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时间:2023-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扬是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发掘孩子潜在的心理能量。这位母亲谈的是批评的心理艺术。我希望家长们对照一下自己过去在教育孩子时,哪些批评、表扬是成功的,哪些批评、表扬是失败的,总结经验以利更好地教育孩子,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些家长甚至单纯以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的学习。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与进步相当,这是很重要的表扬心理艺术。

表扬与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要改变家庭教育批评多、表扬少的坏习惯。

·遵守家庭教育表扬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表扬的效果。

·表扬是要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发掘孩子潜在的心理能量。

·遵守家庭教育批评的心理规则才能收到批评的效果。

·批评不是挖苦,更不是打骂。

我想在这里和家长一起讨论表扬和批评孩子的心理艺术

(一)教育孩子要讲艺术

有一位父亲反省他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正如孩子母亲对他说的:“什么话到你嘴里就难听三分,就是好话别人听起来也变了味,简直是阴阳怪气。”

这位母亲谈的是批评的心理艺术。同样意思的话一个人说起来可以让别人心里舒服,有教育、启发意义,可是由另一个人说出来可能干巴巴,没有作用甚至让人想发火。当然,前者对孩子的教育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后者对孩子的教育会起到不良的作用。

我们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的为孩子的学习、成长不惜花钱买营养品,还有的借钱为孩子买电脑,可是,很少有家长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是不是讲究艺术,尤其是在批评孩子时是否讲究艺术,在表扬孩子时是否讲究艺术。

我希望家长们对照一下自己过去在教育孩子时,哪些批评、表扬是成功的,哪些批评、表扬是失败的,总结经验以利更好地教育孩子,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表扬的心理艺术

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常用手段之一是表扬。正确运用表扬的原则,充分发挥表扬的心理艺术,将会收到教育子女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往往收不到应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表扬是对人的某种言行给予肯定与赞扬,鼓励受表扬者保持、巩固与强化这种言行。表扬的形式很多,例如:肯定、表扬、期待、激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等。

关于表扬,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1.应该重视品德方面的表扬

孩子在生活与学习中,无论做人、学习、生活,只要有好的表现就要进行表扬。但我认为,从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情况来看,应该重点抓对孩子品德方面良好行为的表扬,强化孩子在品德方面的优良品行,陶冶孩子的情操,发展孩子良好的个性,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位刚上高一的北京某重点中学学生,在学校自行车棚里捡了50元钱,然后主动把钱交给老师。老师在班里表扬了他,他的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他对儿子说:“你做得好,做得对,捡50块钱交给老师,捡500块钱也要交给老师,无论多少都要交给老师,这种做法很好。”这时妈妈也表扬他说:“在你小学时也常捡到东西交给老师,有好几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表扬你。”爸爸又说:“记得有一次春节你和表弟、表哥、表姐在街上玩,捡到了一个钱包,你们几个人一起找到派出所,把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爸爸又对他讲:“你考试考得好,爸爸妈妈高兴;你拾金不昧,爸爸妈妈更高兴。”这位爸爸尤其强调一个“更”字,意思是在品德方面一定要做得更好。

这位爸爸借这个机会又接着说:“一个人的考试成绩是会有波动的,不会每次都考好,每次都是班里前几名,这是很自然的事。大家都在努力,你想每次都考前几名,这种意愿和信心是好的,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和预定的目标一致。但是,我们在品德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你能做到拾金不昧,爸爸妈妈对此非常高兴。”

我们现在有些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考试成绩好就大大加以赞扬,给予物质奖励。有的孩子助人为乐,家长却往往视而不见。有些家长甚至说:“集体活动少参加一些,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犯不着,将来考大学不靠集体活动而靠考试分数。”这种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人格教育的做法是不对的。

2.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奖励是一种表扬形式,奖励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一般应以物质奖励为辅、精神奖励为主,两种奖励要结合。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强调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的情况比较普遍,有些家长甚至单纯以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的学习。

