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起源于劳动的最有力的证据

音乐起源于劳动的最有力的证据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音乐起源的问题上,各说法都有其合理之意,但似乎又都存有不足之处。巫术与音乐的起源具有密切联系,音乐是实施巫术的一种方式,但是不等于说巫术就是音乐的起源。笔者认为,音乐产生于原始初民代偿性满足的心理需求。也许,这正是产生音乐的最初动机。从劳动说的观点出发,可以把这首古歌作为音乐起源于劳动的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制作劳动工具和打猎的过程只是歌曲客观上所反映的内容,还不能因此说明音乐起源于劳动。

音乐起源于劳动的最有力的证据

音乐起源的问题上,各说法都有其合理之意,但似乎又都存有不足之处。音乐到底起源于什么?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对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劳动毕竟是音乐产生的先决条件,而不是音乐的起源。巫术与音乐的起源具有密切联系,音乐是实施巫术的一种方式,但是不等于说巫术就是音乐的起源。模仿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方法,也不能说是音乐的起源。音乐是游戏的一种方式,但游戏并非音乐的起源。对于原始初民来说,音乐本身并不是目的,他们创作音乐是为了满足某种精神需要。因此,要探索音乐的起源也必须到原始初民的精神世界中去寻求。笔者认为,音乐产生于原始初民代偿性满足的心理需求。所谓代偿性满足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机能,指的是当人的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便幻想出某种客体的表象或运用其他代替方式,使其愿望得到虚拟性的满足,以维持心理平衡。代偿性满足的主要方式有回忆性代偿性满足、借代性代偿性满足、假想性代偿性满足、宣泄性代偿性满足等。

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类具有自我意识,把自身与自然界区别开来,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产生了支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但是处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加之生产力又很落后,人类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很难实现,他们经常要遭受水灾旱灾、瘟疫等天灾的打击,致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极度压抑的状态,发生严重倾斜,因此他们幻想通过超自然力来征服、支配自然力,从而获得代偿性满足,以维持心理平衡。也许,这正是产生音乐的最初动机。

对于音乐的这种心理治疗作用,亚里士多德早就意识到了。他曾经提出著名的“卡塔西斯现象”,原文为“Katharsis”,意为“宣泄”,是医疗术语。他曾经运用“卡塔西斯”原理解释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他说:“有些人容易受宗教狂支配,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听了那种使灵魂激动的音调,在神圣的乐调的影响之下恢复正常状态,仿佛受到了一种医疗,即卡塔西斯作用。”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a href=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16-117.">

关于音乐的起源,我们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歌曲是黄帝时期人们在打猎时所唱的《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这首古歌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比较原始的歌曲。歌曲的内容反映的是制作弹弓打猎的过程。原始初民把竹子破开又接起来制成弹弓,弹出土球去打击动物。打猎的工具是够原始的了,而所打的猎物没有写明具体的动物,只写一个“肉”字,说明他们所关心的只不过是可以果腹的食物而已,至于是什么动物倒在其次。歌词的节奏很简单,还处于“二言诗”的阶段。语言结构也很单纯,一律是动宾结构。这一切说明这首歌曲是典型的原始社会初期的歌曲,可以作为研究音乐起源的典型案例。

从劳动说的观点出发,可以把这首古歌作为音乐起源于劳动的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制作劳动工具和打猎的过程只是歌曲客观上所反映的内容,还不能因此说明音乐起源于劳动。

此歌其实是巫术的产物。原始社会在宗教产生之前有一个很长的巫术时代。根据弗雷泽的解释,巫术的原理是:“认为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交感可以远距离地相互作用,通过一种我们看不见的‘以太’把一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物体。”《弹歌》是实施交感巫术的一种手段,根据“相似律”的原理,他们相信只要念着“飞土,逐肉”这样的咒语,就一定能够打到猎物。那么,能否据此说明音乐起源于巫术呢?也不能这样说。音乐作为实施巫术的一种手段,说明音乐与巫术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巫术还不是音乐的本源,我们不可误把现象作为本质。(www.daowen.com)

原始初民之所以在打猎时要唱《弹歌》,是因为运用落后的打猎工具是很难打到猎物的,他们便出于交感巫术的理念,以“飞土,逐肉”的幻想使其愿望得到虚拟的满足,以维持心理平衡,从而充满信心地走向猎场。由此可见,原始初民打猎时唱《弹歌》的真正原因在于代偿性满足的心理需求。无独有偶,许多民族都有类似的打猎、斗兽歌曲。比如佤族的《打猎歌》:

岩舍啊!当你走在山坡小路的时候,你认为草叶不会把你划破;

当你在大路跟踪家畜的时候,你认为标枪戳不进你的身。

我们的草叶能够把你划破,我们的标枪能够把你戳穿。

佤族的猎歌同样是以歌曲的形态来实施巫术的。“我们的草叶能够把你划破,我们的标枪能够把你戳穿”,与其说是打猎的结果,不如说是打猎的愿望,这种以虚拟的成功代替现实的存在,便是典型的代偿性满足心理。与此类似的还有傣族《打猎的祭歌》:

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们去打猎,猎神领着我们去,请他为我们拴住麂魂、鹿魂,虎豹跑不脱,野猪要听话,野猫、刺猪都来吧,松鼠、雀鸟都飞进我们的口袋吧!大家走啊,猎神一定保佑我们满载而归,沙罗,沙罗反!

听了这样的祭歌,麂、鹿、虎、豹真的就“跑不脱”,野猪就“听话”,野猫、刺猪、松鼠、雀鸟真的就会自动跑进“我们的口袋”里来吗?不!这种以想象代替现实的巫术祭歌咒语,本质上仍然是源于原始初民代偿性满足的心理需求。

以上我们通过对不同民族原始猎歌起源的分析,说明劳动说、巫术说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着眼于事物的现象,深究其本质,应该说满足原始初民代偿性满足的心理需求才是音乐的真正起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