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问技能的含义以及提问的功能

提问技能的含义以及提问的功能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颖的提问常常被用于新课的导入,实际上在进行内容过渡时的提问,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问题有时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提示型问题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该内容的注意。

提问技能的含义以及提问的功能

一、提问技能的含义

提问技能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提出的问题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学习期待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对学生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即有一定难度的新学习任务。当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是新的,学习任务和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的距离式空缺时,就会形成一定的矛盾,挑起学生认知冲突,在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填补空缺、平息冲突的愿望。

二、提问的功能

1.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学生学习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识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例如:

不倒翁》的提问设计

教师: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同学们玩玩,看看谁能扳倒它?

点评: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油然而生。

2.集中与引导

新颖生动的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老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问能深化课程主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恰如其分、紧扣课程知识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获得直奔主题、深化认识的效果。例如: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的提问设计

教师:在我国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个小陶舟,据专家研究这是一种给孩子玩的玩具,那么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将提问设计与展示文物图片相结合,立刻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过渡与衔接

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衔接知识为目标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联系的思维。新颖的提问常常被用于新课的导入,实际上在进行内容过渡时的提问,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问题有时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例如:

唐朝的对外交流》的提问设计

教师:历史上真实的唐三藏是否胆小文弱?是否带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

由于学生对《西游记》中唐僧和三个徒弟的形象都很熟悉,所以提出疑问后,学生会立即想看真实的唐三藏,并且当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认识玄奘西行的事迹时,无须教师灌输,对玄奘坚定勇敢的品质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总结与拓展

一堂好课,还应该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以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或发散性的问题,使本课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结束时的有效设问,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归纳知识,例如: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的提问设计

当学生学习了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后,教师在黑板上挂图表并提问。

教师:这几幅是某因素影响化学平衡的图,指出哪幅图描述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请评价一下温度对改变化学平衡起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能够对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认识了事物,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全面的、系统的,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才是稳定的、易于迁移的。

2.升华知识,例如:

元朝的统治》的提问设计

教师:为何征服了汉族蒙古族却要学习汉族的制度和文化?

通过这种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从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3.突出教学重点,例如:

《声和光》的提问设计

教师:我们常说“闻其声不见其人”,它所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该问题促使学生把声和光加以比较,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教学主题、重难点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创造性思维。

三、提问的类型

1.提示型问题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需要掌握的内容,可以设计提示型问题。提示型问题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该内容的注意。例如:

雷雨》的提问设计

教师: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二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他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葺一番。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

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教师又降低难度做了三次提示:

1.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2.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又是出于什么原因?

3.三十年中,周做出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经过这样的适时提示,学生再进行阅读分析,很容易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欺骗,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

提示型提问能让学生不停留于找问题的答案,“于无疑处生疑”,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众多新问题,把未知化为已知。

2.推测型问题

在某些科学探究活动课中,一些材料的性质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往往比材料本身外在的物理属性复杂和隐蔽,比如重力、浮力、摩擦力等各种自然力,以及光、热、电、磁等能量及表现形式都是学生无法用肉眼看到的,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帮助他们了解和把握这些属性和关系,往往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自然界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学会设计和利用推测性提问。例如: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提问设计

教师: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决定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这些因素,有哪些相同性和相异性?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几种因素,既影响反应速率,又影响反应平衡,那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

通过推测提问,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对化学速率和平衡进行了对比,此后教师再作总结,可使学生加深认识。

又如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探究问题:“假如我是曹操,怎样对付诸葛亮?我是周瑜,又怎样对付诸葛亮?”通过这类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从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3.质疑型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教师设置一些使学生似懂非懂,但又能通过自身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见解的问题背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孔乙己》的提问设计

教师:“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提出“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这样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藏较深的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去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质疑型问题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用。

4.曲向型问题(www.daowen.com)

曲向是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拐上一两个弯,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用这种提问方法提问,使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便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例如:

《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提问设计

教师:一块三角形状的玻璃,被折断成两块,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允许带一块,那么应该带哪一块?为什么?

由此引入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

通过曲向型问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联想能力得到提高。

5.比较型问题

教师在所提的问题中,综合讲一些可供比较的内容,进行比较型提问,引发学生在比较中推出恰当的结论。比较型提问的特点是提问时,要为学生理解的对象提供可作比较的事物,它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在比较异同中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比较型问题适合气氛不够活跃的课堂情境。例如:

《泊船瓜州》的提问设计

教师:要把江南冬去春来的情景表达得生动形象,是用“春风又绿江南岸”好,还是用“春风又过江南岸”好?