有一位家长对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说:“你要这次考好了,考上重点中学,妈妈就给你买电脑。”儿子考好了,妈妈给他买了电脑,孩子如愿以偿,结果后来的一个学期孩子因为贪玩游戏而影响了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很不好,他的妈妈意识到买电脑来激励孩子学习的方法欠妥。

这种滥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的方法常常会起到不良效果。不少家长在向我咨询时,都谈到买电脑想激励孩子学习,结果适得其反。我认为恰如其分的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但是,滥用物质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进而导致不良的学习效果。

3.表扬的良好心理气氛

表扬是否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下进行,对表扬产生的心理效应有很大影响。

奖励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能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心理实现系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与智力策略、智力技巧)、心理动力系统(信念、信心、动机、需要、意志、个性)、心理调控系统(情绪健康、心理适应性、平衡性等)、心理供给系统(潜在心理能量,如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有的父母喜欢在吃饭时表扬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表扬几句,有时孩子还没听清楚就结束了。有的家长为了兑现承诺,孩子考试成绩不错,买点礼物给孩子,也不说明原因。这些都不是在良好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表扬,效果自然不好。

4.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

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要与进步程度相当。

有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某个早晨看见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雪,就主动下楼,把楼前的雪扫干净。他妈妈看见了,对这件事情也没说什么。可是当天晚上他妈妈对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在做作业时没有看电视的行为给予了表扬。

其实对孩子主动下楼扫雪的行为,妈妈也应表扬。表扬程度要与成绩相当,与进步相当,这是很重要的表扬心理艺术。但也不能机械地运用这种心理艺术,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成绩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表扬。

有一位家长跟我说,他用金钱来刺激孩子学习。无论什么课,无论期中与期末考试,只要分数在90~100分,奖励100元;80~90分,奖励80元;70~80分,奖励40元。这种用金钱奖励孩子学习的办法表面看起来是符合表扬程度与学习进步、考试成绩贡献程度相当的规则,但是这未免太机械,并且仅用物质奖励也欠妥。

一个孩子的数学考了80分,对其成绩要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他平时的数学实力、能力分析考试应考多少分。比如,根据他平时的数学能力,判断应考90分以上,那么他现在考了80分,可能是发挥不好造成的,应该引导他在考试中要保持良好心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获得好的成绩。如果根据他平时的数学成绩与综合能力,推测这次可能考70分左右,那么,这次考了80分,就应提高表扬程度,表扬的语气、方式都要有所体现。

我不太赞成把考试成绩定在哪个分数段,然后奖励多少钱这种机械的物质奖励办法。这种做法往往会产生不良后果,使孩子学习动机不纯,误导孩子的学习动机。

家长对孩子的微小进步也要给予肯定,目的在于鼓励孩子继续前进。当然,小的进步用肯定的语气表扬即可;如果孩子进步比较大,就可以用赞许的语气进行表扬,并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但要以精神奖励为主。

家长对孩子的进步要实事求是。如果家长对孩子微小的进步给予物质奖励,容易导致孩子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5.表扬要考虑孩子个体需要的情况

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需要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孩子进行表扬时,无论是精神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要针对孩子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位初二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超常发挥,爸爸妈妈对她的考试成绩非常满意。她的妈妈就从商店里买了各种各样的营养品以资鼓励,但孩子对此并未表现出多欢喜,因为她对那些营养品兴趣不大,她倒是希望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如果她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需要,给她买套莎士比亚全集,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孩子的人文科学精神肯定大有益处。

一位父亲估计他儿子初二期末英语考试能考到85分左右,出乎意料孩子考了93分,爸爸很高兴地对儿子说:“你这次考得好,发挥得好。你有能力也有潜力把英语学得更好。”并且他与儿子谈论怎么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儿子提出买套《新概念英语》,爸爸欣然同意。孩子在暑假里经常自学《新概念英语》,做了不少练习题,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开学后,到初三期中考试考到了96分。这个孩子后来说:“爸爸给我买《新概念英语》,对我提高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6.表扬需及时

