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家庭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家庭教育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过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记录如下:林同学:我妈妈非常民主,这可能与她接受西方教育比较多有关系,她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博士后,经常在国外。上高中之后更加自主了,上了人大附中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刘校长把人大附中办成了一个准大学,给学生提供好的资源,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找到老师、找到资源去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家庭教育

我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过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记录如下:

林同学:我妈妈非常民主,这可能与她接受西方教育比较多有关系,她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博士后,经常在国外。我觉得我们家的气氛很宽松,他们不会过多地干涉我,也不会探究我的隐私。他们对我比较放心,我在人大附中呆到晚上9:30才回家,他们也不会问我去哪儿,只要求我把手机打开,这样方便联络。他们管教我有一定距离,不会特别近。我从来没有反对过父母,我们之间一直都像朋友一样。

我妈妈非常重视我的身心健康,很少关心我的学习成绩,但会给我很多原则性的指导,比如她跟我讲评价一个人时,不应评价别人先天的不足,比如长相、出身;告诉我和朋友不能走得太近,因为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东西。她也会关注一些细小的地方,比如穿衣服,她可能看不惯很多人现在穿衣服的样子,我也蛮听话的,穿衣服也会保守一些。我妈妈会引导我怎么样才是美,怎么样才是高雅,怎么样才是大方。

我觉得父母给我一个比较大的方向的指导就好了,细节的事情让我自己来决定,我们之间相互信任,他们很尊重我的选择。比如说我大学选数学专业,他们并不是很同意,但是会给我建议,不会干涉我的选择,最后做决定的还是我自己。孩子跟父母之间要经常沟通,这样才会让彼此了解。

他们在对我的教育上最大的一个帮助就是他们走过的弯路不希望我再走了,希望我用比较小的代价学到更多的东西。比如说妈妈上大学时经常熬夜,她是学医的,但她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所以就不希望我也熬夜。他们愿意给我提供最好的教育,因为过去他们的选择不是很多,我们现在有很多机会,所以希望能够找到对于我来说最适合、最好的教育。

我妈妈教给我最多的就是要独立,不能靠父母,也不能靠别人,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做好,做到最强。

人际关系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真诚,如果我们去坦诚地对待别人,我相信别人也会坦诚地对待我们。还有就是善良,其实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是聪明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一个人的善良是最重要的,要多为别人想一想。比如说巴菲特非常富有,但是我最敬佩他的不是他的富有,而是他在事业顶峰的时候愿意把自己的财富分享给别人。

妈妈是个很优秀的人,是教授,出版了很多专著,现在在做国家“973”课题,但是她从来不在我的面前掩饰自己的失败。所以我的妈妈是一个很真实的人,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没有什么人能够一帆风顺,妈妈也是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之后才做得这么好。

陈同学:因为我自制力比较差,某种程度来说我的妈妈管我管得挺严,也挺多。小时候我也挨打,上了中学就少了。我属于不太自觉、比较调皮捣蛋、比较自由散漫的人,但是我要去学什么,包括我要上什么课都由我自己决定,他们的原则是如果我选择了就好好学,选择权由我自己决定。我们家是严格宽松式,严是说我平时学习的时候如果不自觉,看电视、看小说父母会管我;但是我去学什么、想学什么,这个完全尊重我,包括选北京大学还是清华大学,他们不会给我任何的压力,都由我自己决定。我们家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他们不会安排我的学习,只会督促我学习,我的学习内容由自己决定,只不过学习过程中他们会监督我。

学习的方向由我自己决定,比如北京大学录取我的同时香港科技大学也录取了我,也有奖学金,但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北京大学,这些问题他们都不干预。爸妈都是教授,他们经常同我讨论他们的观点,我爸是学社会学的,我妈是学经济学的,我基本都不懂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是我也会跟他们讨论,经常插嘴,他们很平等地跟我沟通、交流,我们家交流比较多。

甘同学:我小时候教育主要由我妈管,我爸主要是陪我玩,我爸工作比较忙。小时候我妈对我要求比较严,她要求我做什么事一定得专心。比如说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妈检查我上课有没有专心听讲,回家要考我。我记得有一次关于铁路的题我没写出来,我妈就查出来我那次上课走神了,她要求我上课一定要专心。小学放学回家必须先写完作业再看电视,这些小事对培养我的专注力还是很有帮助的。小的时候我妈要求我做事一定要认真、严谨,不考100分她不给我签字,妈妈在这方面要求得严一些。

