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画面时间的纪录片解说词时间表达

基于画面时间的纪录片解说词时间表达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中,我们将讨论以画面时间为基准的纪录片解说词时间关系表达,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可以说,实录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典型时态就是现在时。在纪录片解说词中,除了时间指示以外,空间指示与纪录片解说词的现在时间表达也有密切关联。

基于画面时间的纪录片解说词时间表达

随着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就纪录片的本性来说,“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本体语言”[12],更确切地说,纪录片在表意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画面符号的使用,而解说词的作用主要是在画面的基础上进行解释、说明。相对来讲,跳出画面事实、直接用语言叙述的做法越来越成为一种偏离常规的修辞性表达。在时间表达方面,多数实录类纪录片解说词并不追求独立的时间关系表达,而是以所呈现的画面事件时间为基准,画面时间就是说话时间。本节中,我们将讨论以画面时间为基准的纪录片解说词时间关系表达,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

一、基于画面时间的纪录片解说词现在时表达

在以画面时间为基准的纪录片解说词中,最为常见的时态是现在时,即说话时间与所叙述的事件发生时间(画面时间)相同。

按照Langacker的说法,现在时形式给话语加上一个与说话时间完全一致的直接的时间辖域,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话语中明白显示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背景的一个方面)完全一致。[13]对不同语体来说,如果把言语分成对话和独白,那么在对话当中现在时是较多出现的,而在独白语言尤其是叙事话语中则相对较少,因为在独白话语中说话成为最突出的事件,与说话同时发生的事件就相对少了,人们不大可能一边说话一边还关注其他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这,却正是许多实录类的纪录片解说词在时间表达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在实录类纪录片中,画面构成叙事的主干,解说常常伴随着画面上事件的发生而进行。可以说,实录类纪录片解说词的典型时态就是现在时。

1.时空指示与纪录片解说词现在时表达

在以画面时间为基准的纪录片解说词中,说话时间一般是不说自明的,而在具体的句子中常常以各种指示词语来表明画面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与说话时间的重合。这些指示词语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时间词语,如“现在”、“如今”等;一种是通用指示(近指)代词加时间代词构成的时间指示,如“这时候”、“这天”、“此时”、“本周”等。

在纪录片解说词中,除了时间指示以外,空间指示与纪录片解说词的现在时间表达也有密切关联。我们知道,与指示相关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另一个是所指对象。在以画面时间为基准的纪录片解说词中,不出形象的说话者假定自己身处画面之中,立足于画面故事的现场进行叙述,如果使用近指空间指示,一般都应是针对画面内容的,而纪录片画面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标明事件的空间接近性的同时也就暗示了其时间接近性,即所处的时间位置为“现在”。换句话说,在以画面时间为基准的解说词中,“这”、“此”等近指指示即使不与时间词合用,也常常会成为现在时的标记。

我们来看表4-3中的几个例句:

表4-3 时空指示与现在时标记

上述例句又可分为几个小类:

1、2两句是单纯的空间指示,通过近指的空间指示,我们可以推知说话人与画面中事物的接近性,由此进一步推知其说话时间与事件时间的接近性,所以这两句中的事件——“居住”和“覆盖”都是现在时的。

3、4两句中既有空间指示(“这”、“这里”),又有时间指示(“今年”),都是近指指示。这些近指指示揭示了解说词的说话者所处的时空位置,一方面表现了说话时间与画面时间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与画面中的人物、故事实现心理上的同步。

例5、6、7几句中都使用了时间词语“今天”,这个词语和“现在”、“此刻”等一样,都表示说话时间和事件时间的一致,也是以画面为说话时间基准的一个典型标记。这些词语使观众感觉到解说员正像一个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一样,为我们介绍画面上所发生的事件。在例5中,“今天”和“正在”配合在一起,突出了事件的持续状态,时空结合的现场感十分强。例6中,“今天早上,他要煮全家人的早饭”照一般理解,应该是将来时态,但由于画面上已经出现了主人公烧火煮饭的情景,事件时间和叙述时间一致,所以还是得理解为现在时,其中的“要”也只能被理解成“应该”、“被指派”的意思,而失去了将来时的意味。例7也是一样,画面中的两位车友来访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标记,而解说词“今天”则将其与说话时间连接在了一起。

例8三个分句叙述了三个事件,一个是“农校毕业”,一个是“在青海工作”,另一个是“在东阳无宁镇中教书”,三个事件在时间上先后相续,最后的落脚点是“现在”,即画面所记录的时间及其附近。在这样的句子中,解说词叙事的时间灵活性表现得十分突出,它既可以照顾到画面的现在,又可以自由地扩展叙事时空。例9也是以画面作为解说词叙述的内容依据和时间参照,在现在时的描述中渗透过去时的追溯。

