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结课技能的含义以及结课的功能

结课技能的含义以及结课的功能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课技能不仅被应用于一节课的结束,一章知识的学习结束,也经常被应用于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的结尾。

结课技能的含义以及结课的功能

一、结课技能的含义

结课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结束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教学行为。

结课技能不仅被应用于一节课的结束,一章知识的学习结束,也经常被应用于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的结尾。

二、结课的功能

1.条理化、系统化功能

一般来说,一堂课要经历几个教学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其中有主有次,而且后面的教学活动往往冲淡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学生一时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通过恰当的结课,可以帮助学生做一番简要的回忆和整理,理清知识脉络,便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容易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储存的信息。

2.巩固强化功能

课堂结束其实是一种“及时回忆”。知识的再次重复、深化,会加深记忆。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后回忆的效率高出四倍。

3.开智功能

有激情的小结会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启迪、诱发,领会到新感觉、新情趣。课堂结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归纳概括,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教学过渡功能

有时,课堂教学要利用几个课时才讲完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使结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又要为下一节或以后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结课的类型

1.归纳法

归纳法是教师引领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梳理讲授内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重难点,归纳出一般规律、系统的知识结构等的方法。它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也可以在有联系的几节课结束后进行。

一位历史老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结语是:“这节课简单地说可以小结为‘一二三四五’。一个原因,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斗争;两个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四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和日德兰海战;五个年头,从1914年到1918年。”这段利用几个数字巧妙地进行归纳的结语,提纲挈领,概括明确,使学生在饶有兴趣之中巩固了知识,又在头脑里留下清晰、整体的印象。

2.比较法

比较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的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

有位语文教师讲授峻青的《秋色赋》,在落实本课的基本要求后,在结课时将欧阳修的《秋色赋》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同发给大家,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和讨论。

“其色惨淡,烟霏云效;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是欧阳修的秋。

“绚丽缤纷”“眼花缭乱”“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这是峻青的秋。

万山红遍”“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竟自由。”——这是毛泽东的秋。

通过比较北宋文人、现代作家和革命家笔下的秋,其色、其光、其形、其情操、其胸怀、其精神的差异,给予学生认识上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在联想、想象和审美体验中,去实现对美的判断、理解,不断丰富“感觉的类型”。

3.悬念启下法

悬念启下法是课结束时,教师选择时机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方法。课堂在扣人心弦处戛然而止,教师打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招牌,引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讲完“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成分”后,教师根据下一课“种子的萌发”的内容,使用启下法结尾:“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成分。一粒很小的种子,播种到土壤里,有的竟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却不一定能发芽,你说怪不怪?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这一点,下一节课再给同学们讲解。”

有了这样的结尾,就能启发学生去主动预习下一课,为下一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4.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趁热打铁,既使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

一位教师在教“最大公约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趣味习题来结课:“猜电话号码游戏: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是:最小的合数、最小的自然数、最小的既是奇数又是素数的数、既是偶数又是素数、只有三个约数的偶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约数、6和12的最大公约数。你能说出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

5.游戏法

游戏法是一种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的结课方法。小学生往往对大量的、枯燥的练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采用游戏法结课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在结束时,设计了“动脑筋离开教室”的游戏。教师在总结全课后,表扬本课最突出的3名同学,下课时要让他们手拉手先走出教室。然后教师提出:其余同学离开教室时,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走,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剩下的人数是他们的几倍。(全班人数是3的倍数)

经过一阵叽叽喳喳的讨论,大家认识到,以被表扬的3个同学为一倍量,思考剩下的学生还有几个3,即是3的几倍。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3人一组手牵手快乐地离开了教室。

这样的结尾自然、巧妙、不落俗套,寓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于轻松的游戏之中,悄然之间丰富了学生关于“倍”的概念表象,深化了学生对于“倍”的理解。

6.提问法

提问法是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口头提问,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再根据回答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 口头提问必须针对要点、难点和关键点,切忌走题。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结课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先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这种方法我们叫什么呢?

学生:割补法。

教师:我们经常会遇到新的图形,想求它的面积,就可以用这种“割”“补”的方法,把未知面积公式的图形转化成我们知道面积公式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公式。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也可用这种方法来推导。(www.daowen.com)

7.回应法

回应法是指教学结束与起始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照应的方法。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回应法使教学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还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路遥遥、惊回起点”的喜悦感,有助于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内容时,教师在课题引入时采用“提出问题,巧布悬念”,先出示小黑板:弟弟解一元二次方程x2-15x-100=0,得出两个根为20和5。姐姐走过来,刚看了一眼就说:“你做错了。”姐姐是怎样看出来的?有的学生脱口而出: “验根。”

教师强调:由题意可知,姐姐是在一瞬间做出判断的,不可能是利用代入原方程验根的方法。(学生点头。)

当老师讲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后,重新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恍然大悟,齐答:“利用了韦达定理。”