家长表扬孩子的目的是对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学习成绩给予肯定和赞许,以巩固孩子的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与良好成绩。

及时地强化才能使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与良好的学习成绩及时得到巩固,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及时地表扬,父母会有更多的惊喜。

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完德育课回家后自己洗袜子,妈妈下班后看到非常高兴,对孩子讲:“妈妈给你洗了十几年的袜子,你现在自己能洗袜子了,爸爸妈妈非常高兴,你长大了,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第二天放学后,这位孩子不仅自己洗袜子,而且还帮助妈妈把菜洗好。从此后,这位孩子经常在学习之余帮助妈妈做些家务活。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就会起到巩固孩子良好行为的作用,就会起到发展孩子良好行为的作用。

7.表扬的方式要变化(www.daowen.com)

新颖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动机,而不变的刺激、千篇一律的刺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家长用多年不变的单一的表扬方式表扬孩子,孩子听着没感觉,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激发不了孩子良好的动机。

一位初三学生和他妈妈说:“我每次考得好跟我爸爸讲,他都说‘好,要继续努力。’这成了爸爸的口头禅了。今天晚上我爸爸回来后,我告诉他这次的考试成绩,妈妈您听着,爸爸准说:‘好,要继续努力。’”果然爸爸下班回来后,儿子向爸爸汇报了这次考试的成绩,爸爸不假思索地说:“好,要继续努力。”母子俩都哈哈大笑。爸爸这时莫名其妙地说:“你们笑什么?”妈妈对他说:“笑的是你这句口头禅。孩子每次告诉你考试成绩,你都用这句话表扬,我们都听腻了。”

家长使用单一的、不变的、重复的语言去表扬孩子,时间一长,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有时甚至引起孩子的厌烦。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品德等方面的进步要随时给予肯定与赞许,同时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便使孩子更快地进步。对孩子表扬的语言不能单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不要千篇一律。比如说孩子数学成绩进步了,要根据孩子目前的学习情况,买一两本确实有价值的参考书给孩子以奖励,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孩子英语成绩提高了,可以给孩子买几盘录音带,促进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发展英语听力

8.期待要合理

家长对孩子提出希望和要求,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所以说,合理的期待也是一种表扬形式,运用得当会收到满意效果,运用不当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对孩子提出期待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孩子的潜在能力出发,期待不能过高,要采取小步走的方式。例如,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太好,上一次考了65分,这次考了73分,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进步,肯定孩子有能力提高语文成绩;其次希望孩子总结经验,继续提高语文成绩。可以和孩子商量,如继续努力,下次把语文成绩提高到80分怎么样。根据孩子的潜力,学语文又得法的话,孩子下一次考试提高几分是很有可能的,并且,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好那些薄弱环节。这样孩子对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心里就有底,很可能下一次语文考试成绩能超过80分。如果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向孩子提出下次考85分的目标,不仅起不到表扬的作用,而且可能增加孩子心理负担,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三)批评的心理艺术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品德与学习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正确运用批评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1.批评要合理

批评要合理,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才有可能抑制孩子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与学习态度等。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的错误或过失的事实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对孩子的不良情况进行批评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夸大其词。不少家长埋怨现在孩子不好管,说他不听,有时还顶嘴,无理辩三分。这些家长之所以批评时遭到孩子抵抗,就是理由不充分,甚至夸大其词,使孩子产生反感。

一位母亲下班后,看到孩子看电视,就板着脸对孩子说:“你怎么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你这样能够把作业做好吗?考试能考好吗?”她的孩子马上反驳:“妈妈您不了解情况别乱批评,怎么能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呢?我回来已经做了一小时的作业,刚看了15分钟您就说我老看电视。”他妈妈说:“你还狡辩!还不承认!我看你考试怎么办。考不好咱俩再算账。”母子俩为此争吵了起来。母亲批评孩子是为了使孩子专心致志做作业,出发点是对的,但是批评的方式不对,所以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引得母子俩心里都不痛快,造成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并严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

