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课堂倾听技能的含义以及功能

课堂倾听技能的含义以及功能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倾听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图7.1倾听的功能三、课堂倾听的类型课程内容有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有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高低,以及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的差异,这些都要求教师针对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倾听。

课堂倾听技能的含义以及功能

一、课堂倾听技能的含义

课堂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觉察学生言语反馈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按课前编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地展示,而要随时倾听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学习情绪反馈,灵活选用教学策略。因此,教师的倾听十分重要。不善于倾听,教师便无法把握通过学生的反馈而呈现的教学机遇。

课堂倾听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注意的过程,注意学生和学生说出的信息,关注信息的适当、正确、强度及传递的时间和情境。二是理解的过程,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心智加工的过程。倾听者基于对信息的适当程度和价值判断,主动选择和组织信息。三是评价的过程,权衡信息包括衡量信息的信度、推测说话人的动机、归纳说话人的主题思想、获知省略的内容、思考怎样完善信息等。

二、课堂倾听的功能

1.教师的耐心倾听是与学生沟通的关键

倾听既可以领会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的所在,挖掘学生的潜能,也可以使学生感到被接纳,体会到自我的存在。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紧张状态,增加师生之间的认同感。

2.教师的耐心倾听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是反思教学的动力

只有倾听学生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地调控教学;优秀的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反思、适时调整教学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自我,与学生一同成长。

图7.1 倾听的功能

三、课堂倾听的类型

课程内容有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有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高低,以及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的差异,这些都要求教师针对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倾听。

1.介入型倾听与非介入型倾听

介入型倾听是指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主动介入,通过适时的点拨、鼓励、追问和启发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介入型倾听要求教师在倾听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而动。介入型倾听常采用追问深入、鼓励嘉奖和启发诱导等方法。

非介入型倾听,简单的理解就是只听不讲。它是指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只通过表情或简单的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倾听方式。在非介入型倾听中,教师常常保持专注、领首、沉思、微笑或缄默不语。不露声色法、全神贯注法和微笑点头法等都属于非介入型倾听。

2.个体倾听与群体倾听

个体倾听经常会与单个学生的问题回答或沟通密切联系在一起。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面向学生,或者一侧的耳朵稍稍侧向学生,微微收敛下颚,这样可以避免与学生直接对视,一般对视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这样的姿态会表明你正在全神贯注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显示一种尊重和诚意。轻易不要打断学生的陈述,最好能及时提炼他语言中的短语或词组,及时重复(这是一种应答),表明你已经听进去了。当学生发现你在重复他的观点时,会认为你认同了他,感到备受鼓舞。

群体性的轻微声音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当学生发出轻微的声音时,一般是他们的注意力、思维的紧张度刚刚松弛,精神状态比较放松。但是这种声音因学习焦虑、学习情绪等方面的不同,会有差别。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大概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接受态度等学习中的情绪变化。

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倾听的警觉性,平时可以练习不用视觉,仅凭耳朵去觉察周围的声响,练习从后面感知声音的能力。这样在课堂上书写板书、背对学生时,教师对于教室里些微的声音变化也会立即感知到。

四、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

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如下图所示:(www.daowen.com)

图7.2 课堂倾听的基本要求

倾听,是教育的另一种言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有时,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倾听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倾听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还给学生话语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本身也要以谦虚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为学生创造主动发言、各抒己见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端正态度,积极倾听

要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必须端正态度。教师的积极倾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真心,教师应真心点燃学生倾诉的热情,欣赏和接纳每一个学生,不偏听,不假听,不敷衍了事,以全神贯注的神情向学生传递教师最大程度的关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二是要有耐心,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够全面,逻辑上也不够严密,或是与教师见解相左,这时教师仍然要亲切平和地耐心倾听,给予学生完整表达的机会,而不是草率否定、粗暴打断,应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结合观察,适时点拨

课堂教学具有偶发性和生成性,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言语的前提下,还必须保持敏感,细心观察学生的非语言信息(如手势、神态、表情等潜在的欲望和需求),通过揣摩学生的语气和语调,判断和感受学生的思维变化,从中寻找教育的契机,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推动谈话和倾听向更深层次迈进。

换位思考,及时呼应

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学生的内心感受,找准师生交流的契合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成长。同时,教师要及时呼应,引起情感的共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归纳小结,鼓励评价

教师完成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倾听之后,要对述说和倾听过程进行归纳和小结,对问题的重点和关键之处进行深化和升华,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和正确的部分,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对于不够完善的部分,教师应对其加以解释、纠正和补充,通过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进行反思。

2.课堂倾听的原则

有效的课堂倾听,是建立在师生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为获得有效的课堂倾听,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平等性原则

新课程要求的平等,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常常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信心,不等讲完就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学生的解法比较烦琐,或者是学生答错了。无论怎样,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讲完,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当场打断学生的发言,体现出教师地位的优越性,正是这种不平等破坏了学校民主,造成了学生的唯唯诺诺,唯老师马首是瞻,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客观性原则

有效的倾听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是学生真实思想的反映,而不是教师自己加工的“产品”。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歪曲学生的思想。此外,教师的倾听不应带有任何自己的感情色彩和先入为主的想法,不抱有任何成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全面性原则

“兼听则明”,全面倾听,不能只听符合自己想法的,特别要注意不同的声音,其中包括:倾听对象的全面性、倾听内容的全面性及倾听的全面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盯着几个好学生,置其他学生于不顾;应注意认真倾听各种想法,尤其是与自己不一致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应注意倾听过程的交互性,真正做到“健全地倾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