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影视艺术中的构图与构图和视觉元素

影视艺术中的构图与构图和视觉元素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像又可以分为构图、景别、角度、灯光与色彩、运动与机位等五大方面的要素。在摄影中的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称它为取景。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义。在摄影艺术中,它被称为景别。画面的景别,取决于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这两个因素。

影视艺术中的构图与构图和视觉元素

视觉元素放于电影电视中,也就是影像。影像画面是表现在银(荧)幕上的纯视觉的信号,它可以是一个镜头或若干个镜头的组合,但不包括声音。画面表现的是具象信息——事物的外形、色彩、材料、质地、运动状态等,纯画面无法直接表现抽象的信息。在影视艺术中,画面由一个一个镜头构成,如何用间断、跳跃的镜头表现连续的时空、连贯的运动、统一的情绪,是影视艺术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影像又可以分为构图、景别、角度、灯光与色彩、运动与机位等五大方面的要素。以上几大元素存在相互连接性,并非可以独立存在,相互配合最终形成影像。

1.构图概念

构图,概括来说就是画面中的结构组合,画面中各要素的组合关系,在绘图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的美术,其中有一门课程在西方绘画中,叫作构图学。在我国国画理论中,构图这个名称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经营位置。在摄影中的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称它为取景。

不论是国画中的布局,还是摄影中的取景,都只涉及构图的部分内容,并不能包括构图的全部含义。因此,统一用构图这个称呼是较科学准确的。

研究构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构图就是研究在一个平面上如何处理好三维空间——高、宽、深之间的关系,以突出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构图处理是否得当、是否新颖、是否简洁,对于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

从实际而言,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整幅作品不知所云。

2.构图分类

构图可以分为运动构图、肖像构图、静物构图、多人物构图、群像构图、风景构图等。画面构图随四种情况而变化:①对象和摄影机都固定不动;②机位固定,对象运动;③对象固定,摄影机移动(推、拉、摇、移、变焦等);④对象和摄影机运动。由这四种情况所产生的画面构图有多种形式。

3.构图的特性

(1)运动性。通过对象运动和摄影机运动,将不断改变画面结构和画面中的情节重点,变换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的透视关系。

(2)整体性。一个内容完整的单位任务通常总是由两个以上的镜头画面构图,因此并不要求一个画面的构图完整,而要求一系列画面组接后,构图结构具有整体性。

(3)时限性。时限性要求画面构图简洁、明确,而不要负载信息量过大,以至观众看不清楚。

(4)多视点、多角度。在拍摄过程中,可以不断变化方位、角度、景别。

(5)一次性。画面构图在拍摄完成后不能再进一步修改,必须现场安排,一次性完成。

一个画面的良好构图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涵盖艺术、运动、物理平衡和各种视觉原理。在构图中还要考虑好画面整体传达的旨意,是一门值得探讨的高深学问。

拍摄距离的问题,实际上是镜头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其中主要是人和环境之间关系。在人物众多的画面中,其他人物对于主要人物来说也成为环境的因素。在摄影艺术中,它被称为景别。

在电视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镜头越接近被摄主体,场景越窄,而越远离被摄主体,场景越宽,取景的距离直接影响电影画面的容量。摄入画面景框内的主体形象,无论人物、动物或景物,都可统称为“景”。画面的景别,取决于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这两个因素。也就是说景别越大,环境因素越多;景别越小,强调因素越多。

根据镜头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通常以被摄体(主要是人)的“分截高度”为参照,而将景别区分为基本的五种。

1.远景(大全景)

远景是指镜头与被摄体之间距离较远的一种景别,它通过模仿观众的眼睛来作为参照系。也就是说,远景镜头往往产生一种效果,似乎是观众站在离开观察对象较远的地方所看到的情景。

图1-2 各类景别

采用这种景别拍摄的画面,主要表现环境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剧情内容,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或群众活动大场面等。它相当于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景物或人物,视野宽广,能包容广大的空间,人物较小,背景占主要地位,画面给人以整体感,细部却不清晰。如果画面中出现人物,人物也往往只占据较小的面积,甚至只是作为环境中的一个元素。远景镜头不仅可以用来交代环境,而且可以用来过渡剧情、转换情绪与节奏。

2.全景(www.daowen.com)

全景是指镜头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可以拉近到这样的程度——摄人物全身、画面高度大致相当于人体高度的一种景别。伴随着距离的拉近,画面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也跟着发生变化。一方面,镜头的视野相对小了,另一方面,人物的尺度也跟着放大了。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的因素不再像远景镜头那样具有独立的意义,它明显地密切了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那些被置于人物背后的环境因素,成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很难再引起特别的关注;而那些被闲置的人物周围和前景处的环境、因素,则更多地具有情节的功能,更紧密地介入人物的活动之中。在全景镜头中,观众既可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于最密切结合的一种状态。