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先问一问孩子什么时间放学的,做了多长时间的作业,还有多少作业没有做完,提醒孩子,在做作业时最好不要看电视,因为马上就要考试了。这样的批评效果就会好一些,且不至于发生争吵。

2.批评要与教育结合起来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一定要讲明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以及消极的学习态度的危害性,使孩子感到非常有必要克服这些缺点,并且改正错误;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批评自己的目的确实为了自己好,是为自己能够更快地进步,父母批评自己用心良苦。

批评孩子一定要与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达到抑制孩子缺点的目的。我们有些家长批评孩子的方法不对,缺乏批评心理艺术,往往一见孩子做错了事情,张口就骂,伸手就打,甚至还罚站,其实这都不能达到批评所要达到的目的,只能暂时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正像有的母亲所说:“这孩子真没记性,你刚说过他、骂过他,一阵过后他又忘了,照犯不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是我们家长没有向孩子讲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没有帮助孩子指出克服不良行为的途径,而只是简单化地说几句甚至骂几句,这样自然达不到使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

有的家长坦然地说:“我就是气不过,我要出气,这孩子太不像话了。”您倒是出气了,可孩子的不良行为还会持续。我们作为家长批评孩子不能出于一时痛快,不能简单化,一定要把批评孩子和教育孩子结合起来,目的是使孩子更快地改正缺点和错误,让孩子进步。

父母在批评孩子前自己要想一想,我批评他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才能使孩子克服缺点,怎么才能使孩子接受我的意见,出气、发脾气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刘某某考取了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这个孩子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考进了这所全国有名的中学后,他跟爸爸妈妈讲:“我们学校高手如林,我考试能排前几名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比我学习成绩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才行。”这个孩子有自知之明,他到这所中学后学习很努力,学习方法也不断改进,因此在第一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都很不错。他们年级共550多人,他这两次考试的名次在全年级排名都是在100名以内。这个孩子经过初一期中和期末考试后知道了自己在全年级考试成绩的位置,心里踏实了,不免对学习有点放松。到了初二下学期孩子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结果那个学期期中考试很不理想,排名在全年级190名。考试后他把情况和爸爸说了,爸爸说:“你前两次考试在全年级排名100名之内,这次考试在全年级排名190名,下降了100多名,这说明你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学习退步了,而别的同学在这段时间进步了。学习有进有退也是常有的事,这次考试你落后了不要紧,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了解自己落后的原因,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克服,学习成绩还是会上去的。你说说这次没考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孩子说:“主要是考试前看电视多了,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有些难点又没有很好解决,结果考试就考成这样。”

爸爸和他讨论怎样巩固学习成绩,商量改进学习的具体方法,孩子主动提出来以后在做作业时绝不再看电视,在学习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休息时尽量放松,劳逸结合。

他这样做了,结果在那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又恢复到年级前100名之内。到了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期末,第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也在全年级100名之内,中考前一诊、二诊考试,他的成绩一直在全年级100名之内。通过实际行动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作为爸爸,对孩子考试成绩下降的批评不是严厉斥责,而是循循善诱,以商量的态度去启发孩子,并指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和改正的方法。

3.批评要及时

家长对孩子批评及时一般都有可能达到目的,但批评不及时则很难达到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学习态度的目的。

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发生,不及时制止和批评,等到发展成坏习惯时才觉得问题严重了,发起火来,着起急来,再去批评孩子,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我们家长能不能及时发现,并及时提醒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

我们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也就无法提醒孩子改正错误。

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犯点小错误无所谓,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这种态度会促使孩子的错误持续发展直到严重的程度,那时候简单的批评可能已经没有用了。