我的小学数学老师也是善于抓细节的老师,很敬业。比如作业本怎么写、什么格式,不能抄错题等等这些小的细节方面还是培养了我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小的时候我上的兴趣班比较多,幼儿园就开始学国画,还学舞蹈;上了小学我就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娃娃京剧团,一年级学到了五年级,还出国演出。我学国画的时间非常长,还参加了全国书画大赛,得过几次一等奖,还有一次获得国际银奖。我觉得学国画受益特别大,一方面使我坐得住、心静得下来,因为六七岁的时候我站着画画就能画两个小时。另一方面我觉得画画确实提升了我的艺术修养。包括后来上音乐课,我觉得艺术都是相通的。小的时候如果能够基于兴趣、爱好学习一种艺术的话,终生都会受益。

从小学六年级起我妈对我的学习全部不管了,包括我学校学的什么课程,学习到了什么进度,我做什么题,老师讲了什么,有什么要求,我妈全都不知道了。初中、高中也是这样,父母主要从大的方向上面把握。

初中的时候,我其实也参加过一些活动,学了一年多的芭蕾舞,参加过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之类的。我从初二开始打网球,这个一直坚持到现在,我觉得把身体锻炼好了是最重要的,精力状态跟其他人比起来就会更好,做什么事都有精力。上高中之后更加自主了,上了人大附中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刘校长把人大附中办成了一个准大学,给学生提供好的资源,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找到老师、找到资源去发展。上了高中以后我也是参加了很多选修课,竞赛的选修课、做实验的选修课,获益挺多的。

按我妈的话说,她觉得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小的时候不论我取得什么进步我妈都会表扬我,而且我妈从来不拿我和别的孩子比。我爸爸教育我做学问要精益求精,不能对自己降低要求。

刘同学:我的家庭教育比较宽松。小学的时候我爸妈管得比较多,主要是平时的学习,初中、高中以后基本上不管,主要靠自觉。我因为一直都参加竞赛,小学的时候是数学竞赛,初中也是数学竞赛,学了物理之后慢慢就转向物理竞赛了。

王同学:父母给我发展空间,比较尊重我的意见,比如他们不会强迫我,不会给我布置课外试题。

李同学:我觉得父母对我的生活方面要求比较宽松,对我的学习比较严格。他们会要求我多花一些时间在学习上,我会自己制订计划。家庭教育在我成长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了我的性格。

吕同学:爸爸不太管我的学习,主要是妈妈管,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每天我在学习的时候,她会摆张桌子在我后面干她白天没有干完的工作,天天都是如此,防止我学习的时候分心。

要说家庭教育对我的成长有什么作用,我觉得教我学会了做人,因为不管在什么方面,我爸妈都是极好的道德楷模,他们起到了榜样作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父母给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家里最好的条件都提供给我了,让我能在一个最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我觉得这个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兰同学:父母对我要求比较严格,我挺喜欢这种方式的,因为我不是一个坐得住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管着的话,可能我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成绩。但是他们也不会管得特别死,一味让我学习,平时也经常带我出去玩。比如家庭成员提出一个方案我们会讨论,不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大家互相讨论一下,双方都折中一下,最后得出一个结果,所以我在我家不是没有发言权的。

展同学:我父母都是军人,我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从小学到初中父母管我比较严,比如说学钢琴、学书法、学绘画,每天要几个小时练习,学得比较痛苦。后来到初三的时候,我爸爸基本就不管我,他们会看我的成绩,如果不好的话就帮我查原因。高中以后他们就没法管了。学习上的内容或者学习上怎么安排都由我自己决定了,我觉得还是这样比较好。

我和父母沟通的还是挺好的,我比较喜欢跟妈妈交流,我不属于特别叛逆的孩子,父母也比较民主,我不喜欢弹钢琴,我妈也没有强迫我。我爸妈比较了解我,我心里想的他们都知道。

