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瑞典科学家希尔兹列斯(Shields Leeds)发现了化学元素硒。1865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Joseph Maz)发现硒元素有光电作用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含有硒的物体上,硒会产生电子流。照射的光线越强,电子流就越强;光线越弱,电子流也就越弱)。1873年,约瑟夫•梅正式发表了关于硒元素光电效应的报告,认为硒的光电效应使人们有可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从而在理论上揭示出,任何表现物体的影像都可以通过电子信号予以传播,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Paul Nipulce)发明了机械式光电扫描圆盘(机械扫描技术)并取得专利。1923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Vladimir Azee Ao Riggin)发明光电发射管(电子扫描技术)并获专利。1925年10月,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利(J.L.Baird)用尼普科发明的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播送和接收电视画面的实验。1926年1月,贝尔德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电视的公开表演,向外界展示了他的这种新科技成果“电视”。1927年,贝尔德从英国格拉斯哥到伦敦的电视图像传送获得成功,1928年,他又完成了从伦敦到纽约的电视图像传送,贝尔德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电视之父”的称号。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立了英国第一座公共电视台,同年11月2日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这也就成了世界电视事业的重要里程碑。1953年11月17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点描制”为美国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称为NTSC制。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用NTSC制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电视作为声音媒介存在以下优点:
1.视听结合,使声音有画面依托、补充和配合
广播由纯声音组成,只能靠声音单独一项来作用于人们。而电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声音之外融合画面和文字于一炉,在诉诸人的听觉之外,更大程度上诉诸人的视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使得传播效果更加加强,也使电视的声音能更加准确地被人们所接受,其误解和误听性大大减少。
2.传播迅速,实效性强
电视和广播都是电波媒介,传播十分迅速。电视需要一定的编辑和制作的时间,因此,相对广播而言,稍微慢一点点。但是随着编辑和报道速度的发展,尤其是现场直播的发展,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新闻观念占据主流,电视的时效性得到大大的提升。
3.覆盖面广(www.daowen.com)
随着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能收视到电视信号。中央台和省级台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观众能看到不同的电视节目。
当然,电视作为声音传播媒介,其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1.可选择性差
电视是单向性的被动接受,受众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选择换台,却不能选择和安排节目,因而声音的传达率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2.电视费用高,制作成本大
电视节目制作程序复杂,对于声音而言,前期和后期制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投放阶段,其投放费用也相当可观,对于广告而言,黄金时段的费用,那更是以秒计费。
3.线性传播效果难以估计
电视属于线性传播,在播放中不易操控。电视在播出中,没有流畅的视听反馈系统,因此不能准确地预测广告播出后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