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方法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二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方法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如下: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姓 名: ×××

摘 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本书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如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第1章 概述

1.1 课题的提出

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裂缝是一个带有普遍性且工程界甚为关注的问题。有些裂缝的继续扩展可能危及结构安全,因为结构的最终破坏往往是从裂缝开始的,其成为结构破坏的先兆,这主要是指荷载产生的裂缝;有些裂缝的出现会造成工程渗漏,影响正常使用,使钢筋锈蚀,保护层剥落,混凝土强度降低,严重损害工程耐久性,缩短工程使用寿命,这主要是指变形产生的裂缝;还有耦合作用下的裂缝和碱集料反应膨胀应力引起的裂缝及冻融引起的裂缝。同时较大的结构裂缝也有碍观瞻,造成恐惧心理,影响建筑美观,给装修造成困难。由于产生裂缝的微观与宏观机理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它也是困扰工程技术人员一个技术难题。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对于混凝土裂缝成因,本论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①设计原因。

②材料原因。

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④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⑤使用原因。

(2)针对混凝土裂缝成因,本论文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①设计方面。

②材料选择。

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④施工方面。

⑤管理方面。

环境方面。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如图1G1所示。

图1-1 研究方法

第2章 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组合产生的,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的裂缝问题,还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入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裂缝是设计、施工、材料、环境及管理等相互影响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裂缝问题应当采取综合方法。由6项主要因素组成的控制链如图2G1所示。

图2-1 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链

2.1 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造成构件裂缝。

(2)设计时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时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时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6)荷载收缩,使用环境温度变化,管线配置不当,保护层厚度不足,抗温度收缩配筋不足。

2.2 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集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增加混凝土收缩。

(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值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值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值大。

(5)水泥强度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强度等级越高、细度越小、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越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析、泌水、保水性不良,收缩值增加。

(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

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易产生裂缝。

(3)连续浇筑时间过长,接槎处理不当,易产生裂缝。

(4)高空浇筑混凝土时风速过大、烈日暴晒,会使混凝土收缩值增大。

(5)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二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6)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7)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使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8)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9)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混凝土的较大收缩,产生龟裂裂缝或疏松裂缝,致使混凝土微观裂缝迅速扩展,形成宏观裂缝。养护是使混凝土正常硬化的重要手段。养护条件对裂缝能否出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硬化正常,不会开裂,但其只适用于试块或工厂的预制件生产,现场施工中不可能拥有这种条件。但是必须注意,现场混凝土养护越接近标准条件,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就越小。

2.5 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缝。

(2)野蛮装修,如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3)周围环境的影响,如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4)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5)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

(6)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湿度差异过大。

第3章 裂缝的控制措施

3.1 设计方面

1.设计中的“抗”与“放”

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G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选择结构方案和材料。

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已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混凝土收缩造成的。要解决收缩所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其效果是很好的。

4.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的部位

根据调查,各类结构的易裂部位如下:

(1)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房屋中的现浇混凝土楼板易裂部位:

①房屋平面体形有较大凹凸时,在凹凸交接处的楼板。

②两端阳角处及山墙处的楼板。

③房屋南面外墙设大面积玻璃窗时,与南向外墙相邻的楼板。

④房屋顶层的屋面层。

⑤与圈梁、柱、墙等构件整浇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

⑥楼板中有预埋管线时,洞的四角处。

⑦楼板开矩形洞时,洞的四角处。

⑧设有后浇带的楼板,沿后浇带两侧部位。

(2)框架结构房屋中的框架梁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①顶层纵向和横向框架梁的截面上部区域。

长度较长的端部或中部纵向框架梁。

③横向框架梁截面中部。

(3)剪力墙结构房屋中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①端山墙。

②开间内纵墙。

③顶层和底层墙体。

④长度较大(>10m)的墙。

(4)当冬期停工、春期再继续施工时,地下室在以下部位易出现裂缝:

①地下室顶板。

②地下室的窗上墙和窗下墙。

对以上易出现裂缝的部位,目前在设计中通常采用“放”“抗”或“抗G放”结合的控制裂缝措施。工程经验表明,其在与材料、施工等部位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5.重视构造钢筋

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对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3.2 材料选择

(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www.daowen.com)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目前掺合料和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的第五、第六大组分,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

(4)正确掌握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分考虑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混凝土配合比除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根据要求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耐久性及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其配制的混凝土还应符合相关的规定。

(2)干缩率。混凝土90d的干缩率易小于0.06%。

(3)坍落度。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基础、梁、楼板、屋面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小于120mm,柱、墙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小于150mm;混凝土采用泵送时,高层建筑用的混凝土坍落度应根据泵送高度控制在180mm左右,多层及高层建筑底部的混凝土坍落度宜控制在150mm。

