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即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在很多语言中,一个事件发生在现在、过去还是将来,用来陈述它的语言形式是不同的,语言中表达时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被称为时制(tense),有时简称“时”。
现实世界的任何事件都处在唯一的时间流之中,这个时间之流无始无终,本身也没有任何标记,如果要使它成为一个人们想象中的“时间轴”,用以标定现实事件的时间点,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刻度,另一个是要有参照点。时间的刻度可以借助于宇宙运动的节律性,而参照点却只能由人来确定。在语言中,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同样也需要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有时候是说话时间,有时候则是其他事件的发生时间。在口语交际中,一般以说话时间作为参照时间,如果事件发生在说话之前,就是过去时;如果发生在说话之时,就是现在时;如果发生在说话行为之后,就是将来时。这种时间标准一般被称为“绝对时制”。如果以另外一个事件的时间为参照,那么所述事件的发生就会有在参照事件之前、之后或与参照事件同时发生几种情形,这种时间标准一般被称为“相对时制”。
目前学术界对于汉语有无表达时制的语法范畴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但汉语具备表达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的手段(语法的、词汇或语用的)却是肯定的。很多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时间关系的表达是汉语句子得以成立的条件之一,如竟成曾经指出,表达时间概念是构成完整句子的重要条件,“语言事实证明,不表达时间概念的句子是不能自足的”[1]。李铁根[2]、顾阳[3]等也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www.daowen.com)
在时间表达中,说话时间是最重要的参照点。对于一般的口语表达来说,说话时间总是明确的。而对于纪录片解说词来说,说话时间的确定却比较复杂,一方面,解说词有自己真实的“说话时间”,即制作过程中配音(配字幕)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纪录片画面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从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说话环境相似的画面环境,解说者常常假定自己身处在纪录片的画面之中来叙述事件,从而形成了另一种“说话时间”。由于说话时间的标准不同,就形成了纪录片解说词的两种绝对时间关系系统:一种基于制作时间,一种基于画面时间,其中每一类都有其相应的“现在、过去、将来”时间表达,而且由于画面的存在,它们都与一般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中的时间表达形式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纪录片解说词中的相对时间关系、一般时间表达也与其他的口语或书面语形式有所不同。
本章中,我们将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