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声乐表演中美的声音形象的建立

声乐表演中美的声音形象的建立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乐表演是感性和理性密切融合的创造活动,它不但是忠实地再现原作,而且声乐演唱是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力的演创行为。由此得知,在声乐演唱中,声音的好坏,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客观存在的,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是被多数人所公认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笔者认为,在声乐表演中演唱主体想象的美的声音,同客观的声音音色造型,给演唱主体及欣

声乐表演中美的声音形象的建立

声乐表演是感性和理性密切融合的创造活动,它不但是忠实地再现原作,而且声乐演唱是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力的演创行为。演唱者的创造性表演通过对声乐作品的细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体验作者的创作思想,加之自己内心感性的感受,把握声乐作品中的神韵与精神,理性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与再创造,应用科学的声乐演唱技巧,使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焕发出新的光彩,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尽力形成自己声乐表演的特色。

声乐演唱是靠人体自身的调节来“制作乐器”的,而“器乐”的制作过程就是声乐技巧掌握的过程。在声乐技巧的掌握方面比较抽象,要求演唱者的心理和其他器官积极配合、有机协调,使演唱的诸多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歌唱中的扣人心弦、完美艺术的声音表现。声乐演唱技巧是指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用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感情时,使之尽可能完善地运用一整套所掌握发声的气息、语言、音域、声区、力度、色彩和音乐旋律等科学技术手段的本领。意大利著名声乐教育家托西说:“一个虚弱的声音会导致在艺术表现上的不扎实。”古今中外,凡是声乐表演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歌唱大师,均具有高超、精湛、独到的演唱技巧。例如被誉为“世界声乐史上最伟大的歌唱家”的卡鲁索,他登峰造极的声乐技巧,令世人叹为观止。他是唯一一位能把男低音的浑厚,男中音的宽宏和男高音的辉煌、嘹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做到整个演唱乐句和音区衔接得毫无痕迹的男高音歌唱家。他演唱的作品范围极为广泛,从抒情优美到戏剧性的角色都演绎得何等的尽善尽美,可以看出他熟练地掌握声乐艺术技巧,做到了“得心应手”的声乐艺术表现。

在“声乐”二字中,“声”为先,“乐”为后。无声(或劣声)何谈乐、艺、情?声乐演唱者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声乐素养,就无法谈论声乐艺术表现,更不可能形成歌唱的美感和有特色的艺术演唱。然而声乐技巧是声乐情感表现的重要基础,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不是目的,所有的手段都应服务于音乐的表现。声与情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声茂才能情茂,才能谈情与艺的完美结合。因此,每位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科学良好的声乐发声技巧,并将技巧灵活自如和创造性地运用于声乐艺术表现之中,才能赋予歌唱美感,达到感人的艺术境界,实现声乐艺术表现的目的。

声乐艺术的表现必须具备良好的声音素养和科学的发声能力,而这个发声能力不是机械发声,是心理与生理结合的产物,它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演唱者对声音形象的审美观。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形成了人们的审美观,其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必然带着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的烙印。凡是符合其审美观的艺术(或不算什么艺术的艺术),他们便认为是好的,反之则认为是不好的,或不愿意接受的。由此看来,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认识和行事的,我们的培养对象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由于文化视野的局限,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音乐形象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和能力方面,不同的学生就存在着高低之分、文野之别,许多人还认为只有摇滚乐、爵士乐,才够“刺激”,要当“港台追星族”才算“时髦”。由此看来,作为对声乐艺术的探索者和教育者,要努力以人类音乐艺术的宝贵财富作为动力,从听觉上、视觉上对学生进行灌输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审美观指导下,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正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就声乐演唱而言,没有一个好的声音审美观点,没有一个好的声音形象以及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要想训练出好的声乐人才,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范生,那是不可能的。常有这样的情况,由于我们自己认识的局限性而把好的声音形象、好的方法当做不好的,却把一些不太好的,但是和自己的嗓音条件相近的声音和方法当做好的来要求学生,没有很周全地考虑学生的音质条件,使学生无法形成符合自身条件的具体声音形象,造成声音混乱。这种教学是不科学的,是不可能培养和训练出优秀、合格的声乐演唱者和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声乐能力的。又如,有个别的人把沙哑的声音甚至是声嘶力竭的喊叫当做好的声音和方法,去一味地模仿,这样也是永远学不到好的、科学的发声方法的,甚至会导致声带的病变或失声。