邵同学:我的家庭氛围比较宽松,爸妈要求我在学校好好学习,回家只要完成了作业就随便玩。周末也是放松,睡懒觉,睡到十一二点起来做作业也可以。我妈说只要把学校的东西都吸收好了、弄透了就行。我和父母沟通也挺好,我们什么事都可以交流。

蒲同学:父母对我严格要求,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要求我,对我的生活也严格要求,比如很早就让我做家务,很多事情都让我自己打理。他们教会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负责任,我觉得这很重要。他们为了培养我的这种意识,循序渐进地让我能对自己的一些事情做决定,现在很多事情我都能自己做决定。上大学之前,他们和我谈了谈大学的生活,要我严于律己。我和父母沟通挺频繁的,他们比较了解我,给我提供一些我需要的东西,对我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

孟同学:我家里一直都很民主,像报志愿都是我自己定,我父母管得并不特别严,我认为这个到上大学之后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大学全靠自我管理。跟父母的沟通一般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或者出去溜达的时候,他们会问一些我的情况,了解一下,有时候会提建议,但是不会用强烈的措施来控制。

丁同学:我父母没怎么管我,大事把把关,考什么学校他们也帮我咨询一下,提供一些信息,主要还是我自己选。因为在教育方面,父母不可能都帮上忙,但是他们还是给我很大的帮助,比如父母会提供给我学习资料。家庭其他方面,经济情况还不错,不用出去打工,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可以专注于学习。跟父母沟通不太多,但是周末会一块儿看看电视、聊聊天。父母对我的教育抓得比较严,虽然每件事都不是特别合适,但是对我还是挺好。

张同学: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医生,父亲做教务工作,对教学方面比较了解,所以更能宏观地了解我的学习。他平时工作很忙,几乎不管我,只是在人生大方向上把关。比如说上人大附中,让我选择实验班;上大学时,他有点倾向让我上清华大学,但我说自己的个性更适合上北京大学,他也同意。总体来说我家很民主。我的母亲主要管我的生活,对我的学习管得不多。他们要求我在做人上有基本的准则,比如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除此之外,可能是我们家比较开明也培养了我善于表达,喜欢跟人交流,不怯场的性格,这可能就是我的优势。这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我可以有一个比较舒适的成长环境,同时也可以培养我很多兴趣。他们给我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也保证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

任同学:家庭教育民主也不可能绝对民主,专制也不可能绝对专制。家长虽然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者之一,但是家长他们照顾我们的目的并不完全为了学习。我的家庭和睦融洽,我的心态也没有什么太严重的问题,所以也没有总向父母倾诉。

徐同学:我家氛围比较宽松,我父母受西方教育观念影响,从小就给我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我的一些意愿也尽量满足。我从小就是一个挺任性的孩子,对自己想干的事会不惜一切代价,会非常的努力、非常的投入。父母亲非常理解我,这种理解和支持是我这么多年走过来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力。我和父母平时沟通很好。良好的教育方式给我很大的发展空间,培养了我很多的兴趣爱好。我父母会让我自己拿主意,甚至有时候家里的大事,比如买车、买房,也会参考我的意见。我深受父母的影响,将来可能也会成为一名教授。

王极盛视角:

每年高考结束后有不少家长找状元家长取经,找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考生家长取经。那么,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呢?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同学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法宝呢?我们现在讨论一下人大附中这些同学的家庭教育特点:

(一)抓道德教育

大多数家长向状元家长请教的第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帮助孩子学习的?孩子怎么考出那么好的分数?”可见家长向状元家长请教,把重点放在怎样使孩子考得好,考高分。其实这正是这些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据我以往的研究,状元家庭的教育特点首先是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那么我们看看人大附中这些同学的教育特点是什么?我觉得他们的家长放在第一位的是抓孩子的品德教育。用张同学的话来说,父母在品德方面对他的教育是尊敬家长、爱护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吕同学在谈到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的作用时说:“我觉得对我起了很好的道德教育,不管在什么方面,我爸妈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道德楷模,他们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在各方面做到为人正直。”

人大附中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要的特点就是抓好孩子的价值观教育、品德教育,这样孩子就会沿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事、学习、工作、交往。良好的家庭教育使这些孩子从小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对自己负责,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样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因此,很多家长向我咨询家庭教育都有什么经验,我说家庭教育经验不在于每天抓孩子的学习,而在于抓孩子的品德教育,一门心思盯着分数,往往适得其反。