例10中的“第二天早晨”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表达,其实它完全可以换成“今天早晨”之类的近指时间词语,可是那样就会造成前后两段叙事之间明显的隔断,语意上就不连贯了。而通过“第二天早晨”这个时间词语的使用,就可以勾连起前后两段叙事——就这个时间词语本身来说,还是立足于“前一天”的,但这个词语之后的内容便以“第二天早晨”的画面作为时间基准了,这样,就比较自然地实现了画面的转场。这种时间词语的使用方式在实录类纪录片解说词中也是比较典型的。

2.历法时间与纪录片解说词现在时表达

我们已经讨论过,纪录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事件发生时间的确定性,换句话说,对纪录片来说,单纯的时间指示是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实体时间词语,而正如上文所说,时间位置的确定多数时候须借助一定的历法系统或其他被公众广泛接受的时间标准如朝代、帝王、重大历史事件等。

对于以制作时间为说话时间的纪录片解说词来说,时间参照点是固定的、唯一的,这个参照时间点(节目制作的时间),即使在解说词中不出现,也可以在片尾字幕中找到。有了这样的参照点,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间阶段,一般都可以直接用时间词语进行标注,而整个叙事的时间关系不发生变化。

对于以画面时间为基准的纪录片解说词来说,问题比较复杂:由于解说和画面事件在时间上是同步的,随着画面上的事件在不断推进、变化,相应的说话时间也在不断变化,但对于叙事来说,又必须保证参照时间的相对固定,所以在操作上大多会以一个相对独立的叙事段落为单位,确定一个时间参照点,同一叙事段落内部采用同样的时间参照,不同的段落在开始处用历法时间词语标明参照时间的改变(见表4-4)。

表4-4 基于画面时间的历法时间

上述例句中,例1至例2都有两种时间点标记,一个是用来表明画面事件确切时间位置的历法时间词语,如“农历正月十五”、“九月一日”、“2004年3月1日”,另一个是用来表明说话者立场的指示时间词语,如“今天”、“这个时候”等。

就现在时的表达来说,一般只要有时间指示就可以实现,之所以使用这些历法时间词语,主要是为了使整个叙事段落的事件时间点更加明确,也可以使纪录片作品整体的叙事线索、层次更加明晰。例如,例1中“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个时间位置的确定,就和此前一段以“这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晨”开始的叙事段落有了明确的分界。例2也是以历法时间词语作为一段叙事的开始的,“九月一日”和“今天”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句子里,在一般的言语形式中是很难被理解为同一个时间的,但是在纪录片解说词中,由于画面本身的时空一致性将两者关联起来,表示同一个时间点。例3用字幕形式来标明画面事件的历法时间位置,这种做法,既不影响解说员立足于画面的叙述,又可以表达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位置,具有更加立体化的表达效果。

例4中的时点词语“2003年6月10日”在该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处在纪录片开头的历法时间词语,一方面确定了纪录片整个故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事件(宋公麟去世周年)的发生时间,也为下文的倒叙提供了一个参照点,所以紧接着的一段叙述便以“两年前”的字幕开始。同时,这个时间点也是三峡二期蓄水结束的日期,对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来说,到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结束时间了。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倒叙手法在纪录片中的使用并不普遍。

二、基于画面时间的纪录片解说词过去时表达

纪录片表意系统中,画面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手段,然而画面一般只能记录正在发生的、进行中的事件,而对于此前此后的状况就常常无能为力了。这是画面叙事的局限,却是解说词叙事的优势所在。所以,相对来说,以画面为时间基准的纪录片解说词中,过去时和将来时的句子都要远远多于现在时。这一小节我们先讨论过去时的表达(见表4-5)。

表4-5 基于画面时间的过去时(www.daowen.com)

续表

上述这些句子中都是以画面时间为说话时间基准的,而且都是过去时,也就是说,它们所叙述的主要事件都发生在画面事件时间(说话时间)之前。多数情况下这些过去时的事件都不在画面上呈现,只用解说词语言来表达。

