关系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也相应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微信红包对我国红包文化的影响

(一)微信红包的概念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红包以另一种形式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电子红包,电子红包以互联网为媒介,依托网上银行,借助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在2015年着实火了一把。其中,以微信、支付宝和微博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笔者将马年春节期间的电子红包做了统计,如表2.2所示。

表2.2 电子红包基本情况介绍

由表2.2看来,微信红包在马年春晚着实成为最大赢家,春节期间的金额达到10亿元,说明微信红包已经是全民参与的一项活动。2014年1月28日,微信升级到新的5.2版本,推出了微信红包,这是其最大的一次升级变化。微信红包是以微信的支付方式——钱包为基础,钱包只要绑定某张银行卡,就可以实现红包的收发功能,操作方法简便易上手,又充满了趣味性。春季期间,发红包是亲戚朋友之间维系亲情和友情最常用的传统方式,而微信通过电子方式把春节的红包延伸到了朋友圈,为用户提供了便利又好玩的社交互动,因此微信红包必然会在红包大战中大获全胜,火爆整个春节。微信红包是基于社交属性的产品,非常贴合用户需求,不受年龄、性别、地点等因素的限制,伴随着微信群中“抢红包”这一新的社交互动游戏,不仅增添了传统节日气氛,也促进了亲朋好友间的人际关系交流。

(二)微信红包的特征分析

微信红包是传统红包的延伸,是网络时代的创新与传统红包相结合的产物,因而既具有网络的特征,也具有传统红包的特征。微信红包之所以能在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全民抢红包”中大获成功,离不开微信红包的基本特征,笔者的分析如下。

1.便捷的操作性

微信红包的玩法简单方便,目前微信红包的派发有两种形式:一是普通等额红包,用户只需要将微信的钱包功能绑定一张银行卡,在聊天界面选择红包,输入金额以及简单的祝福的或者调侃的话,再塞钱进红包,就可以给对方发一个定额红包;二是拼手气群红包,基本操作和个人红包一致,只是微信群红包可以填写红包个数和总金额,红包个数可以等同于微信群的人数也可以小于微信群人数,让微信群里的人来抢红包,增加乐趣,接受方则可以拆开红包,系统自动生成一笔或大或小的金额。得到的红包自动存在微信钱包里,接受方也可以绑定银行卡,将钱提现到银行卡里,一个工作日后就可以到账。微信红包的玩法使用户短时间内就可以熟练地学会并掌握使用方法,开始跟着群成员积极地参与抢红包。

2.具有社交属性

在微信里,收发红包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因此一旦有一个人开始收发红包,就可以影响与自己关系好的人开通微信红包,加入到收发红包和抢红包的游戏中,达到迅速传播微信红包的效果,因此这就吸引了很多人为了抢红包而建立或者加入更多的微信群。一般来说,群里发的微信红包数额不会太大,但是其作为一个情感聚集地,让平时联系不够密切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都参与其中。尤其在春节期间,多年不见的初中、高中、大学同学等都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微信群,甚至很多家庭也会有家庭的微信群,七大姑八大姨各种亲戚都在一个大群里,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抢红包,同时在抢红包的过程中,大家会聊聊近况,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达到社交属性的目的。同时,在一个微信群里,哪个用户抢到的红包数量多,也能一定程度上代表人缘不错,因此微信红包的社交属性不容小觑。

马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是最大的赢家,同时期的还有支付宝钱包和微博红包。支付宝钱包在淘宝的支持下非常红火,使用用户颇多,但是在春节期间输给微信红包是因为支付宝的朋友大多是淘宝里的买家和卖家,可能是只联系一次的人,并没有微信红包所具备的社交属性,因此用户不会使用支付宝钱包发红包。而新浪微博的“让红包飞”是互联网中最早推出的红包抢夺游戏,但是其本质类似抽奖,和前两个红包游戏还是有很大区别。微信结合了朋友圈的社交特点,“红包虽小意义深远”,小小的微信红包能迅速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作用非常大,因此微信红包的成功是必然的。

