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陶艺教育模式是在单向的历史环境中,强调技艺的延续以及家庭作坊模式下的师徒相传。这种教育的目标直接以技艺获取生存之道,民间的意味较为浓厚,在陶瓷产区有着浓重的拜师仪式,先入门干杂活三年,面对师傅责罚,弟子任劳任怨,每年节日都需要给师傅送礼,满期后师傅再逐步传授各项技艺。待师傅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和对技艺掌握能力再同意是否出师。这样传授方式要根据个人学习禀赋和师傅授课水准、在行业内的机遇来决定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感,甚至很难达到一种统一的教育标准。这种师徒式的个体经验不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和标杆性的特征,甚至会因它的师德、学风产生对技艺的保守型、神秘性、消逝化等教育不透明等现象产生曲解,并使教育的力量得到损失。
这种培养目标脱离传统陶艺教育中以手工技艺存活的小我的概念,而是在学院的传授之中将文人情怀、艺术追求、实业兴邦等人生梦想和社会责任杂糅其中,而形成学院陶艺教育的终极指向,培育出社会的陶艺精英,也成为今天诸多陶瓷产区从艺人通过教育尝试改变命运的情怀。这种精英式的陶艺教育模式构成了今日陶艺教育的基石,但现实环境决定精英式教育最终的结果还是残酷的,毕竟是千万人过独木桥,它的受众面也将随着陶艺教育的普及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变化。殊不知教学的双方都是具有灵性思维的对象群体,为何总被固有的模式约束得动弹不得。因此,在现代陶艺教育的模式中我们必须端正教学主客体特殊性的认识,只有重视了学员们在学习当中的不同感受,有启发性引导他们在创造中植入更新的观念,才可能在教学上有着鲜活的互动力。这样的陶艺教育理念才会给现代陶艺学习带来不一样的改造和新的生命感,才会体现陶艺教育创造性的巨大能量。这种陶艺教育向现代的转型是精英陶艺培养模式下的产物,需要以培养陶艺家的潜质来注入教学当中,以陶艺家的才情、灵感、创造力、个体生命力来彰显陶艺教育时代气息。(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