(4)用水量。不宜大于170kg/m3

(5)水泥用量。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宜为270~450kg/m3,高强度混凝土不宜大于550kg/m3

(6)水胶比。应采用较小的水胶比。混凝土水胶比不宜大于0.60。

(7)砂率。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应采用较小的砂率。

(8)宜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

(9)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的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3.4 施工方面

1.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程序、施工工具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荷载,以及上层结构施工时产生的荷载。

(2)安装的模板需构造紧密、不漏浆、不渗水,不影响混凝土均匀性及强度发展,并能保证构件形状正确规整。

(3)安装模板时,为确保保护层厚度,应准确配置混凝土垫块和钢筋定位器等。

(4)模板的支撑立柱应置于坚实的地面上,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间距适度,防止支撑沉陷,引起模板变形。上、下层模板的支撑立柱应对准。

(5)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顺序及相应的施工安全措施在制订施工技术方案时应考虑周全。拆除模板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模板及支架应随拆随清运,不得对楼层形成局部过大的施工荷载。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混凝土结构可能尚未形成设计要求的受力体系,必要时应加设临时支撑。

(6)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表3G1的规定。

(7)后浇带模板的支架及拆除易被忽视,由此常造成结构缺陷,应予以特别注意,需严格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8)已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结构,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承受全部使用荷载;当施工荷载所产生的效应比使用荷载的效应更为不利时,必须经过核算并加设临时支撑。

表3-1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2.混凝土的制备

(1)应优先采用预拌混凝土,其质量除了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进行外,对品质、种类相同的混凝土,原则上要在同一预拌混凝土厂订货。如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预拌混凝土厂订货,应保证各预拌混凝土厂所用主要材料及配合比相同,制备工艺条件基本相同。

(2)施工人员要事先制定关于混凝土制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3.混凝土的运输

(1)运输混凝土时,应保持混凝土拌和物的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现象,运送容器应不漏浆,内壁光滑平整,具有防晒、防风、防雨雪、防寒设施,并宜快速运输。运送频率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

(2)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车内残余混凝土及积水排净。当需在卸料前补掺外加剂调整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时,外加剂掺入后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由试验确定。

(3)运至浇捣地点的混凝土的坍落度应符合要求,当有离析时,应进行二次搅拌,搅拌时间应由试验确定。严禁向运输到浇筑地点的混凝土中任意加水。

(4)当气温不高于25℃时,由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的持续时间不宜大于90min;当气温高于25℃时,持续时间不宜大于60min。当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或采用快硬水泥时,持续时间应由试验确定。

4.混凝土的浇筑

(1)为了获得匀质密实的混凝土,浇筑时要考虑结构的浇筑区域、构件类别、钢筋配置状况以及混凝土拌合物的品质,选用适当机具与浇筑方法。

(2)浇筑之前要检查模板及其支架、钢筋及保护层厚度、预埋件等的部位、尺寸,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浇筑。同时,还应检查对浇筑混凝土有无障碍,必要时予以修正。

(3)制订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工程情况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各环节的施工能力与混凝土的一次浇筑量相适应,必要时进行混凝土的连续浇筑。

(4)对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要进行监控,当运抵现场的混凝土的坍落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采取经试验确认的可靠方法调整坍落度,严禁随意加水。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

(5)浇筑墙、柱等较高构件时,一次浇筑高度以混凝土不离析为准,一般每层不超过500mm,捣平后再浇筑上层,浇筑时要注意振捣到位,以使混凝土充满端头角落。

(6)当楼板、梁、墙、柱一起浇筑时,先浇筑墙、柱,待混凝土沉实后,再浇筑梁和楼板;当楼板与梁一起浇筑时,先浇筑梁,再浇筑楼板。

(7)浇筑时要防止钢筋、模板、定位筋等的移动和变形。

(8)浇筑的混凝土要填充到钢筋、埋设物周围及模板内各角落,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也不得过振,更不得用振捣器拖赶混凝土。

(9)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需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以形成整体。

(10)由于混凝土的泌水、集料下沉,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此时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压实抹光;在浇筑混凝土时,如遇高温、太阳暴晒、大风天气,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膜覆盖,避免发生混凝土表面硬结。

(11)对大体积混凝土,应控制浇筑后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及其与表面的温差、混凝土表面与环境的温差,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内外温差不超过25℃,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不超过15℃。

(12)滑模施工时,应保持模板平整光洁,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与滑模速率匹配,防止滑模时产生拉裂、塌陷。