3.趣味性

在微信群里,当第一个人开始发红包之后,会带动群里的活跃用户开始“红包接龙”玩法,因为微信红包采用随机算法,抢到红包的人红包金额不等,有多有少。“红包接龙”是指第一个红包抢到最大数额的用户继续发红包让其他用户抢,而第一次没抢到红包的用户会更加集中注意力于下一轮红包的抢夺中。如此一来,群里就会形成一个较为激烈的互动气氛,用户或显摆抢到的金额或继续拼手气等待下一轮;同时,“红包接龙”最有趣的一点在于“抢红包”,这不仅仅是拼网速,更是拼手速和运气,因此会瞬间带动群里用户的参与程度,用户的心情随之起伏变化,群里的氛围瞬间就能沸腾起来。

尤其在羊年春晚期间,微信和春晚深度绑定,推出全新版的“摇一摇”功能,新版的“摇一摇”不仅能摇到红包,还能摇到春晚节目单、正进行表演的演员信息等,增加了很多趣味性。据微信数据显示,春晚期间,微信摇一摇的互动总量达到110亿次,而在除夕夜22:34摇一摇互动达到峰值——8.1亿次/分钟,这简直是个奇迹!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戏称“微信搞了一次很漂亮的珍珠港偷袭”,这也从侧面说明微信红包无论在口碑还是用户体验上都更胜一筹。

二、微信红包对现代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现代人际关系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人际关系不仅在交流过程中产生,而且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促进相互了解,有更多的共同经验与感受,就会促进双方之间的心理相容,使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符号相互作用论、社会交换论等。其中,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双方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代价使得人际关系得以维护。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益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微信红包正是通过这种交换的方式持续进行,一个参与者在群里发了红包,会带动其他群友接连不断地发红包,每个人在发红包的同时也都抢到过红包。表面是一种金钱的交换,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带动了人际交流的持续性和新鲜性,是一种情感的交换,从而加深了人际关系。

同时,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的重塑和维护方面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微信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朋友圈,朋友圈不仅仅是平时用户投入的流量和联系,更多的是维护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和感情。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如下。

(一)微信红包加深人际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理论,他认为传统的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两类: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产生于家人、亲戚、同学、同事之间,因为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沟通机会,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密且有较强的情感维系,强关系的典型代表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而弱关系是指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或是聊天过程中被人无意间提到的一个人,彼此之间平时没什么太多联系和交往,只是打过招呼或者聊过几句话,因此没有较强的情感维系在一起,彼此互动的机会也很少,比如餐馆的服务员、楼下的居委会大妈都属于这种弱关系的定义范畴。如今,将“强关系”和“弱关系”延伸到互联网,这是社会学传统意义的一种衍生,其基本定义是相同的。在各类社交网中,典型的“强关系”网站有:人人网、朋友圈等,在这种社区里用户都是同学、好友、同事,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会在这些社区里经常互动交流,这种情感维系会一直跟随着生活,随着生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或加深或减弱。而“弱关系”社区典型代表有微博、豆瓣,在这一类网站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对复杂,用户可能是通过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地理位置、对某些热点事件产生共鸣等而产生了互动和交流,然而这种交流的基础较为脆弱,很有可能只是就这件事情谈论几句就不会再有联系。当然“弱关系”是可以转换为“强关系”的,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可能因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从而攀谈起来互相吸引对方,从而结识相熟,变成了“强关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忙,人际关系中的“强关系”会越来越淡化,人情冷漠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人际关系是需要维护的;否则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减弱,而加深人际关系的办法通常有两种:(1)经历/合作,一起参与某个活动;(2)沟通,借助文字、语音、视觉、物品等的沟通,比如寄送礼品、电话寒暄、邮件慰问等。

在微信如此普遍的今天,微信红包是沟通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其借助游戏化的物质奖励,可以迅速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加深人际关系。当人们在发放红包时,查看朋友列表,选择特定的发放对象,比如平时联系比较少的人,这种做法是基于熟人圈的基础用红包使人际关系向微信空间延伸,这就打破了两个人开始对话的壁垒,微信红包用实实在在的金钱代替客套和千篇一律的“短信”祝福,即使红包的金额不多,但是这种金钱奖励足够代表祝福者的心意,改善了本来较为生疏冷淡的人际关系。微信红包不仅加强了人际关系中的“强关系”,巩固了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往,也改善了人际关系中的“弱关系,比如长时间不联系的朋友同学。通过微信红包,人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与处在不同时区和不同地区的人增强交流和互动,给现代人际关系带来正面的影响。