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并不是抽象的、高不可攀的,而是很具体的。很多人把价值观看得很抽象,其实价值观很简单,就是你追求什么、向往什么。整天想着吃喝玩乐是一种价值观,整天想着怎么学好本领,建设祖国,也是一种价值观。家庭教育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要抓住方向,抓住根本,状元家庭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家长抓住了家庭教育的灵魂,把握住了孩子的成长方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民主、宽容的家庭教育

古人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产物,现在这种严厉的打骂教育还是存在的,不过很少了。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种是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大约占30%;第二种是过分监督的家庭教育方式,占30%左右;第三种是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占30%左右;第四种是严厉的打骂教育方式,占10%左右。

实践证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在实践当中是行不通的,棍棒底下也出了不少犯罪的孩子。

状元家庭教育的特点在于民主宽松。我问林同学,她父母的教育特点是什么?她第一句话就说家庭教育非常民主、宽松。其他很多同学也讲过类似的话,民主、宽松的环境能充分发挥人的特点,能把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地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把人积极向上的美好个性发扬光大。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下,孩子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接受真理,敢于改正错误,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尽管大多时候不被家长接受,但能培养孩子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孩子看父母的眼色说话,没有独立人格,没有创新意识,不可能做一个积极向上,对社会负责的人。(www.daowen.com)

这些状元家长给孩子民主、宽松的氛围,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孩子会茁壮成长、自由成长,发挥自己的潜力、个性、路越走越宽。民主、宽松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首先抓住了孩子的品德教育,抓住了孩子的价值观教育,在这种前提下,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们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尊重孩子

从人大附中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这些孩子家长普遍地尊重孩子的人格,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不仅是人大附中这些同学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我采访到的400多个高考状元成功的重要原因。一个人得到了尊重,他就会相信自己,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有成就感,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张同学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是做教务工作的,按理说他对孩子择校的意见是很专业的,但是张同学还是自己做决定,认为上北京大学更合适。尊重孩子的人格、决定就是充分相信孩子,并不是纵容孩子。人各有所长,要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尊重孩子的选择,这和民主、宽松的教育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民主的、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有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尊重孩子的选择、意见,是在孩子有一定鉴别能力的基础上的,不是说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尽管表面看来,人大附中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花很多功夫,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很关注孩子的成长的。这些孩子得到了尊重,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因此各方面都很优秀。相反,我们有的家长对孩子不尊重,家庭教育不民主,专横跋扈,讽刺挖苦,造成孩子自信心受挫,学习成绩受影响。

(四)以身作则

人大附中同学的家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父母以身作则。是的,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通过暗示、感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越是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父母的暗示作用越大,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越深刻,甚至是终生的。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通过榜样的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则以及良好的个性。这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财富,是孩子成绩考得好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家长对“以身作则”很熟悉,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不是很多,往往说得多做得少。因此,在教育孩子上面效果甚微。很多家长训斥孩子没有考好,其实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有的家长回家之后就看电视、玩手机;有的妈妈回家就家长里短,说三道四,婆婆妈妈,没完没了;有的家长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打牌,甚至还赌博,试想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孩子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吗?尽管你整天要他好好学习,他能学得好吗?

我在这里想重复说一次,孩子的良好个性、聪明才智不是父母遗传的,而是孩子在后天的家庭教育中,通过父母的以身作则传递而来的,孩子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不是生而有之,是后天学来的,首先是从父母的言行当中学来的。

(五)既做孩子的父母,又做孩子的朋友

人大附中不少同学都说父母是他们的朋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很亲密,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亲”,有血缘关系;第二层是“密”,既是父子或母子,又是朋友,这才称得上是亲密。我们现在相当多的家长和子女关系虽亲,但不密,亲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但是密就没有做到。因为他们和孩子不是朋友关系,孩子往往害怕家长、回避家长、疏远家长,有话不跟家长讲。只有亲没有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父母和子女的好的关系。为什么很多状元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非常好,关键在于他们不仅存在亲的关系,而且存在密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教育有一些片面的说法,例如,让孩子怕父母,要镇住他,要他听父母的话,这些都不是靠以理服人,而是靠强制、压制出来的。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可能是密的关系,不可能是朋友关系,所以有的父母干脆说:“我养他多少年,最后这样对待我,也不来看我,就和那些朋友聚在一起,又说又笑又闹,无话不谈。”这说明你和你的子女不是朋友关系,他们和伙伴才是朋友关系。

