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简析

中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简析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音乐,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给中国音乐带来了蓬勃生机。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迈向世界的进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商品经济体制的建构日趋规范,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交流融合的习惯、海纳百川的豁达和融会贯通的精神。

中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简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当代音乐,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给中国音乐带来了蓬勃生机。现当代音乐的定义是什么?笔者认为“现当代音乐”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范畴,“现当代音乐”的本意即“现在这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及特点,主要指的是美学范畴的音乐风格特点,理应包容时下的音乐创作、演绎、表达与接受的美学心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中国的样板戏和语录歌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70年代中后期“四人帮”被粉碎,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多年被禁锢的思想藩篱被初步拆开,邓丽君、费翔等的港台歌曲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当“急智歌王”张帝的搞笑歌曲风靡整个神州大地的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一方面诞生于自身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中;另一方面受到西方的乡村音乐、说唱、摇滚爵士乐和POP等各种流行音乐的影响,好似当时各种所谓的世界名牌服装、名牌鞋等盛行的现象,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心态,形成了势不可挡的现代流行音乐大潮。再看流行音乐和新潮音乐与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这些多样的音乐及创作技术及所能承载的厚重的音乐内涵而又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之间,在很大程度上都出现差异,处于一种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碰撞态势,呈现出更加艰难而复杂的发展趋势。而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和人们新的审美需要,它们又不可避免地走到了一起,逐步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格局,我们可以在许多大型音乐活动中看到中外音乐传统的、民族民间的、流行的、现代新潮的和古朴的多种音乐文化元素的共同展示。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迈向世界的进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商品经济体制的建构日趋规范,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而且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着交流融合的习惯、海纳百川的豁达和融会贯通的精神。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国人的价值观念、精神面貌亦有转变,人们需要的现代音乐应是能打动听者的、好听、自然、给人以审美情感体验的音乐,诚然,“好听”的含义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例如,中国音乐作品张治荣的《万岁祖国》、民乐《中国大运河(交响组曲)》首演时肯定被相当多的人认为不好听,但时至今日,它们已经是好听的经典了,这更说明真正优秀的音乐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是能被观众所接受的。大众作为社会的主体从传统隐形的存在,成为与精英并立的社会多格局的存在,人们各自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特殊审美趣味以及审美思潮的确切表达方式,于是多维的现代音乐成了一个适合的媒介载体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现代西方音乐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国内。中国音乐界,充满了清新、自由的空气,部分专业青年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在努力继承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积极吸取西方现代音乐创作及表现技术,并以“寻根”、“探古”、“开拓”的方式,思考与探索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道路,再结合国内文学界、美术界风起云涌的各种新的思潮,他们纷纷亮出自己音乐创作的旗号,试图以自己的尝试和探索为中国音乐创作闯一条新路,不约而同地汇入了中外“现代派”的诸多元性音乐的麾下。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和繁荣景象,创作出一批全新的现代民族器乐作品,如谭盾的交响诗《离骚》,瞿小松的《弦乐交响诗》,徐仪的笛、锣、筝三重奏《虚谷》,朱世瑞的笛、管、笙、筝、二胡五重奏《古风》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好评,虽尚有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影响的痕迹,但已具备了要摆脱传统音乐审美观念束缚的意识,是我国现代音乐的开创性、标志性作品。这些作品最初集中体现于各种器乐体裁,如民族器乐、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作,后逐步涉足于人声乐体裁,如艺术歌曲和合唱艺术作品。也可以说这是现代音乐文化与古代音乐、西洋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形成的新潮性产物。“历经百年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里及表,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李西安.扣响现代之门[J].人民音乐,1999(7).以此促进我们对中国现代音乐“起点”的思考与回顾,在现代有很多创作和演绎的新潮是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炉火纯青地展示现代音乐演奏技巧及古典意境和韵味,是对经典的独特性体会和尽可能的完美表现,也是对现代音乐及生活的不懈追求,甚至是超前的思想性生活方式的表达,甚至有的评论家把这些作曲家的新潮音乐创作及演绎家的新潮创意演艺,称为古典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的“奇迹”。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早在中国古代,上流社会文人士大夫操琴弄乐,“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寻求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宋元时期民俗的“勾栏”、“瓦肆”以及明清时期城市的歌舞、戏曲、小曲等音乐形式则为普通市民所喜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要。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衍生出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情趣,引发了创作与演奏、音乐作品与听众的多元性表现,存在着不同的喜好人群。有着较高文化的知识阶层、艺术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社会群体,其中大部分仍保持着对严肃音乐的钟爱,坚守一份“高雅”的审美情趣;而普通大众阶层的人们,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其音乐情趣更趋向于寻求压力的释放和精神的放松,故多于追求“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文化,以悦耳目。这些,都是因其所处社会阶层和生存背景不同所致。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便是各阶层大众心理发展史的生动写照,需要更多的人来接受它和发展它。当人们关注一首作品、传唱一首歌曲时,也就意味着接受了这一类音乐所包含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与文化方式,是社会的发展的写照,正因为不同层次的人们对音乐有不同的喜好,因此牵动着多维化现代音乐的发展新趋势,折射出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心理需求。

1.情感的需求(www.daowen.com)

有人认为,再也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对人们的情感心灵具有如此强烈的撞击力量了,否则卢梭就不会将它称作“情感之流”。现代主流音乐成为久居都市者必不可少的春风、氧气和自然景观。它既不像文人音乐的雅逸之风,更不像宗教音乐的超世之境,它质朴坦率、直抒情怀,是真情的流露,是自由本性的抒发和真实自然的表达。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情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的主题,对于永恒的爱情主题的文化,更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的主流音乐同样把这种处于情感中、不同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用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人们表达对幸福、对未来精神情感的热忱心理需求的积极心态。前者如王力宏演唱的《唯一》:baby你就是我的唯一\两个世界都变形\回去谈何容易\确定你就是我的唯一\独自对着电话说我爱你\我真的爱你。后者如陈奕迅演唱的《富士山下》: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为你拥有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曾沿着雪路浪游\为何为好事泪流\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又如石祥、铁源创作的《望星空》,歌曲运用男女声对唱的相互穿插、轮流演唱的丰富表现形式,真切而深情地描写了军人妻子的勤劳和对前线丈夫思念的感人的爱情故事。人类纯真的情感通过现代歌曲的创作、演绎的方式,表达了不同人群处于深切情感中的共同的心声,真情真意地歌颂着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人性之美,是人类心理情感的共鸣与需求。

2.孤独与空虚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的变化和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多元需求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在这种竞争的压力下,人们总是随时随地在有意或无意中,产生一种“自卫”心理,对他人怀有一丝防备,为此人们情感交流的途径和机会大大减少,于是孤独与空虚的心理油然而生。现代社会生活更多关注的是流行与时尚、商业的炒作与市场的运作,在商品社会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空虚也显现出来。于是人们就需要通过娱乐活动来与他人进行交往,以求得他人的肯定与认可,满足心理和社会归属感的需要。

现代音乐在创作方面已从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经典的“共性写作时期”,而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它是个体与周围音乐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人们个体的音乐情趣受一定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民族和社会阶层,他们的音乐文化意识又通过个体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并渗透在每个个体的审美经验中。不可否认,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为目的的现代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最为广泛接受的音乐。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更需要通过音乐来抒写生活,表达情感。因此,人们的这种情感抒发就成为流行音乐和歌曲的主要题材。有许多的音乐人及乐队,如崔健、零点乐队等,采用更激烈的摇滚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舒缓生活的压力,表达人们内心的需求,抵御孤独与空虚的心理表现得尤为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