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演示技能的含义
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影片和录像带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获得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
二、演示的功能
课堂演示能展示事物及其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直观形象地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右脑半球的发展,提高记忆效率。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知识,必须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演示或实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使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概念、性质、定律和法则,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研究表明,教学中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仅仅调动单个感官进行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演示有利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口、动手、动脑,从事交流与讨论,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必然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内化。
3.教授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全面和辩证地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并学会运用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和研究事物,从而把握住概念本质的内涵和外延,正确科学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巩固记忆,展开想象,开发智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演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事。课堂教学演示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直观感知入手,到建立表象,最后到抽象概念。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大量自主活动,势必激发学习兴趣。
5.拓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里真实、具体的情景,常常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一是微观的制约,比如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电子、原子、分子、细菌等;二是宏观的制约,比如人们凭感官很难了解的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等;三是地域的制约,比如学生很难目睹外省、外国的事物;四是时间的制约,比如黄河象、恐龙、历史人物与事件、科幻作品等;五是其他因素的制约,比如人的内部器官、科学实验、物质生产过程等。课堂演示则能打破以上一切制约。于是,学生的视野超出了小的范围,许多新的知识领域便为孩子们敞开了大门。
三、演示的类型
1.电教媒体的演示
电教媒体的演示是指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它通过形、声、光、色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强的直观效果,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情境,受到感染。
这类演示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声像演示。声像演示生动形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它能使教学立体化,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比如《瀑布》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要求,在接触课文前,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瀑布的壮观景色,未学课文,先受感染,对瀑布有了直接的感受,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接下来,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用叠叠的浪和阵阵的风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瀑布的声音,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特点时,又分别播放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及真正瀑布声音的录像片断。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便体验到了它们都有响亮且延绵不断的共同点,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比喻的作用。
另一种是幻灯投影演示。通过幻灯或投影把课文内容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片或图像显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实验演示
实验演示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颇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趣味。
例如:《赵州桥》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赵州桥为什么能够经受千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完好无缺地横跨在浚河上,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雄姿呢?其奥妙就在于拱形的大桥洞承受住了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道理在此,但是限于年龄和知识水平,三年级学生是很难弄明白这一道理的。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老师可以做这样一个对比实验:用长30cm、宽3cm的薄竹片平放在桥墩上,在桥面中央放物体B,问:桥面会发生什么情况?(下陷。)说明了什么?(桥面不能承受这一重量。)然后,教师把薄竹片弯成拱形,并固定好两头,将物体B放在拱形的最高点,问:桥面下陷吗?(没有。)将物体A(重量大于B)取代物体B放在拱形桥上,问:桥面能承受吗?(能。)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桥大得多。)很显然,这一实验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3.直观教具的演示
直观教具的演示是指借助照片、挂图、板画、标本、实物、模型等为辅助手段来创造直观形象的教学。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丰富了感性材料,提供了生活场面,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生活场景之中。
此外,简笔画演示也经常被运用于课堂教学,它是一种以示意性的简单草图来用作说明、讲解作用的辅助手段,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能够有机地沟通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图文互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和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释词、析句、悟情、会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演示的基本要求与原则(www.daowen.com)
1.演示的基本要求
虽然不同的直观教学手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目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演示时机和方法,但有些共同的要求是需要教师在演示时遵守的。
大小适宜
为了保证学生能看清演示物,演示物应有足够的尺寸。注意演示材料的大小。过小的材料应进行分组演示或用投影器放大;过大的材料不能在课上演示,只能课下组织学生观察。
位置适宜
为了使全班学生坐在原位置就能看清演示材料,演示物应放在一定的高度上,一般以前排学生不遮挡后排学生的视线为宜。演示物放在一定高度上时,支垫物要稳固。
亮度适宜
演示物要有适宜的亮度。除幻灯、投影、电视外,其他直观材料都应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演示。如果教室太暗,则应用灯光照明。
使用教鞭
对演示物的指示要确切。为了使学生看清讲解的位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讲解的同时一般都用教鞭指示。指示位置要确切,把点、线、面充分显示出来,才能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操作规范
具有示范性。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应是规范的,这不仅有教育意义,也有教学意义。除了培养学生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优秀品质外,还应把学生易出现错误或有疑问的地方,有预见性地交代清楚,消除疑问,防止错误的发生。
2.演示的注意事项
认真选择演示实验或展示的实物、模型
选择的原则要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或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记忆能力,能为教师进行概念、原理的教学服务。要注意演示材料应有足够的大小,能让全体学生看到。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是否深入,关键在于观察者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灵活运用“讲、写、做(教态、手势和表情等)、画(挂图等直观教具)、演(演示实验、展示标本、模型等)”五项基本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全部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活动,才能使他们根据课堂的直观演示活动,形成鲜明、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产生理性的认识,学得深刻,记得牢固。
直观体验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实物直观活动(直接观察实物、标本、观察演示实验等)的演示要与讲解密切结合,善于引导学生把各种直观感知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活动,达到透过宏观现象认识事物微观本质的效果。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仪器
传递教育信息的各种多媒体教学仪器(比如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展示了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多媒体教学还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演示的原则
目标性原则
教学中演示的选择,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围绕教学内容,考虑教学对象,精心选择,有机组合,突出特点,突破难点,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规律,再好的演示也只能是花架子。
完整性原则
教学是形象思维和再现表象的过程,只有在演示上较为完整地把表象再现出来,才能达到应有的直观效果和情感效果。因此,演示时,要充分展示演示的过程,揭示规律,体现它的完整性。
科学性原则
即演示的教具选择要适当,演示的过程展示要清晰,演示的结果分析要准确,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达到优化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