由此得知,在声乐演唱中,声音的好坏,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客观存在的,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是被多数人所公认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演唱者的美的声音形象的建立,必须通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他们必须具备科学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演唱技能,以及正确的、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歌唱表演者或音乐教师。正由于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中学音乐教师,他们对声音形象的认识及其观点和方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生,可以说他们代表着我国艺术教育的未来。所以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审美观是我们进行声乐研究和声乐指导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师资的关键所在,否则我们的声乐研究、声乐实践和教学也不可能取得什么成效。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对声音的好坏、优劣有科学、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当然,在21世纪,人们的歌唱声音审美角度各不相同,品种多样,唱法各异,流派纷呈。我们主张百花齐放,但有一条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声音形象必须是符合自身条件的、科学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和能给人以美感的。

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承担着重任,具有双重教学目的:既要教会学生演唱和演奏的技巧,又要教会学生指导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培养一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要求更高,责任也更重。

正确的声音形象审美观,对任何一个热爱声乐艺术的研究者、学习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克服声音形象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并对声音形象的艺术性、历史价值和美感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形成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认识基础。有了这个认识基础,并逐步在思想上和实践演唱中建立起美的声音形象,就为歌唱及声乐教学铺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声音形象审美观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的一种反映。

什么是美的声音形象?笔者认为,在声乐表演中演唱主体想象的美的声音,同客观的声音音色造型,给演唱主体及欣赏客体的美的感受,并形成自我的美的声音形象。美的声音形象取决于四个因素:第一,演唱主体受外界影响,产生主观想象的美的声音形象;第二,演唱主体实际发出的声音音色造型是美的,是想象的声音音色;第三,演唱主体和客体从发出的声音效果上要能得到美的感受;第四,演唱主体巩固效果,形成自我的声音形象。

我们先来看演唱主体受外界影响产生声音形象的想象。哑巴之所以哑并不是他们的发声器官不能发声,而是他们的听觉器官有病变,听不到声音,没有声音形象的主观想象,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十聋九哑”。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时,尽管几乎完全失去听力,但由于凭着过去听觉的声音形象,并由此产生极其丰富的主观想象,因此创作出美妙、宏伟而杰出的《第九交响曲》。想象让我们驰骋,让我们腾飞。常人嗓子所发出的任何特定的声音,均基于头脑中存在着这种声音形象。头脑中的声音形象形成以后,又促使发声器官和有关肌肉以一种最精细和微妙的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致所发出的声音接近于所想象的声音,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要想发出美的声音,必须在头脑中先有美的声音形象的想象,这种主观想象的声音音色在造型上必须是椭圆的、柔润的、干净的、结实的、集中和靠前的,色彩上是明亮而又柔和的,甚至想象的声音要像珍珠般光泽、丝绒般柔滑。

其次,演唱主体所发出的声音在造型上、音色上、色彩上必须近似想象的声音。这就要求对声音进行审美感受,从所发出的声音效果上感受是否符合想象的声音,声音的形象是否是椭圆、结实、集中、明亮、干净的,发声者能否感到松、通、舒适,而不是紧的、尖的、炸的、刺的、不干净的。随后,感受声音形象是否具有美感,在这里主要是指语言发音的美、嗓音质色的美。最后形成符合自身嗓子条件的美的声音形象。

在美的声音形象的形成过程中,演唱主体的主观想象声音形象非常重要。就讲话而言,成人是先在头脑中形成声音形象,使语言和语义构成稳定的对应关系,然后据此发声,以音表意,以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只有具有声音形象的想象力,才能发出不同的音色、音调和音量的声音。那么只要在听觉上具有对音高、音调、节奏和声音音色上有判断能力的人,结合讲话时的语言,发出他们想象的声音,便是我们的歌唱发声,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然而这种本能即自然结合的歌唱的声音音色能否在造型上做到圆润、结实、集中、明亮等,使主客体双方在听觉上、精神上均得到快感和愉悦,又取决于主体在想象中所建立的声音形象的意象的艺术性以及客观技能技巧训练中的科学性。下面着重分析在声乐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美的声音形象的具体措施和体会:

1.以建立美的声音形象作为歌唱能力培养的出发点

我们培养的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学音乐教师,他们的声乐演唱不仅要有正确的声音形象审美观,还要有美的歌声、美的表现以及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只有如此,才能使他们的学生有兴趣学习音乐艺术,并受到音乐的熏陶,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要唱出感人的歌声,必须先有美的具体的声音形象的想象。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建立美的声音形象,是我们声乐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指导思想。(www.daowen.com)

声乐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具有明确的思想认识和想象中的美好的声音形象我们把这种要求称作“<a href=抽象思维”。">,身体肌肉的松紧感、声音的位置、气息的运动方向、母音的纯正及情感的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按照指定的明确的形象目标去震动,我们把这种要求称作“<a href=形象思维”。">以达到预期的实际演唱效果,歌唱水平才能稳定。在歌唱能力培养中,要让学生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即使唱对了,也不知道是怎样唱对的,那么这种声音也是不稳定的。有时即使是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身体肌肉的力量对了,声音、气息的运动也对了,唱出了好的声音,而一旦走了神,正确的用力、正确的方法马上就会受到错误力量的干扰,好的声音立刻又会出现偏差。学生在学习中也常有这类事,上课时唱得还不错,但课后离开老师就唱不好;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声乐基本良好,但离开学校后声音就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再也好不起来。这就说明如果对发声的正确规律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牢固的掌握,想象中自我的美的声音形象就是模糊混沌的,致使发声器官肌肉运动震动的具体形象造成没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方法,美的声音造型就可能无型,即使暂时唱对了,也最终把握不住,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强调建立清晰的、明确的、具体的、符合学生嗓子条件的美的声音形象,使之成为规律性的东西,并要求学生掌握,这是高师声乐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共性声音观念要求与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笔者在声乐研究和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的声音形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云南艺术学院学生戴素丽、杨丽芳等同学的声音自然条件一般,但长期从事戏曲演唱,声音细、尖、炸,没有圆润的感觉,而她们自己原来不正确的歌唱状态又极其深牢。对于这样的学生,笔者先从审美教育人手,同时虚心请教有丰富声乐教学经验和演唱经验的恩师宋嘉林教授,并把老师德厚艺高的师德精神,深化到自己的声乐教学实践中,耐心地帮助他们认识到只有在建立正确声音形象引导下的美感的科学的发声和情感的歌唱,才能引起听众美感的享受,并有意识地训练克服细、尖、炸等毛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原自然声音形象逐步变为符合审美感觉的声音造型的声音音色,终于使她们建立并找到自我美的声音形象。戴素丽同学在’95艺术学院声乐比赛中演唱的《黄河怨》获得云艺术声乐比赛第二名。两位现在都成为文艺骨干(杨丽芳现为易门艺术团副团长)。师专音乐系许多学生如和梅、杨建昆、彭文丽、谢元兵、韩蓉、王欣然等同学开始学习声乐时缺乏正确的声音观念,他们都是经过云南艺术学院、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甚至地州本科院校选择之后,才进入昆明师专学习的同学,他们文化和声乐条件底子薄,音域仅有八、九度。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的学生更能考验老师的耐心、责任心、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在思想上着重培养其声音形象。让他认识到什么是美的声音,什么是不美的声音,并通过具体明确的示范让其感觉,帮助他从思想上克服片面的看法,再从心理上懂得白声和喊叫声并非美的声音。同时通过对声音形象的历史价值观及客观声音形象的分析,使他在思想上建立美的声音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具体的、感觉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方法,使他在中声区寻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美的声音形象,通过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和行之有效的具体训练,让想象中的声音形象诱发出的实际的声音效果具有音色美的中声区声音形象,并逐步完善,使音色相对圆润统一。通过学习使他们既能顺利地演唱一般创作歌曲,也能较好地演唱外国歌曲及高级程度的歌曲。笔者认为,同学们声乐上较大的收获是他们从主观到客观地建立了美的声音形象,因为只有感悟的心理收获,才能引导客观的实际收获。现在他们身为人师,自己不仅能较好地演唱声乐作品,还能指导学生在各种音乐比赛中获奖。如杨睿、张海燕同学原来学过唱歌,有音量,但声音不圆润,吐字不清晰。笔者从其声带喉室、音色、音质等自身条件出发,让她们专攻民歌,教学中用西洋唱法结合我国民族唱法特有的发声、行腔、韵味等让其感受中国语言的清晰吐字的歌唱,并精心选择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曲进行演唱训练,使她们有了演唱民歌音色的声音形象状态,建立起了民歌色彩的声音形象,在声乐考试及各级声乐民族唱法比赛中她们的成绩突出。经过针对学生的各种条件、接受能力和多年声乐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探索以建立美的声音形象,把这作为声乐研究和教学的出发点是极其重要的思路。