在问题中引进一个与原诗大意相近的句子,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比较的条件,学生对“绿”与“过”加以比较认识,便能体会出王安石精心选词炼字的绝妙。

6.应用型问题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例如:

《根毛吸水原理应用》的提问设计

教师:请用根毛吸水的原理说明为什么在盐碱地植物很难生长?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既能准确地回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还要能把这一原理与盐碱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在盐碱地里植物的根毛吸水如何受到影响,以致最终抑制了植物的生长。

应用水平的提问也可以被用来辨析不同的概念、事实,以及事物的形态、结构与特征。比如教师在教学中提问:“鲸鱼属于鱼类吗?”“蝙蝠是鸟吗?”回答这类提问,学生首先要知道“鱼类”“鸟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然后把鲸鱼、蝙蝠的特征与鱼鸟类的特征进行对比,据此做出判断。比如鱼是卵生动物,用鳃呼吸;鲸鱼用肺呼吸,是胎生的哺乳动物;鸟类会飞翔,是卵生动物;蝙蝠是哺乳动物,虽也能飞翔,但不是靠翅膀和羽毛,而是靠覆盖在前肢末端至后肢的翼状薄膜来飞行,蝙蝠的翼是它原来腋下薄薄的皮肤长时间一点一点地进化而来的,故蝙蝠不是鸟类。

四、提问的注意事项

提问既然是一种教学艺术,就不能像一般人问路那样简单,最起码要体现出精巧之义,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简浅处深入,于细微处取大的开拓,并能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达到高超提问的境界,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要创设提问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代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教学目标、以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交往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核心育人目标,提问必然应这一要求来发挥它更大的功能。这样,课堂提问必须对师生沟通与交流及实现师生主体交往担负重任。教师提问是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心灵之窗,学生的应答则是一个梳理思维、敞亮心灵的活动;教师经由提问而向学生的思维深谷走近,也是在推动学生做一次思想和情感的放飞。学生通过应答而向教师的精神世界靠拢和依偎,并通过应答而展示“我思”和“我在”;反之,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应答也是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入口与通道。例如:

《鱼》的提问设计

教师在每小组的桌上都放上两个鱼缸,有一个鱼缸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有水鱼(甲鱼)、鲫鱼、蝌蚪、金鱼等动物,然后让学生把不是同类的动物都放到空缸里。后续学生纷纷把水鱼、蝌蚪放进空缸里,于是老师提问学生。

教师:你们为什么把水鱼、蝌蚪放进那一个空缸里?

学生: 因为蝌蚪是两栖动物,水鱼有四条腿、有壳,是爬行动物,而其他都是鱼。

教师:大家不用猜,都知道今天研究什么吗?

教师:生活中同学们对鱼都非常熟悉,你们还想研究鱼的什么?还想了解鱼的什么?

学生: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而人却不能?鱼为什么能游泳?鱼是怎样呼吸的?鱼是怎么样繁殖的?……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特殊交往,并在交往中进行知识的传递与学习。

2.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提问不仅限于教师问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也会问老师、问同学。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尤其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有普遍意义,又是教学的重难点,应将问题纳入教学过程,在学到这方面内容时由教师讲解,或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深,教师在备课时并无准备,怎样才是对的自己也没有把握,此时切不可盲目作答,将不成熟的看法轻率地以肯定的口吻讲出来,可以留下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思考,当时不作答复。教师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在下节课再宣布正确答案。对脱离教材甚远的问题,可在课余讲给那位提出问题的学生,而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例如:

《养蚕》的提问设计

教师:蚕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蚕都有八对足,身上周围还有许多气孔等共同特征。

教师:那蚕还有什么特点,你们课后再慢慢观察。

学生:老师,我发现同桌那条大蚕虫的颜色比较白,而我的那条颜色比较黄,为什么?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生突发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索的过程中会总结出一般特征,而有些学生可能会观察出特别的情况,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大力表扬提问的学生,并因势将问题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买条小蚕虫从小养大。他们认真仔细观察就会知道答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观察、发现”的厚积,在强烈的创造意识孕育中,创造的灵感才能“进发”出来。所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事先预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地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教师可以使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步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应以表扬为主。

比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一位男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牛郎织女早就被王母娘娘隔在天河两岸不得相见了,诗中怎么又写他们骑着牛儿、提着灯笼‘闲游’呢?”教师回答:“这是诗人大胆扬弃了神话传说中爱情悲剧的内容,重新构想了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的美景,借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学生的这种突发质疑,教师一定要沉着。教师先表扬学生善疑的精神,之后解答问题,教学机智就表现在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上。

3.提问语言简洁、明晰

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精练、清晰,使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教师提问的语言还要抑扬顿挫,动听感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语言的魅力,这样会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例如:

《S和C1元素的非金属性比较》的提问设计

教师:试比较S和C1非金属性的强弱。

这个问题没有说明在什么前提下进行比较,是从原子结构的观点进行比较,从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比较,还是从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因此这一问题是不明确的,应该在问题中加上某一前提。

4.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何时提问,提什么问,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提恰当的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思维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主要有: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学生在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学生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在提问后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立刻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例如:

《平行线》的提问设计

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好地把握了问问题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先提出问题,后请学生回答,以利于全体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切忌先叫学生,后提问题。提完一个问题后,要停顿片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切忌仓促要求作答,影响提问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捕捉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信息。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有把握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睁得较大,头抬得较高,则表明该学生愿试一试;听到问题后学生低头或躲避教师的视线则说明他对问题理解不深,一时难以作答。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确定提问的对象。提问的速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而定。低水平的认识问题可以很快提出,高水平的认识问题在提问前应有短暂停顿,并舒缓、仔细地提问,随后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如果以快节奏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5.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烦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例如: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提问设计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点评: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