(二)微信红包重新塑造平等的人际关系

传统红包一般是长辈发给晚辈,讲究社会等级关系,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由于微信本身是社交软件,微信红包是基于微信现有的关系网进行发放。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可以向任何人发送红包,平辈之间、辈分相差人之间都可以相互发放红包,也就是说,过节为了增加节日气氛,晚辈也可以给长辈发红包。同时,在一个微信群里,用户之间或许有辈分、职位高低之分,但是在“抢红包”的游戏里每个人都玩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等级关系和人情世故被大大地削弱了,有的只是参与游戏的热情。这使得原有的社会等级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微信红包的发放中被重新界定了,减弱了现实环境中因传统红包带来的地位不平等,也削弱了传统的人情世故,因而重新界定平等的人际关系。同时,红包的祝福和关爱的本质没有变,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归属和传承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微信红包对现代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可见一斑。

(三)微信红包扩大了传统人际关系的传播范围

在传统的春节习俗中,压岁钱只能是长辈给晚辈的新年祈福,这是一种单一且单向的传播方式,晚辈只能被动地接受长辈的馈赠。同时,压岁钱一般只在熟悉的亲戚之间传递,是一种狭窄的人际关系交往,而微信红包则大大扩大了传统红包以及传统人际关系的传播范围。用微信群作例子,微信红包的发放都是从亲戚朋友等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开始,因此微信群是建立在熟人群基础上的,这个圈子里一般会有长辈晚辈之分,也会有职位地位高下之分,而通过微信红包游戏的发放和争抢,圈内好友在参与的过程中是不分彼此的地位、职位和传统人情关系的。发红包和抢红包的受众随时可以互换身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红包的方式引起群里其他人的关注,结识到许多平时没有联络的长辈或者上级。在这个相对熟悉的环境里,通过发红包的方式能够引起群内朋友的注意,因此也可以进行个人意见表达,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相应地扩大了人际关系的传播。

微信红包作为人际关系链接的纽带,既带动了微信里红包收发受众之间的互动,也将线上关系发展到了线下,这种既有趣又示好的方法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线上发展到线下的配合,保证了人际关系的维护。还有,微信红包的传播非常迅猛,影响着每一个玩微信的人。一般来说,用户会在若干个不同的微信群,群主作为一个中间人,可以随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信群整合起来,这就扩大和延伸了人际关系。在新的群里,用户可以继续通过发放微信红包的方式,和新的人迅速熟络起来,这种从众心理使微信红包迅速扩散,也使用户的人际关系迅速扩散。很多有意识结交朋友的用户也会留意新的微信红包群中的信息,通过红包结交新的朋友,扩大了人际关系。

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产生了诸多的正面影响,加深了人际关系,重新塑造了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扩大了传统人际关系的传播范围,给大众传播带来一种新的交往方式,这是需要继续发扬下去的。而微信红包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笔者在下一节做了相应的分析。(www.daowen.com)

三、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消极表现

(一)微信红包削弱“面对面”的人际关系

微信红包在这个春节异常火爆,不仅打破了中国人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看春晚的习俗,还剥夺了许多微信用户的现实时间。春节这段时间,很多微信用户沉迷于抢红包而不能自拔,尤其是新版“摇一摇”,本来除夕夜是长辈和晚辈在一起看春晚、聊天用来彼此加深感情的时间,现在却被微信红包占据了一大半时间。这就相应地削弱了当面的、现实的人际交往,同时,减少了与家人一年难得一次的亲密互动时间,以及失去了亲戚间走动的沟通机会。

青年人是中国手机网民抢红包的主要参与者,这当中的许多人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如果把仅有的时间大部分用来“抢红包”,那么实际进行的人际传播就更少了,这样反而加剧了早在几年前就出现的现象:一个团圆饭桌上,一桌子的人都盯着手机屏幕,完全忽略了和自己亲人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微信红包在对人际关系传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削弱了“面对面”的人际关系,影响了真正的人际交往的情感沟通。

青年人是微信抢红包的主要参与者,而其中很多人因为工作关系只能在春节期间回家,如果再把仅有的在家时间用来低头“抢红包”或者认识新朋友,不和亲人说话交流,可能就忽略了亲人这一年的近况或者问题,那么现实中的“面对面”人际关系就削弱了不少。这样看来,微信红包的确会增强人际关系的传播,但是削弱了“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也是其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微信红包缺乏人际关系的感情稳定性