解说词的过去时表达一般都可以找到一定的标记。如上述例1至例3中,都用了时间副词“曾”或“曾经”,这两个词也许是现代汉语中最没有争议的过去时标记,陆俭明、马真称之为表示过去的“定时时间副词”,而所谓定时时间副词,“只能用于说在某一特定时间——说话时间之前(即过去时)、或说话时间时(即现在时)、或说话时间后(将来时)——存在或发生的事”[14],就是说,只要出现定时时间副词,就说明事件与说话时间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对“曾”和“曾经”来说,就表明事件一定发生在说话时间(画面事件时间)之前。这几个句子中的事件“答应过他”、“试图养鱼”、“出门打工”等都发生在说话之前,没有在画面上呈现,所以就通过解说词的叙述来拓展画面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认为,汉语的现在时和过去时都可以没有(语法)标记,直接通过词汇、语义甚至语境手段表现出来,其中时间词语的作用最为突出,因为它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明确标示事件的时间位置。[15]如例4至例8当中“多年前”、“爹12岁时”、“正当他精力旺盛、风华正茂的时候”、“那一年,他正好50岁”、“解放前”等都是明显的过去时间点,这些词语确定了这些事件本身的时间位置,构成了对事件的过去时陈述。值得注意的是,与之相配的画面却都是现在的场景,如例5中,与解说词同时呈现的是旧时的学堂——所以解说词才会说“在这里读过四年私塾”,场景(地点)可以认为是从过去直到现在没有变化的,通过解说词的述说,现在的场景就被赋予了过去的时间属性。为了增强效果,还采取了另外一些手段,如道具的使用(墙上挂的锯子)、拉锯的声音模拟等,引导观众在头脑中想象当时的情景。但由于画面的内容还是清晰的“现在”,所以这些手段都只是暗示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与纪录片中常见的“情景再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例9到例11几个句子的过去时事件处在一种套嵌结构中,在一个叙述句中又插入了对另一个事件的叙述,第二层的事件的发生时间在叙述的动作之前。第一层叙述的表述可以是有标记的现在时,如“这时候,我们才知道”,也可以没有标记,如“易良贵在自首书中写道”;而第二层的故事,一般都有过去时的标记,如“曾经有个猪神仙”、“战争年代”、“先是……,后来”等等。同时,这些第二层的故事一般也没有相应的画面表现,只是通过解说词来叙述。

可见,纪录片解说词过去时的使用最突出的表达功能是可以超越画面的现在时记录,拓展纪录片时间表达的纵深,所以总体上,纪录片过去时和现在时、将来时常常交织在一起,共同围绕画面的中心事件来实现记录和表意功能。

相对来讲,纪录片的画面叙事在时间表现上常常是比较单调的,如例12,画面上熊猫妈妈笨拙的样子本身不能对自己进行解释,而解说词却通过对画面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孩子出生”的过去时表述,使画面产生了立体化的表达效果。

此外,解说词叙事的一大优势在于它的简明、方便,如例13中对画面人物的历史交代“他原来有老婆,也有孩子,不幸都死了”——简单、明了,非语言,不能如此。例14的画面内容是船工们的休闲时光,而将画面时间之前、之后的事件叙述交给了解说词:“一大早他们就卸了货”,过去的劳作结束了,“离装载上行的货还有一段时间”,新的劳作还没开始——通过这样的解说,观众不知不觉中就会跟着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融到画面之中,坐在了主人公的船舱里来了。

三、基于画面时间的纪录片解说词将来时表达

与过去时一样,基于画面时间的解说词将来时也是纪录片拓展表达时空的一种重要手段。纪录片的解说词将来时表达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将来时表达的时间范围超出了纪录片的总体时间范围,而另一类将来时事件虽在说话时间之后,却仍处于整部作品所记录的时间范围之内。我们先讨论第一类,见表4-6:

表4-6 纪录片故事时间范围内的将来时

例1中,开头几个句子都是立足于画面时间的现在时——在虹桥机场送别的现在时叙述,“一个半小时短短的航程,将实现一个老人57年的长长期盼”,使观众提前了解了下一段的叙事内容,将虹桥机场和汉城机场两个场景非常自然地联结在一起。同时,这个句子还利用时间词语的对照形成了强烈的修辞效果,“一个半小时”和“57年”,一个将来,一个过去,一个“短短”,一个“长长”,融在一个的陈述句当中,用看似平实的叙述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的思考与感叹。

例2以设问的形式提挈下一段的叙述,这种问句几乎已经成了很多电视纪录片尤其是探索类纪录片的经典句式。它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修辞作用:一是引发观众思考,二是预告下文的内容,三是划分叙事段落,增强节奏感。句子中的“要”、“会”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将来时标记。

