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赵元任谈汉语语法中的时间问题

赵元任谈汉语语法中的时间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赵元任在1969年的《汉语口语语法》中,则主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讨论了时间词。李佐丰先生显然也是继承了赵元任的思想,主要根据语法特点处理时间词,将时间词分成了历法时间词和相对时间词两大类。近年来,对于时间词语的研究也和汉语中其他时间表达问题一样受到学界的重视。

对于语言中时间问题的研究,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语言中的时间标记(时间词语)进行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对语言中用来表达事件时间先后关系的手段、方式进行研究,第三个方面是对语言中所表达的事件本身的时间属性、状态进行研究。本书对纪录片解说词时间表达的研究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本章首先讨论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纪录片解说词中的时间词语。

所谓时间词语,即直接指称、标记时间的词语。在人们的意识中,时间通常被看成是线性的、单向的“轴”,就像数学中的轴线一样,有方向,有“点”,有“段”,表现在语言中,就有相应的表达时点和时段的词语。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了“时点”和“时段”的概念。其中,时点词语又可分为实指性时间(如“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称代性时间(如“今天、这会儿、从前”等)以及无定指称代时间(如“有时候、天天”等);时段词语用来表示时间的长短,有的用数量词加上“年、月、日”等单位表示,有的只用泛指方式表示时间的久暂(如“一会儿、好久、须臾”等)。[1]

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等合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给时点和时段下了一个更加简单明白的定义:“时间词有两种,一种表示什么时候,说的是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这是‘时点’;一种表示多少时候,说的是时间的长短、时间的久暂,这是‘时段’。”[2]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着眼于时间词语的语义内涵,不特别强调它们的具体用法。

赵元任在1969年的《汉语口语语法》中,则主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讨论了时间词。他认为时间词和方位词一样,都可以放在“在……”、“到……”的位置上,但是和方位词不同,不能放到“到……去”、“从……来”的位置上。根据这样的标准,他认为:时间副词如“马上”、“立刻”、“起初”等不能放在上述位置上,因而不是语法意义上的时间词;表示时间长短的词,如“月”、“三年”等都不是时间词。在此基础上,他主要根据时间词语的内部结构特点将其分成三类:一类是时间名词,用以表示历史上某一事件的确定位置;一类是相对的时间词,表示的是与某一时间相比较的位置,而其结构又多由区别词和量词组合而成,如上星期、这个月等;第三类是时间词和方位词组成的复合词,如午后、六月里等。此外,从语义角度,他又把时间词分为两大类:“或者表示从古到今的时间之流上的某一处,如周朝、1967年,或者表示相对于说话时间的一个时间,如古时候、明天。”[3]

朱德熙对于时间词的看法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一方面基本上沿用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的定义,只把“时段”名称换成了“时量”;另一方面,又主要是从语法功能角度对时间词进行讨论,认为时间词是能做“在”、“到”、“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例如:“宋朝立春、今天、刚才、这会儿、从前”等。与赵元任一样,他也认为“表示时间的不一定是时间词。例如‘已经、刚、忽然’是副词;‘时间、时候、功夫’是一般名词;‘一会儿、半天、两年’是数量词,都不是时间词。”[4]但他在“时间词”的题目之下还讨论了时量词语,这与赵元任的说法又是不同的。

李佐丰先生显然也是继承了赵元任的思想,主要根据语法特点处理时间词(而且是只谈时点,不谈时段),将时间词分成了历法时间词和相对时间词两大类。所谓历法时间词,就是适应历法需要而使用的时间词,如年、月、日、时,春、夏、秋、冬等,历法时间词表示时间的时候,经常要加定语,并经常按照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互相组合成为定中短语之后表示时间;相对时间词通常以陈述者或被陈述者所处的时刻为标准来说明时间位置,由于时间的背景包含在陈述之中,所以相对时间词之前通常不加定语,如:今、昔、襄者等等。[5]

陆俭明则明确提出应该主要从意义角度对时间词语进行分析,他认为,“时间词”不是一个词类概念,而是一个意义类别,它不仅包括了词,也包括各种表达时间的结构。从时间词语的内部意义结构出发,他将时间词语分成了七类:

A.表示时间的数量结构。例如:

一天、五年、三分钟、几个星期、一会儿、半个月

B.时间名词。例如:

今天、去年、上午、现在、上星期、下个月

C.表示世纪、年代、年份、月份、星期、日期、钟点的词语。例如:

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光绪六年、正月、星期一、初一、九点(www.daowen.com)

D.表示时间的方位短语。例如:

以后、会前、上学后、开会以前、下班之后、两年前、劳动中

E.由“这(个)”、“那(个)”跟“时候”“时间”构成的偏正结构。例如:

这(个)时候、这(个)时间、那(个)时候、那(个)时间

F.由动词性词语(包括由动词充任谓语的主谓结构)跟“时”“时候”构成的偏正结构。例如:

上课时(时候)、开会时(时候)、我回来时(时候)、他出发时(时候)

G.由“这”“那”跟表示时量的数量结构形成的偏正结构。例如:

这三天、这两个月、这一会儿[6]

这里面就既包括了时点(B、C、D、E、F),又包括了时段(A、G),既包括了一般的词,又包括了短语结构。

沿着这种思路对时间词语进行研究的还有王海棻、李向农等人。前者对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记时词语进行过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并出版了《记时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共收入记时的词语(包括词和短语)2273个,其中包含记年词语414个,记月词语192个,记日词语912个,标记年龄的词语226个,其他方面的记时词语614个,各种类别之间互有交叉。该书2005年又出版了增订本《古代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在研究中依然主要着眼于记时词语的意义、类别,提出了13种记时的方式,而对于相关词语的造句功能等问题则涉及不多。而李向农对时点、时段的研究被认为是最具有深度的,他的专著《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对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的内涵及构成形式、时点时段的表意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序点段的特征比较及其搭配关系、时间的参照定位及其主要形式等方面作了详尽而有成效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时间词语的研究也和汉语中其他时间表达问题一样受到学界的重视。仅我们所见到的博士论文就有胡培安的《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余东涛的《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何亮的《中古汉语时点时段表达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等,还有大量的相关硕士论文及单篇文章。

这些基础性研究为我们进行纪录片解说词的时间词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