3.中景

中景是指镜头与被摄体之间比全景更近的一种拍摄距离。在这种景别中,由于距离更近了,人物在画面上不再能摄人全身,而只能超过半身(一般是在膝部以上)。在中景中,主要是突出人物,这也是在画面中表现人物对话和动作最常用的景别。

4.近景(特写)

近景是指人物胸部以上的镜头。由于距离的继续逼近,更多的景物以及人物身体的更多部分,都被排除在画面之外了,只剩下胸部以上的部分还保留在画面中。随着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进一步增大,环境模糊了,与此同时,镜头对人物的逼近又使得脸部逐渐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引起更强烈的注意,而且面部的表情也看得更加清晰了。使用这种镜头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表情和神态。

5.特写(大特写)

特写是从距离上最贴近被摄体的一种景别。镜头已经逼近到人物的脸部,或人物、物体的某个局部或细部,让它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环境的因素在特写中基本上被排除出去了,它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那些关键性的细节,比如眼睛、手指、或某种戏用道具。特写镜头通常是在人物正处于某种精神的巅峰状态之下被使用的。也就是说,特写镜头不是着眼于人物一般的情绪或情感的反应,而是或痛苦、或欢乐、或激动、或沉思、或紧张、或焦虑的巅峰状态。更重要的是,它还不仅仅表现一种精神的巅峰状态,更表现这种状态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尤其是一些采用特写来拍摄的长镜头,它对人物脸部的特别逼近,持续的时间又特别长,就为演员表现角色的内心活动和神情变化提供了可能。特写常常有强调的意味,一般特写镜头都有特别的意味和意图。

一般来说,摄影机的镜头是安放在三脚架的活动底座上的,这就使镜头可以依托这个活动底座,在三脚架固定的前提下进行上下左右的活动拍摄。在水平方向上,这种围绕着底座的活动,产生了摇镜头的拍摄效果。而在垂直方向上,除了同样产生摇镜头的画面效果之外,由于镜头的上下活动与水平之间形成不同的夹角,同时还派生出另外的画面效果。这就是镜头的角度问题,也是镜头运用中的一个可变因素。

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角度,它将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介。从水平变化看,角度有平角、仰角、俯角之分;从垂直变化看,角度有正面角度、侧面角度和背面角度之分。

总体来看,角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平拍角度

平拍角度指摄影机被放在主要被摄体的水平视点,与人眼相等的高度。因此,拍摄主体要注视摄影机,他不必向上或向下看,便能与摄影机相对。平拍角度因接近人眼的平视而产生画面平稳的效果,但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易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

图1-3 故宫一角平拍

然而,平拍角度也有另一个意义。这个视野是一个站着的成人的视点——事实上,是一个站着的西方成年男人的视点。这项不成文的惯例可能是由于方便而自然开始,因为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西方电影工作者都是站着的成年男人。

2.俯拍角度

俯拍角度又称“俯拍”,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俯视被摄对象的位置,主要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镜头俯拍,相当于常人站在高处往下看的情景,画面上的人或物的体积会在垂直方向上被压缩,以至于显得形状奇异(如头大脚小)。从视觉经验上看,会产生一种压迫感或压抑感,常常用来表现人物面临危险、遭到威胁或内心不安的情况。俯拍可以用来提供一个低位物体的视野。

图1-4 故宫全景俯拍

3.仰拍角度

仰拍角度又称“仰拍”,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仰视被摄对象的位置,既可用以拍摄空中景物,也可用以拍摄地上景物。仰角度的特点包括:景物的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下部或下部画外。仰拍地上景物时,近处景物高耸于地平线上,十分醒目突出,后景物被前景遮挡,得不到表现,有净化背景的作用。当有后景物出现时,有被压缩在地平线上的感觉。画面中竖向的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矩形物体底部变宽,类似最稳定的几何形状——以底部为基础的三角形。用广角镜头仰拍某些场景,高耸的近景和被压缩的远景可造成强烈的透视对比。

仰角镜头常被用于暗示崇高、庄严、伟大等意义(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电影)。从负面意义上来讲,又可以表现暗示个体的权势与威吓。同时,在拍摄人物近景时需掌握仰角的分寸,在较近的距离上过仰的角度,易造成透视变形。当然,有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目的,亦可利用透视变形造成夸张的效果。

在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状态时候,不同的角度会给予物体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所以对于角度的运动,要充分考虑到画面和影像的整体需要。恰当地运用角度可以使物体拍出它本身不具有的优点,很多的大场景大制作都是利用了角度的优势。好的角度加上好的表现物,整体效果绝对是“1+1>2”的。

图1-5 故宫一角仰拍

运动分为摄影机运动、画面内物体运动和剪辑运动。摄影机运动包括常见的推、拉、摇、移、跟、变焦、升、降等,对应着电影中的场面调度中的摄影机调度。画面内物体运动对应着场面调度中的演员调度,包括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剪辑运动实质上就是剪辑构成的连续运动。

机位指摄影机在场景中的位置。机位的确定也同时涉及其他若干元素,比如角度、运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