2.把嗓子的“控制”建立在美的具体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

声乐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开发学生的嗓音,使之能够卓有成效地控制自己的嗓子,然而心理上的控制重于生理上的控制,即利用想象、感觉来启发、诱导学生的机能控质。首先要有外听觉美的声音形象,即教师规范的范唱,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内化,想象着自己所发出的声音,即音高、音值、音量、音色、母音等具体的声音形象的各种特制。假如学生对自己所要发出的声音的特点都不明确,那么硬要他成功地发出具有这些特点的声音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嗓子(主要负责发声的生理器官)的震动幅度和次数不受人的直接意志控制,而对于我们想要发出的声音必须有准确的各种声音特点的想象,才能达到间接的诱发的嗓子控制。例如下列上行下行三度音阶练习。见谱4-1:

此条练习的演唱要用柔和连贯的声音一气呵成的练唱或训练。启发学生身体垂直,前松后紧,同时要有紧而不僵松、不懈之感,在发声之前的一瞬间要想象这条练习的各种声音特点,即音高、音值、节奏、音量的大小、音色的明暗度、共鸣的位置,以及想象母音“a”具体的形状在腔体里的状态。与此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这条练习的声音的外部形状是椭圆、集中、结实的,随之按想象的目标诱发的控制发声器官发出想象的声音,想象着声母“m”短、轻、靠前,拖住腔圆、色润、声美的韵母“a”并尽量寻找想象中声音的各种感觉,让美好声音感觉的想象在我们脑海中驰骋,因为准确想象的各种感觉和严格的训练是寻找自我的美的声音形象的必经之路。旋律在上行时,我们感到从胸腔底部到头顶有一股很结实的线或管道形成弓形,声音便顺着管道或线以抛物线(弓形)的感觉往前下方唱上行音阶,感到声音在眼睛后面轻轻地冒泡,感到冒着的泡在喉中升起似的,声音就在这升起的气流或喷泉之上,此时感到喉咙在自己头颅骨上面似的。同时必须打开咽腔,因为美好声音的音色要靠咽腔打开的正确状态。著名声乐教育家弗朗亚斯·兰佩尔蒂把伴随发出优美声音时扩大的咽腔感觉,描述为:“歌唱者可以设想,他在歌唱时正在喝一杯酒,或是在歌唱的同时在继续呼吸。”著名声乐家斯齐帕形容为:“歌唱时设想在舌后面的咽喉里放着一个鸡蛋。”或歌唱时以上腭兴奋带入半打哈欠来自然地打开咽腔为佳,而直接意志控制的打开,则可能会造成咽部肌肉的紧张,甚至疲劳;想象着从胸腔底部到眉心都是我们歌唱的“嘴”,这个“嘴”被充分地竖立起来。旋律在下行时,“嘴”的感觉要想着往上唱,最后检验声音,记住感觉状态。只有如此,这条练习的声音才能做到上下统一、集中、结实,也才能是美的、松的、干净的,给主客体带来舒适、轻松和美感愉悦。否则,声区上可能会出现裂痕或高声区吊,低声区白的现象,那就得重新想象、重新调整感觉,直到实现理想的声音音色,这里有一个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