8.点题法

点题法是教学结束时,在学生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做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直接或间接地说明、点拨,以表现、揭示主题的结课方法。

有位教师在结束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就采用点题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类只有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大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反之,如果不珍惜地球上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原,比如污染水源、毁坏树木等,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9.激疑、答疑法

激疑、答疑法是在新内容讲完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回答问题的结课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然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与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法结课,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能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做出贴切的回答。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有一次上公开课,讲《宇宙里有些什么》。讲完后让学生看书、提问题。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课文里‘这些恒星系大约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提问题的学生也觉得问题提得不合适,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啊!于老师却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亿’字,反而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回答:“我也不懂,不过我想说说看。我觉得用‘万万,读着顺口,还有,好像‘万万,比‘亿,多。” 于老师说:“讲得很好。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当于老师确信没有不同的看法后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

10.发散法

发散法是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学生对已讲知识的理解的结课方法。这种结课法可以使教学的主题、教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具有培养发散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一位历史教师在讲完《洋务运动》一课后,在小结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向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购买了机器, 引进近代的生产技术,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当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当前,我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也引进外国的生产技术,但为什么却有利于四化建设呢?”

这就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思维另起波澜,发散开去。

11.假想法

假想法是对课文进行各种假设,让学生依据假设推断另外的结局,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结课方法。

讲完《蒸腾作用》一课后,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假如到了秋天,杨树、柳树等阔叶树的叶子不落,结果会怎样?”(这些树木只有落叶,尽量减少水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要不然,天寒地冻,树根吸水已经很困难,如果树叶的蒸腾作用照常进行,你们想想看,等待树木的除了死亡还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假想的,而且开放性很强。学生会立即议论、思考、提出各种可能。这样的结尾,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遐想联翩。

12.拓展延伸法

拓展延伸法是指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科目或以后将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知识向其他方面扩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在结课时,教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用剪刀剪成一个圆,问:“怎样求它的面积?”随即拿起剪去的部分,问:“怎样求它的面积?”之后,教师再用剪刀在圆纸片中任意剪去一个三角形,问:“现在谁能求出它的面积?”接着又用在圆纸片中分别剪去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小圆等,分别请学生求面积。然后教师再拿一张圆纸片,把它对折后问学生:“会不会求它的面积?”再对折后,问:“现在呢?”再对折后, 问: “还会吗?”运用这种方式结尾,学生感到兴奋、快乐、有趣,产生了求知欲。

13.汇报法

汇报法结课就是在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汇报这堂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学生兴趣浓,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所学内容,进一步掌握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一位教师这样结束小学数学《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

同学们以“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为题各自发表意见。

学生A:我认识了重量单位——千克。

学生B:我学会了用台秤称物品的重量,以后上街买东西再也不会被骗了。

学生C:我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如果要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合适吗?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这个以后我们再学习。

除了以上结课方法,还有活动操作法、设疑启发法等结课方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结课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即封闭型结课和开放型结课。封闭型结课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这种方法是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并尽可能地引出新问题,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开放型结课是在一个与其他学科、生活现象或后续课程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完成后,结课不仅限于对教学内容要点的复习巩固,而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面延伸,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在实际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式结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灵活选择。

四、结课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结课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以课时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确定“结束”的实施方式和方法。课堂结束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课堂教学情境等采取恰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及时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结课要及时精要,以便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

2.启发性原则

充满情趣的结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不管怎样结课,都要给学生以启发,以激起他们努力探索的积极性,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

3.一致性原则

注意首尾呼应,使结课和导课脉络贯通。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却在讲课和结课中无下文,或在结课时又悬念顿生,另搞一套,则会使学生思路紊乱,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探索。只有前后一致、主线清晰的课,才是一节完美的课。

4.多样性原则

结课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不同科目,不同课型需要选择不同的结课方式。例如,对揭示概念的课型一般可采用画龙点睛、概括要点的结课形式;对法则、定律推广练习一类的课型,可采用讨论、总结、归纳的结课形式;对巩固训练的范例课型,可采用点拨方法、提示要点的结课形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根据他们心理、生理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结束方式。对低年级的学生一般采用“启发谈话、回顾复述”的结课形式,对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采用“抽象概括、整理归纳”的结课方式;同时,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学生实践活动,比如练习、口答和实验操作等。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5.适时性原则

结课要严格控制时间,按时下课,既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由于计划不周或组织不当,课堂教学节奏过快,给结课留的时间过多,学生无事可干,教师随心所欲,生拉硬扯一些与当堂课毫无关系的杂事来应付,既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也会冲淡或干扰当堂课的主题,影响学习效果。学生最反感拖堂延时。下课铃一响,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此时继续讲课、结课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拖堂延时还会影响学生下节课的学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得不偿失。总之,不论是提前下课还是拖堂延时,都是违反课堂教学结束基本要求的不正确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