(六)多沟通

人大附中的父母和孩子沟通得非常好,能正确地指引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多沟通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提高。蒲同学说得好,他跟父母的沟通较频繁,父母也比较了解他。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好的沟通呢?其实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方面是家长,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就家长来讲,我认为:

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俗话说:“人活脸树有皮”,一个孩子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就会自尊自强、自爱、自立。如果人格上受到侮辱,就感觉自己在父母面前没有面子,因此他就对父母该说的不说。而且家长要注意,父母单独面对子女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在孩子同学、老师、朋友面前更要尊重孩子。只要家长尊重孩子的人格,就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良好沟通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第二,父母要和孩子的关系平等,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虽有教育引导孩子的责任,但这并不等于父母高高在上,经常训斥甚至打骂孩子,那就是不平等。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解释权、争辩权,不能家长说了算,想怎么就怎么。有的家长就是有这种错误思想,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会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我们常常听见孩子和父母沟通时,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父母就发脾气、发牢骚,孩子感到交流也没有用,长此以往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不仅有助于父母与孩子沟通,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增长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要使孩子感觉与家长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家庭成员要经常讨论,鼓励家庭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全家一起分析有利方面是什么,不利方面是什么,最后综合不同意见,提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这样不仅促进父母孩子的沟通,使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而且能培养孩子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学会综合别人的意见来提高自己。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综合才能创新,把别人已有的先进东西综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推进一步,这就是创新,所以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的培养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不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让孩子进行分析、选择,怎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

例如兰同学说得好,家里提出一个方案他们会讨论哪个方法好,哪个不好,折中一下,最后得出最终结果。你看这些孩子为什么素质好、成绩好,这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的沟通是分不开的。

有些人总问:“王老师,你说21世纪是创新时代,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他们感觉“创新”这个词很神秘,实际上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潜能,就看怎么挖掘,怎么使用了。我们通过刚才这些小的事例就可以看出,都有解决事情的不同方案、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讨论,提出有益的意见,甚至从不同意见当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进行综合,拿出一个比较实际的方案,这就是一个培养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过程。孩子经常得到这样的培养,在家庭的讨论中、沟通中提高自己,创新意识也会提高。这种创新意识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工作中也会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我们应特别强调将中小学创新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创新人格上,当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教育也很重要,三位一体,不能互相割裂。创新人格要求孩子对事事有兴趣,对事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畏家长、不畏老师、不畏权威,勇于担当,勇于挑战。孩子在与父母沟通中,逐渐养成创新人格,对将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创新人格呢?方式很多也很简单,在生活当中,谈论某件事情时,让孩子发表意见和看法。小时候有这种精神,将来进入社会就会有创新的意识,就会提出合理化建议,就会提出新的设想。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常的细节方面应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创新心理素质,特别是培养孩子的创新人格。家长善于和孩子沟通,不仅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孩子生活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和创新精神。

在讨论如何和孩子沟通的问题上,家长应欢迎孩子指出父母的缺点,批评父母的错误,家长要勇于改正错误。家长要鼓励孩子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改正错误,敢于同坏人做斗争,这就是一种人格教育。从小在家里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提出正确看法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就敢于不畏权威,敢于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看法,具有主见。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地位,虚心听取孩子对自己的批评,还要学会进行自我批评,关键把自己的改正落在实处,而不能说空话。

我遇到一个同学向我咨询时说他爸爸恶习难改。我问什么恶习,他说随地吐痰。他跟爸爸提了很多次,爸爸每次说一定改,实际上照吐不误,这样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起到好的榜样。

在咨询当中我也碰到一些孩子对我讲,爸爸妈妈经常嘱咐他注意交通安全,爸爸妈妈却经常闯红灯。教育要做好,要有效果就要以身作则,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否则的话,光说不做,收不到好的效果。

有一个考生跟我讲,快高考了,爸爸妈妈非常着急,让他抓紧时间学习,不准看电视,但是爸爸妈妈每天看电视,一集不落,而且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干扰了他的学习。