有一个孩子上初中以后,经常放学回家很晚,妈妈下班把饭都做好了他还没有回家。他妈妈起先没注意,误认为上了初中后,孩子在学校很忙,事情较多。有时偶尔问一下,孩子就说班里有事,妈妈也就没当回事。等到期中考试方知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家长会后,班主任和这位孩子的妈妈个别交换了意见,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他和班里另外一名同学放学后不回家,总是去玩游戏,致使学习成绩下降。这时母亲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不回家是去玩游戏了。后来他妈妈经常监督他,可稍一放松,他还是去玩。这位母亲后悔地说:“孩子放学回来晚没有引起我的警觉,我对孩子疏忽了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批评要及时,但并不意味着频繁地对孩子批评,这样收不到批评的功效。

4.批评要考虑行为的动机

人的行为是在某种动机下产生的。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同样一个错误可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不良的品德、行为与习惯应该受到父母的批评,但是,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产生的动机是什么,要根据动机和性质,有区别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如北京某中学初三学生李某的同学过生日,有个同学买了许多糖果,有几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时互相传递。老师发现后责令参加传递的七位同学写出书面检查,李某也是其中之一。这件事他回家和父母讲了,并且说出他没有主动传递糖果,而是别的同学把糖果传到自己的桌子上,但他并没有动。事后爸爸妈妈也批评了他,但是有尺度,虽然违反课堂纪律,但性质不同。别的同学传到他的桌上,他并没有向其他的同学传递;如果别人传给他,他又传给别人,那批评的分寸就要重一些。

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星期日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把某单位的玻璃打碎了。当时没有人知道,值班室也没有人发现玻璃碎了,但这个孩子主动到传达室告诉值班人员玻璃是他打碎的,并表示要赔偿。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打碎玻璃的事,父母提醒他以后再踢球时要注意,并且让他带着钱找值班人员去赔偿。

这个孩子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玻璃,尽管不是故意犯错,但他还是主动承认了错误并要求赔偿,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就要掌握好分寸,提醒他下次注意。

5.批评要和风细雨

家长批评孩子时要和风细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能够接受,方能达到改正缺点、改正错误的目的。如果粗声粗气、瞪眼拍桌子对孩子进行批评,这种气氛本身就非常紧张,孩子往往为了应付批评,避免挨骂挨打,会为自己的错误撒谎,这样就很难收到批评效果。

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回家就先看电视,妈妈看见后就骂他一顿,但是这孩子并没有改掉这个毛病。后来妈妈也觉得总这样训斥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主动和孩子谈心,承认过去批评他时态度不好,也帮他分析了看电视的害处。母子俩通过谈心有了共识,孩子表示以后要克服回家先看电视的毛病。

6.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有可能使孩子产生敌对心理。孩子有缺点,家长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的批评孩子就容易接受。

一个星期天,一位中学生邀请他的同学来家聚会,他们玩得正开心,妈妈回来了。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妈妈便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把他臭骂了一顿,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一气之下就住到姥姥家。母子俩僵持了两个星期,最后还是妈妈主动承认错误才化解了矛盾,孩子才回到家。

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批评孩子时声音很大,周围邻居都听见了,孩子觉得受到了伤害,见了邻居也不好意思。还有的家长家里来了客人,就当着客人的面唠叨孩子,说孩子的缺点,这种批评实际上严重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但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反而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7.批评要批评在点子上

有些家长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一起说,这样就冲淡了批评的主旨,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也不清楚应该改正什么,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

一位初中学生把自行车钥匙丢了,回家后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妈妈借题发挥说:“半个月前叫你去买菜丢了3块钱,刚买的新圆珠笔没用多长时间也丢了,半年前买的橡皮没用多长时间也找不着了。”其实这些小事提醒孩子注意就行了,犯不着把陈年老账都翻出来,搞得孩子心情沉重。

批评孩子时要掌握批评的主旨,指出孩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危害在哪儿,怎样想办法去改正,而不要东拉西扯,抓不住主题,抓不住要害。批评不到点子上,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