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课堂组织以及管理技能的概述

课堂组织以及管理技能的概述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组织与管理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措施,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达到预定课堂目的的行为方式。有效的课堂管理促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信息交流。

课堂组织以及管理技能的概述

一、课堂组织与管理技能的含义

课堂管理是对课堂中诸多因素进行有效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与策略,以师生的互动为基本方式,以学生的自我调控为基本目的,最终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教学行为。

课堂组织与管理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节控制措施,不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达到预定课堂目的的行为方式。

二、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功能

1.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外在控制向内在控制转化,为学生形成自律心理机制和促进“他人标准”与“自我标准”的统一创造条件,所以可以减少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并消解许多潜在的矛盾与冲突。

2.通过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

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构成课堂情境中的互动。有效的课堂管理促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信息交流。而这种对话与交流使课堂活动得以更充分地展开,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以及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

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课堂上人的生长。课堂管理就是要调动各种可能因素,发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通过人的生长功能的发掘促使课堂资源的不断再生。这样,课堂便得以生长,课堂的生长又进一步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奠定基石。

三、课堂组织与管理的类型

1.预防性技能

教师将学生可能发生的课堂问题预防在未发生之前,尽可能多地使学生把时间投入到有益的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方法和技巧。这种方法和技巧的使用建立在教师对事先拟定的课堂规章和程序的理解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需要的时候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进行鼓励,告知学生哪些课堂行为是不合适的,激励学生积极完成课堂目标。

2.干涉性技能

教师课堂组织与管理干涉性技能是教师针对学生已发生的课堂问题,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有益的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方法和技巧。这种方法和技巧更多建立在教师的教学经验之上,考验了教师的临场反应能力。

3.激励性技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正确、良好的课堂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保持和激发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和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激励性课堂组织与管理技能的使用需要教师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课堂行为,能准确地把握课堂组织与管理中需要激励的行为,并及时给予激励。

4.惩罚性技能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学生不当的、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给予否定与处罚,从而达到减少乃至避免该不当行为出现的效果。

5.语言技能

教师使用语言工具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做出反应,通过语言来指导学生的课堂行为,实现课堂有效组织与管理的方法技巧。这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正确认识。教师使用语言技能的关键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课堂行为,能运用适合的语言技能做出不同的反应,产生积极的作用,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

6.非语言技能

教师使用行为、表情等语言以外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做出反应,实现课堂有效管理的方法技巧。这种方法和技巧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上。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技能不可缺少,但非语言技能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常用的非言语技能包括三类:神态表示,如微笑、皱眉、目光交流等;姿势表示,如点头、手势等;身体接触,如抚摸、握手等。

四、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原则

1.人本原则

重视人的因素,把学生放在一种根本的重要位置上来突出他们的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完成好课堂学习。

2.教育性原则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与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管教管导,不断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3.科学高效原则

科学高效原则要求教师解决课堂管理问题时要有计划、讲策略,更注意在解决问题时追求高效性。

4.共同参与原则

共同参与原则强调在有效的课堂管理中,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所以要特别重视并鼓励学生的参与。

5.鼓励原则

鼓励是防止不良课堂行为发生的最好办法。课堂管理中教师不要过分指责和批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中迸发出来,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五、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

1.课堂常规的建立与执行策略

课堂常规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维持”和“促进”两方面:“维持”就是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促进”就是促进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常规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课堂常规

课堂常规是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一种要求,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适当、积极地处理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为前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一套系统规则。

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理解课堂常规:

(1)制定课堂常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树立教师权威,一味要求学生服从。

(2)课堂常规的制定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明确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期望与要求,从而明确自己该如何做,以配合教师使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3)课堂常规的制定必须有效地处理好“人”“物”“事”的因素,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使常规发挥作用,使教学活动和谐、平稳、有效地进行。 “人”的因素指教师、学生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物”的因素指教室中一切物质的环境与设备;“事”的因素指这些人及人和物所发生的一切活动。

(4)课堂常规必须是文字形式的公约,或虽非文字形式,却是师生公认的约定。

课堂常规的分类与内容

课堂常规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含了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方方面面。课堂常规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列举部分专家学者提出的分类方式和内容。

(1)根据课堂常规的活动性质分类

根据课堂常规的活动性质,课堂常规可分为“点名”“出入教室”“收发作业”“值日生工作”等内容。(www.daowen.com)

(2)根据适用课堂常规的项目性质分类

根据适用课堂常规的项目性质,课堂常规可分为“礼貌”“秩序”“整洁”“勤学”等几个方面。

制定课堂常规的原则和要求

(1)课堂常规应该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致。

(2)课堂常规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遵守。制定课堂常规的时候,要考虑两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堂常规适合学生?制定这个课堂常规有什么适当的理由?