例3和例4两个句子的特点在于:解说词划定了将来时间的一个时段,事件在这个时段中发生,但是画面不可能一直跟踪,而只截取若干场景来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如例3中涨水的画面,就是用几个镜头的渐溶渐显来暗示时间进程,而解说词则将画面的时间还原为现实时间。

例5和例6两句的表述重点都在描述现在的事件,即画面上正在呈现的事,其中的将来时事件是作为画面事件的背景出现的。正因为“学校就要开学了”,所以老师才“挨家挨户地动员孩子上学”,正因为要出远门了,所以才又“去洗了一次澡”。

以上几个例句中的“将来时”时间在紧随其后的叙述段落中就变成了“现在时”,或者说,即使上一段落的解说词不以将来时形式叙述,下一段落中也可以用画面或现在时的解说形式来叙述。之所以提前以将来时形式解说,主要是为了承上启下,使整体的叙事节奏更快捷,画面和解说之间形成参差变化。这样看来,例7和上述几个例句有所不同,它的“将来事件”在时间上距离说话时间较远,只是一个远景规划,与目前发生的事件没有直接的关联,也不会成为紧接其后的叙述段落的“现在时”内容,所以就失去了承上启下的转场、过渡作用。然而它仍然处于整部纪录片作品记录的时间范围之内,观众最终能够看到它变成现在时——应该说,这正是纪录片的震撼力所在: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之内,观众就能够亲眼目睹到历史的变化。当然时间跨度越大,震撼力也就越强,所以多数优秀的纪录片作品都被看成是时间的产物。而在这个过程中,解说词就像是一个时光穿梭机,穿行在不同的“现在”之间。

上面所讨论的都是包括在纪录片整体时间范围之内的将来时解说词句子,接下来我们讨论记录时间范围之外的将来时解说。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纪录片不可能无限期地跟拍下去,所以总有一个拍摄的时限,在时限之内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画面记录下来,并构成相对完整的故事,而纪录片拍摄过程以后发生的事件,就只能用解说词来交代了。见表4-7中的几个例句:

表4-7 纪录片故事时间范围之外的将来时

在上面几个例子中,例1(《深山船家》)所要表现的是在急流险滩中讨生活的撑船人的生存面貌,为了表现这一现实,只需跟拍一两次就足够了,而对观众来说甚至只要一次就可以了解了,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天,所以在谈到船工们将来的生活时,也就没有相应的现在时画面了,只能借助解说词来表达。例2和表4-6中的例3在形式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表4-6例3的时段被涵盖在纪录片所记录的时间范围之内,而此处例2的“一年”却已经溢出了作品所记录的时间。

例3中“一年后”将要发生的事件若真的要记录起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但是比较起来,也许还是把它放在记录的时空之外更具有耐人寻味的韵致——很多时候,纪录片更应该是艺术,而不仅仅是现实的翻版。

例4和例5都是从画面中的现在事件出发,以画面中的人物为将来时叙述的主语,是比较典型的利用解说词在画面现在时表达的基础上开拓表现时空的手法。

而例6和例7的将来时与上文讨论过的套嵌结构的过去时相似,都是在现在时的叙事中穿插人物的所见、所说、所想的事件内容,而这些事件在时间上都是后于主要动词“表示”、“知道”、“看到”的,这是将来时表达的另一种形式。

以上所讨论的都是基于画面的解说词时间关系。在基于画面的时间表达中,判断解说词中句子时间关系(时制)的标准是它们所叙述的事件与说话时间的关系(同时、之前、之后),而说话时间的标准则被假定为画面中事件的发生时间,所以随着画面时间的变化,说话时间也就跟着发生变化。张济卿在谈到汉语叙述体的时制表达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一个作家在写小说时,就像给读者放一场电影似的,只是电影中的镜头全以文字来传达而已。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的视点始终放在镜头的景象上(有的小说带有作者本人的评述,当然另作别论),如果镜头上呈现的是不变的状态或正在进行的动作,他就以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如果镜头上出现了一个刚完成的动作,他就以过去完成时来表示;如果他要具体地描写一个刚过去的动作,就以一般过去时来表示;如果镜头上出现一个刚开始的动作或现象,他就以过去起始时来表示等。镜头在不断变换,作者的视点也随之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始终处于临场的感觉。”[16]张济卿是拿放电影来比喻纯语言的写作的,而对于纪录片来讲,“镜头”不再仅仅存在于读者的头脑中,而是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始终临场的感觉”不再需要语言的营造就已经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了,反倒是语言本身的表述要适应这种“临场感”,体现出说话时间(作者的视点)随画面时间(镜头)变换而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一点,或许是纪录片解说词时间表达最有特色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