声乐演唱时集中的思维是嗓子控制的必备条件,歌唱是人的一种整体机能运动。对于我们想要发出的美的声音,必须要有意识地孕育着一个美的具体声音形象。那么首先得有集中的思维,要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才能间接地控制我们的发声器官的各肌肉群,使想象中的美的具体声音形象内化到主体的感觉意识中来控制嗓子,而在人类复杂的发声系统中的某些部分或多或少也是能够控制的(如舌头、嘴唇、下颌肌等),但主要的发声肌肉即声带负责声音的音高、音质,只能由间接的动作来控制,这种间接的动作又完全凭借歌唱者对声音形象的想象与感觉能力,以及内外听觉听到他想要发出的某种具体的声音形象的能力和对这具体声音形象的审美能力,即在发声之前的瞬间把思想集中到要唱出的一连串美的声音形象上来,要求能高度集中,脑子里完全是空白的程度,无丝毫杂念(意念集中),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美的具体的声音形象的想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繁杂且不容易的,对初学者尤为困难,因为初学者对外听觉的声音形象比较难以内化到自己的感觉意识中来。这需要教师科学的严格训练,加之大量的实践与自我训练,使发声器官的各肌肉群,即激发器官——声带、呼吸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的各肌肉群得到机能性的锻炼,才能逐步达到这一要求。例如,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思维集中,在开始发声前的几分之一秒里想象自己要发出的各种声音特点,并听到这些美的声音,使之诱发的控制发声系统体验并感觉这一声音形象。可用哼鸣练习来训练思维的集中。见谱4-2:

此条练习在开始之前几秒将意念高度集中,下至脚跟,上至头顶,以自然的半打哈欠状态找到鼻梁及眉心的震动感及腰部的呼吸支持感,同时想象和感到“m”的自然、舒适及明亮感,使哼鸣“m”集中于眉心,这样便得到声音的平衡和思维的集中。下例可用在一个音高上缓慢地将哼鸣位置感觉带入几个元音中来练习。见谱4-3:

此两条练习在有了哼鸣位置后,再进一步想象自己将要发出的ieaou各个母音的状态,想象到每个母音的美的声音音色、造型、音高、音值、音量及节奏等,同时想象这些母音在腔体中的状态,在未达此之前一定不要唱,然后按想象的目标间接地、诱发式地发出想象的声音音色,并检验它,此时思维完全集中于自己的内耳感觉上。

美的、具体的声音形象能使发声系统的控制自然协调,并能克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的想象注意力引向具体的发声器官——喉咙、舌头或声带等——来进行直接的肌肉控制,这样对学生的发声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学生的发声丧失大部分的自然协调能力,丧失喉咙与耳朵之间的自然协调形成的各种感觉,会给学生增加技术上的困难和紧张度,乃至失去对发声器官的自然调节能力,致使歌唱技巧的发挥受到阻碍。我们在声乐训练中除了要重视思维集中的训练外,还必须通过声乐演唱者的外听觉和内听觉对声音形象的美的造型的准确、具体的想象,形成主体的内化,从而训练学生间接地控制发声系统,并使之自然协调。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不协调所造成的肌肉紧张,把自己的声带、喉咙及整个躯体自然地放进音乐和语言的美的声音和美的歌唱上,而强调直接的肌肉控制,必然要增加歌唱时的紧张程度,这样人为的紧张有时甚至导致歌唱者身体肌肉的僵化。事实证明,在肌肉紧张的状态下是难以正常发挥的,恰恰相反,跑得最快、最好的运动员,他们的运动肌肉总是最协调和最松弛的。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喉头、舌头等放松,学生也知道要放松,甚至会对自己说:“放松这部分肌肉,不要紧张。”可是那些地方的肌肉反而会产生新的紧张,因为他们总是把注意力盯在那部分肌肉的活动上,却忽视了关键的东西,而当学生懂得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他想要发出的美的具体声音形象上去,也就根本没有机会想到自己身体上微小的肌肉活动。这样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紧张因素,而且促进了嗓子控制上的自然协调,这样就能发出理想的声音。如纽约的歌唱教师在所撰文章中强调,“歌唱中正确的器官运动必须是诱发的,而不是强制的”。为达到此目的可采用以下的方法:(1)用高位置的读字方法,要读得字正腔圆,体会读时的松弛、自然协调感觉即唱哪个字读哪个字音。(2)用一个字音“喵”(miɑo)在三个音的三度下行音上来训练;或在一个音高上缓慢的拖长sol音,寻找到美的声音形象感觉后,再往后以点带面地练习。见谱4-4:

以上两条练习在愉悦而集中的心态下,想象着美的声音造型和美的声音音色,用打哈欠的高位置读字法,用哼鸣的平衡感觉、诱发式地发出“喵”或使这“喵”音发得圆润、结实、集中,声音位置在前面,嘴的感觉位置在后,并带入咪—嘛—咪的训练歌唱,来寻找嗓子的自然协调。让同学们知道,要得到嗓子的自然控制,必须要有良好的内外听觉及对美的具体声音形象的想象、感觉,才能逐步找到声音的平衡即自然协调,最终达到能够自我控制嗓子的境界。

总之,在声乐实践中,歌唱者要明确:要发出美的声音效果,必须建立自我的具体的美的声音形象;而要建立美的声音形象,首先要求集中思维,竭尽全力训练自己专心致志地歌唱,引导外听觉辨别出符合自身嗓音条件的美的声音形象,然后把这种声音效果内化到自己的想象及感觉意识中,使之成为内化了的声音形象,进而利用气息上下管状控制自身乐器;这种控制不是发声器官的直接控制,直接的自觉的控制只能是次要的和辅助的手段,而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控制,这种控制是建立在能准确想象音乐与语言,想象美的声音造型、状态及感觉的能力以及歌唱者的耳朵与喉咙自然协调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诱发式的相互配合的自然协调的声与气的贯通,才能使学生的发声机能得到相对的放松,同时克服紧张的因素,使美的声音形象的想象最后得以实现,并重复产生这一想象的声音,从而建立起符合自身嗓音条件的自我的美的声音形象,以保持歌唱水平的稳定。当然这种自我声音形象的形成,特别是发声器官的自然协调的控制,绝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师生真诚的合作,进行严格的、长期的、科学的嗓音机能训练,才能逐步实现想象的美的声音形象。俗话说得好,“先要心里有,才能嘴上有”,也就是未曾开口先有形(情)。这才能在声乐演唱时心中有明确的形,才是正确的声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正如威尔柯克在《简明声乐理论提纲》一书中指出:“思想上的锻炼,在声乐训练中是重要的因素。”斯坦勒说:“在声乐教学中如果能促进学生思想方面的活跃,这种教学就是好的,当他让学生把力量一个劲使在主动地去控制生理方面的活动,这种教学就不是好的。”赫尔宣称:“最好、最成功的声乐教师训练思想重于声音,听觉重于器官活动。”这些正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另外,在声乐训练中要注意自己的方法,尽量启发、诱导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又指出不足,提出要求。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程度、条件、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发声练习、发声方法及歌曲,而不能主观武断,更不能急于求成,须知教师只能是引导、启发、帮助,但不能给予,更不能代替,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综上所述,在声乐演唱中,美的声音形象形成的全过程如下:正确的声音形象审美观外听觉美的声音形象产生对美的声音形象的想象,同时对这一声音形象进行感觉发声机能的控制与自然协调想象的声音,即实现想象的声音造型、音色主、客体对声音进行审美自我的美的声音形象。为此,建立美的声音形象就必须以正确的声音形象审美观为指导思想,以准确的美的声音形象的想象力为原则;以感觉式的启发教学为方法;以嗓音的间接控制与自然协调为训练内容;以获得正确的发声,实现美的声音造型和美的歌唱为效果;以使主客体得到美感享受为宗旨,最终建立起自我的美的声音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