(3)课堂常规应该是可行的。课堂常规应该是绝大部分学生不用太费力就能够达到的,而且是否达到是可以明确评价的,过高或不符合实际的要求都不应该列入课堂常规。

(4)课堂常规应该清晰明了。由于课堂常规经常使用笼统的语言(如“要有礼貌”)表述,使得意义不明确,给课堂常规的执行造成困难。清晰明了的表述才能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5)课堂常规应该与教学目的和学习方法一致。在制定课堂常规的时候,要想一想,它们是促进还是妨碍了学习的过程。

(6)课堂常规应当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来共同制定。一方面,课堂应该是个民主的场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只有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规则才可能得到学生最大程度的支持,从而确保课堂常规的顺利执行。

(7)课堂常规应该及时制定和调整。教师应该尽可能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制定课堂常规,并不断检查和修改完善。

制定课堂常规的方法

(1)自然形成法

将原来已经存在并被广泛认可的常规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的课堂常规。例如:教师对大多数学生“提问要先举手”“上课要注意听讲”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以强化,并经过师生讨论,即可成为课堂常规。

(2)参照制定法

参照制定法是教师或者学生发现其他班级某种良好的行为规范,而这一规范正好是自己班级所缺乏的,于是师生讨论,使之成为本班的课堂常规。

(3)引导制定法

引导制定法是将原本不存在或者没有引起注意的常规定为课堂规则,让大家共同遵守。引导制定法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由学校或者教师先提出某种规则,经由学生讨论同意后成为课堂常规;二是有学生提出建议设立某种规则,经由教师同意后成为课堂常规;三是有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某些具体的情形、问题,共同讨论制定出课堂常规。

(4)移植替代法

移植替代法就是将其他班级课堂中好的规则直接移植过来,作为要求本班学生遵从的课堂常规,或者用来代替原来不合理的规则。这需要特别注意其他班级的课堂常规在本班的适用性问题。

课堂常规的执行策略

(1)变外部要求为内在需要——课堂规则的巩固与维持策略

在规定建立后,如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规则、较好地维持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常规执行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变学生的外部要求为内在需要”的系列课堂常规管理策略的运用,帮助学生有效、扎实地养成遵守常规的习惯,真正发挥课堂常规的管理作用。

①表扬与赞赏激励

表扬和赞赏是对学生好的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与赞赏等正面激励方式为主、批评为辅,对课堂进行有效调节。

②心理暗示,重塑规则意识

暗示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

③眼神与悄悄话的善意提醒

善用眼神和悄悄话来无声地提醒孩子,往往效果比直接点名批评好得多。教师通过眼神所透露的告诫和提醒信息的眼神,常能达到语言要求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④建立班规,培养责任意识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阻力时,就会有畏难情绪,心情焦躁,就难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违规行为。因此,建立共同遵守的“班级公约”,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⑤促成小组竞争与合作维护规则

研究表明,集体规范对个体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规则的养成作用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来促成全体学生规则的养成、维持和巩固。

(2)让“坏事”变成“好事”——课堂违规行为的处理策略

①倾听与开导

健康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有重要意义,倾听则是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倾听是表达尊重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满足学生情感上被接纳、被重视,以及其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的方式。教师的倾听使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认可、尊重,感到被理解。教师有效地利用倾听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解开自己心中的疙瘩

②师生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教师首先必须耐心倾听,了解学生违规的原因,了解他们的需要;第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改正或者改进行为的做法, 口头约定或者以书面形式形成契约。

③使用必要的“惩罚”

很多人反对惩罚,认为“惩罚”的使用应减至最少。这里的“惩罚”是基于对学生爱的、善意的一种给予学生警醒的方式,是一种教育性质的惩罚。其目的首先应该在于教育、在于转化、在于诱导。“惩罚”是把双刃剑,教师想有效地使用好“惩罚”,要强调两个基本权利——教师有权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上课,学生也有权利学习。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确定的,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尤其重要。在课堂上,有经验的老师警觉性很高,视野关注的范围也很大,往往在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第一时间就进行提醒、暗示或者其他各种形式的干预,防止其违规行为的进一步扩大,尽可能不影响教学进程。从课堂时间的管理和杜绝事态扩大这一点看,“立即处理”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具体情况应具体对待,有时把事情先放一放,延迟一会儿再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堂互动策略

课堂交往互动是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与反馈教学信息的行为过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提升教学价值的必要条件。

(1)运用课堂竞争策略

争强好胜是青年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挑起学生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小团队的竞争,往往能使互动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课堂合作策略

课堂合作策略也是需要重视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特别受重视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因为小组合作本身就是一种互动。

教师在运用课堂竞争、合作的策略时要注意,竞争要有度,要尊重竞争对手,严防陷入义气之争,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进行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