因此父母要搞好和子女的沟通,一定要真正在实际生活中、在行动上做到与孩子平等。父母和孩子有平等的关系,沟通就会顺利。

第三,和孩子要成为朋友。上面我们也讨论了,只有孩子和父母是朋友关系,孩子才能对父母无话不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像和朋友一样,掏心的话都说出来,甚至自己的隐私都愿告诉父母。人大附中有个同学跟我讲,他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讲,甚至谈恋爱的事情也跟父母讲。父母很理解,孩子长大了,谈恋爱是很自然的事情,问题是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我觉得家长如果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会对父母说真话,说掏心话;如果不是朋友,而是以家长的身份教训孩子,孩子会对父母说假话、谎话,应付家长。

第四,换位思考。家长教育孩子,在和孩子沟通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不能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待孩子,这样做往往有失公平、公正,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有一个同学曾经跟我说,晚上做完作业,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他妈就来把电视关了,批评他就知道看电视,不知道学习,他心里很委屈,妈妈问他考试怎么样,他也不愿意讲。如果家长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孩子在学校里已经学习了十几个小时,相当辛苦了,回来之后看一会儿电视放松放松也是很正常的。所以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孩子,这样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而且孩子也学会了善解人意、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第五,表扬为主。在与子女的沟通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采取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策略。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父母要适当地表扬孩子,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的良好行为逐渐形成习惯,对今后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好习惯的形成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家长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鼓励孩子将好的行为继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甘同学说,她妈妈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小的时候不管她取得什么进步,她妈都会表扬她,她爸也是,这就是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你要善于抓住它,及时地进行表扬,使他的闪光点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当然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孩子的一些缺点甚至错误,但不要急于训斥孩子、责备孩子,要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和缺点发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克服这些缺点和错误。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将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很多家长都犯这个毛病,特别是在学习成绩上。有考生跟我讲,每次考试之后她妈妈都问她多少分,然后问隔壁的同学考了多少分,有一次她考了490分,隔壁同学考了550分,妈妈就批评她。为什么家长和孩子在交流时经常发生冲突和对抗呢?就是家长往往拿别人与自己孩子做比较,孩子越比越自卑,越比越破罐子破摔。

甘同学的妈妈从来不说别人考了第几名,这就是为什么甘同学心态平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只能挫伤孩子的信心,使孩子的心态受到不好的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生,在考试前有焦虑情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同学的压力,家长是有责任的。人和人不一样,只要自己孩子进步就可以了。

我经常问同学们什么叫高考成功?考出你平时的水平就是成功,你平时成绩是500分,高考考出500分就是成功;你平时成绩是600分,高考考出600分就成功。你平时成绩500分考出550分就是超常发挥;如果考出450分就是发挥失常。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要相互攀比,一攀比就造成自己的压力。所以压力是哪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攀比过程中形成的,而且经常攀比的往往是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所以家长想要减轻孩子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以表扬为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地表扬,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强化孩子的优良情绪和良好行为,对孩子的缺点要循循善诱,从实际出发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更不要去攀比,用别人的优点与孩子的缺点比,越比孩子越没有信心,越比孩子越没有上进心。

第六,要注意交流的时间、地点和心态。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适当的场合和时间,不要孩子正在做作业时问今天考多少分。孩子正在进行紧张的智力劳动,你打断他的思路他就烦,加上你问考试分数他就更烦了。要在孩子比较休闲的时候问,孩子感觉很自然,这样他就会很友好地和你沟通。同时要注意在孩子平和愉快的心态下沟通,一个人心情很烦躁、很急躁的时候不能很好地与你沟通;在心情比较愉悦的时候你和他沟通,他自然而然就比较心平气和地回答你的问题,并且和你进行友好的交流。

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家长要逐步总结沟通的最佳时间和地点以及最佳的心态。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原则上沟通时间、地点、心态不能千篇一律,要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去沟通,这就需要家长留心沟通的效果,逐步地总结经验,形成一个比较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时间、地点、心态。

人大附中家长的家庭教育的六个特点是值得我们家长朋友借鉴的。掌握和运用这六个特点将有助于提高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素质,有助于孩子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