(13)板类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毕后,应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压。

(14)应按设计要求合理设置后浇带,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后浇带易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8周后再行浇筑,且应加强该处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15)施工缝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接茬处剔凿干净,浇水湿润,并在接茬处铺水泥砂浆或涂混凝土界面剂,保证施工缝结合良好。

5.混凝土的养护

(1)养护是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重视,并制订养护方案,派专人进行养护工作。

(2)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混凝土凝结后即需进行妥善的保温、保湿养护,尽量避免急剧变化、振动以及外力的扰动。

(3)浇筑后采用覆盖、晒水、喷雾或用薄膜保湿等养护措施;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4)底板和楼板等平面结构构件,混凝土浇筑收浆和抹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混凝土硬化至可上人时,可揭去塑料薄膜,铺上麻袋或草帘,用水浇透,有条件时尽量蓄水养护。

(5)截面较大的柱子,宜用湿麻袋围裹喷水养护,或用塑料膜围裹自生养护,也可涂刷养护液。

(6)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1~3d)后,必要时应及时松动两侧模板,离缝为3~5mm,在墙体顶部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拆除模板后,应在墙两侧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避免阳光直照墙面,连续喷水养护时间应符合相关规定;地下室外墙宜尽早回填土

(7)冬期施工时不能向裸露部位的混凝土直接浇水养护,应用塑料薄膜和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温材料的厚度应经热工计算确定。

(8)当混凝土外加剂对养护有特殊要求时,应严格按其要求进行养护。

3.5 管理方面

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地选择施工进度,避免在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抢工期,混凝土施工中制定的各项技术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不应当预先指定设计及施工方法,设计图纸上不应指定施工单位采用尚不成熟的外加剂。施工过程中及验收后如发现有少量的裂缝,应当采取化学灌浆方法和封闭方法加以处理,轻微的收缩裂缝不应作为“事故”处理,不应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结构物正常耐久使用,使其完全满足设计要求。除非承载力严重不足,否则不要轻易打掉重建,耗费巨资补强加固。另外,由同一设计单位设计,由同一材料供应单位供应材料,由同一施工单位施工,在相同环境中,裂缝程度却完全不同,这是常遇到的现象,其要害是“非均质性”,裂缝控制的作用效应及抗力都是高度离散性和随机性的问题。

3.6 环境方面

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湿度及气象变化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开始浇筑混凝土,期间应特别注意急剧降温、急剧干燥对混凝土的不利影响,注意在暴雨中不能浇筑混凝土。

第4章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法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法的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法(土工膜或其他防水片)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2.填充法

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其作业简单,费用低。对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可采取开V形槽的简易方法,然后作填充处理。

3.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适用,处理效果好。利用压送设备(压力为0.2~0.4MPa)将补缝浆液注入混凝土裂隙,达到闭塞的目的。该方法属于传统方法,效果很好,也可利用弹性补缝器将注缝胶注入裂缝,不用电力,十分方便,效果也很理想。

4.结构补强法

对于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长时间不处理而导致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的裂缝、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的裂缝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5.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6.电化学防腐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电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7.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的行为,从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胶粘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使裂缝愈合。

第5章 结论

5.1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设计方面:断面突变、施加预应力不当、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混凝土等级过高、荷载收缩。

(2)材料选择方面: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集料粒径太细、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选择不当、水泥品种原因、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水胶比过大、水泥用量过大和用水量过高、砂率和水胶比选择不当、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等。

(4)施工及现场养护方面:混凝土振捣或插入不当、拌和不均匀、连续浇筑时间过长、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现场模板拆除和预应力张拉不当等。

5.2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主要有:

(1)设计方面:“抗”与“放”相结合、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重视构造钢筋等。

(2)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等。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进行干缩率、坍落度、用水量、水泥用量、水胶比、砂率的配制,采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等。

(4)施工方面:对模板的安装及拆除,混凝土的制备、运输、浇筑和养护等进行控制。(5)管理方面: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地选择施工进度,在环境方面应注意施工的季节和环境的温湿度,严格控制现场坍落度,及时和气象站保持紧密联系。

5.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混凝土裂缝处理的方法主要有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致谢

感谢付××、沈××、杨××老师的指导,使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曾经为我授过课的老师,感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使我日有所长,学有所成;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两年来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您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顺利完成,有众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徐荣年,徐欣磊.工程结构裂缝控制——“王铁梦法”应用事例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何星华,高小旺.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韩素芳,耿维恕.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曲德仁.混凝土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3.

[6]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郭仕万,肖欣,赵和平.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8]鞠丽艳,张雄.混凝土裂缝防治的两种新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