在互联网中,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微信红包毕竟是一种趣味性产品,其在维护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方面还是有欠缺,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维护,微信红包所带来的重构和强化人际关系的改善依然比不过现实中基于长期交往和了解的强关系更为稳定。

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交换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互相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要等于失。人际交往是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在微信红包中,这是很难找到的因素,仅仅靠一个小红包,是很难维护好人际关系的。即使某个用户在群里积极参与抢发红包,并且和其他成员进行较为频繁的互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接触和沟通交流非常有限。因此,微信红包因其缺乏人际关系的感情稳定性,在人际关系的积极方面也不是那么乐观。

(三)微信红包造就了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变质

人际关系变质是指因为受到一些坏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变得与原来不同,不是纯粹的以感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微信群中,有的人很大方,经常发红包,而有的人只抢红包不发红包,时间长了,群里其他人可能对不发红包的人有意见,这反而对人际关系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同时,微信红包本身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具有娱乐性的活动,收发红包都是自由方式,而有的人却把他当作一种敛财的手段,如果想和他处好关系,就必须先给他发红包,甚至还带有一点“贿赂”的意思,这样就造成了感情的变质,不仅达不到维护人际关系的目的,甚至违背了红包的传统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一部分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金钱或其他利益,用来排斥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利益,红包的用处从原来的祝福延伸到求助、获利,红包的形式从原来的货币延伸到银行卡、购物卡、生活用品、高档用品,甚至是“包旅游”等,而现在又出现了电子红包,反而使得红包的发放更加便捷。目前,整个社会似乎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收红包才意味着会做好本职工作,官员收红包会给对方利益,老师收红包会对学生进行“特殊照顾”,医生收红包会对病人尽心尽力,这是本职工作和应该尽到的责任,却在红包的利诱下,形成了一种不好的社会“共识”:不送红包不好办事。2014年2月,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的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患者住院24小时内,须由经治医师和患者沟通并签订不收、不送“红包”协议。虽然这项通知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姑且不讨论其对错,但是这项通知确实折射出当前社会红包的盛行已经到了需要用协议来约束的地步。这种不良风气的红包盛行已经严重违背了传统红包的祝福意义,也背离了传统文化和传统礼仪,在一定程度还是一种信任缺失,由双方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利不平等等因素造成的。因此,红包虽小,内涵却很大,为了使红包文化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需要对红包文化施以正确的引导,继续延续其本身具备的祝福和吉祥的正面积极作用,摒弃不良的红包文化。

传统红包是指春节期间长辈派给晚辈的压岁钱,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也指奖金、贿赂他人的财物。红包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来源于国人礼尚往来的正常人际交往,体现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但有祝福的意思,也有期待的意思,因此红包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符号。

微信红包是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一个巨大提升,也是利用互联网创新对传统红包的延伸和传承,其既保留了传统红包文化里祝福和随份子的特征,也有其在互联网创新方面便利和趣味性的特征。微信红包是社交、游戏和传统习俗完美的融合产物。微信确实在人际关系的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包括增强人际关系和增进感情交流,但是不可否认微信红包作为新兴媒体的一种媒介,作用还是有限制的,人毕竟是社会人,虚拟网络环境的人际关系不可能取代现实环境的人际关系。因此,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

【注释】

[1]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葛彬超.媒介文化与当代生活境遇[D].武汉:武汉大学,2010

[3]郭禹汐.微信“朋友圈”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4]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7-48

[5]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王欢,关静雯.微信朋友圈“晒”现象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3):76-81

[7](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8]梁珊珊.说网络语言“晒”[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97-98

[9]王欢,祝阳.人际交往视角下微信功能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4,34(2):82-85

[10]赵琛.喧嚣的“朋友圈”,离不开的“怪圈”[N].工人日报,2014-03-03

[11]张睿,王立.视觉传达的多样化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2(5):63

[12]徐钱立.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J].新新媒体,2014(5):62-64

[13]余建华.网络晒客的社会学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7(7):69-71

[14]王欢,王苏君.浅析微信红包对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J].东南传播,2016(4):64-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