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一个普遍心态。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如果不念书就没有出路,许多农村家长和普通工人家庭的家长尤甚。
(一)目前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这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和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观相结合的产物,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小学毕业后上重点中学,中学毕业要考上大学,最好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出国,基本都是这个模式,可见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家长的期望值很高。
第二个特点就是付出的代价很大,这个代价不仅包括物质代价,还包括精神代价。我调查过很多家庭,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几乎每人二三十本教学参考资料;几乎每个孩子从小就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辅导班,家长给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是庞大的物质代价。
父母为了子女的教育往往是牵肠挂肚,可以这样说,有一些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庭气氛和夫妻关系的一个温度计。孩子考试成绩好,紧张的家庭气氛马上缓解,大家喜笑颜开,非常高兴。假如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里的气氛马上就紧张起来了,本来潜伏的矛盾也会公开化,父母相互指责,这就是在精神上付出的代价。精神代价确实是由很多具体原因所组成的,不是轻描淡写的事情。各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牵肠挂肚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父母高度关注成绩,孩子受到很大压力。
总的来说,大多数的家庭教育概括为三句话:期望很高,代价很大,收获很小,但是也不排除少数家庭教育是比较成功的或很成功的,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就很成功。
(二)基本原因分析
1.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不当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利用国外父母的教养方式量表并结合我国实际教育情况编制的我国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1 800名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不当的教养方式大体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1/3的家长属于过分保护式的教养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包办代替,再说深一点就是溺爱。具体表现为孩子在学习上及各个方面都依靠父母,能做的事不做。第二种是1/3的家长属于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通俗地讲就是画框框、定调调,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做;什么时候干什么,什么时候不能干什么,规定得非常细致。这样既束缚了孩子的智力发展,使孩子缺乏批判精神,也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第三种是1/3的家长属于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责备、严厉批评,甚至打和骂。这种情况比较少,在城市里占7%~10%。这种方式使孩子在智力和人格两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容易变得胆怯、懦弱,或者发展为粗暴、残忍的极端。这种教养方式虽然少见,但典型的实例还是不少的。
前不久我接了个电话,是一位母亲打来的。她女儿读高一,主要是人际关系敏感。她在学校里不爱讲话,见同学就低下头,走路胳膊都不摆,到家马上把窗帘拉上,怕别人看见。她母亲说她的数学成绩中等,父母总想让她考得更好,所以辅导时讲一遍两遍不明白就训斥她。这种方式使她产生了自卑感。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易使女孩产生自卑,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缺乏信心,变得懦弱;易使男孩形成另外一个极端,即粗暴、残忍、爱撒谎等。尽管这种教育方法在城市越来越少了,但毕竟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而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应该是温暖、理解、民主式的。我曾经对1999年全国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做过研究,他们的家庭教育大部分是这种方式。这种家庭教育有如下特点:
第一,以做人教育为主。大连市二十三中的文科状元叫黄某某。他说父母对他学习上出现一些失误从不责备,但是在品德方面出现问题则会严加管教。父母的教育看重做人,这点是很重要的。如河南省的理科状元柳某、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科状元欧某,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没有什么文化,但都教育他们要做正直的人。
第二,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这些状元的父母大多都是工人、农民,高级知识分子很少。如浙江省的文科状元陈某某说她深受父母在人格上的感染。父亲只念过四年小学,母亲没有文化,家住农村,从家到县城坐汽车要一个半小时,回到家她还要下地干活。她从小看到父母勤劳、勇敢的精神。我问她高考成功的秘诀,她说:“我比较懂事,很小父母就跟我讲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我心里很难过。我不能改变父母的过去,但是我能用我的知识改变父母的将来,所以就憋着一股劲儿发奋学习。”她把对父母的爱变为学习的动力,报答父母。
辽宁省的文科状元黄某某说:“我的品质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公共汽车上他们主动给老年人让座,我长大了也是这样。”所以说孩子的个性就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年龄越小模仿力越高,高峰期在五六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子女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良好的言行会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而父母不良的行为则更容易被孩子模仿,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
第三,在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尽力而为,不增加压力,尤其对高考,不但不增加压力,而且还给孩子减压。“只要努力就行,考上什么学校就是什么学校。”有些状元说,父母这句话对我高考成功产生了很大的鼓励,只要我尽力了,考上哪儿都行,这样就没有压力了,心情很放松。(www.daowen.com)
第四,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所以应尽力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有的家长只看新闻联播,其他节目几乎不看。如果家长不以身作则,看娱乐等节目时大喊大叫,节日时玩麻将,弄得家里乌烟瘴气的,饭也顾不上做,也没时间教育孩子,这对孩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父母对孩子也是期望很高,但效果不好,这都是自己造成的。可以说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又玩又赌却让孩子努力学习、用功读书、考出好成绩,那就是一句空话。
2.过分强调分数的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是分数教育,这是由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现状造成的。应试教育是分数挂帅,考试分数是衡量学生考试、升学的根本标志,自然而然在家庭教育中反映出来的就是强调分数,这是社会大环境,特别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反映。
如年幼的孩子,家长让他们背唐诗、学算术,其实也是应试教育。家长比较轻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品德方面的教育。我不反对早期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但是不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唯知识教育论,认为知识越丰富,孩子越优秀,冲淡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
3.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属于“听话”教育
家长每天嘱咐孩子都离不开“听话”两个字,比如,听老师的话。“听话”教育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年幼的孩子缺乏分辨能力、生活能力,父母的一些指导是必要的,但对初中、高中的学生来讲,“听话”教育有失偏颇,而且父母的有些说法未必是正确的,特别是学习方法等。比如199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做这个题目是很困难的,然而想象力好的孩子,平时爱看科幻小说,阅读很多课外读物的孩子写这种作文就特对胃口,写得很轻松。“听话”教育就是家长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听家长的,而不是谁的道理对就听谁的。这种教育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听话”教育是传统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举个例子:北京市一位重点中学的校长参加一次高考的化学试卷评分,有一个学生答得非常好,有自己的思路,结果这道题没得分,因为他的解题步骤和标准答案的步骤不一样。作为一个校长,他平时对学生讲要发挥创新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参加完这次评卷后,他非常痛苦地对学生讲,高考一定要按书本和老师的标准答案答,别的方法不给分。这就是我们应试教育的结果,很多有独立见解的孩子往往考得不行,为什么呢?不符合标准答案!
“听话”教育就是父母的话是金口玉言,不许孩子争辩,这是错误的,在人格上是不完全平等的。家长应该主张民主,谁对听谁的,允许讨论,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孩子追求真理的精神。
以上三点造成了父母期望很大、付出代价很高、收获却很小的状况,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三)改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第一,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自己受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做的事、学的东西,首先父母要做到,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这是很重要的。家长要重视学习现代的教育观、理论和方法。比如,1999年5月21日,在某学校初二年级的家长会上,家长很早就到齐了,会场一片肃静,从这个场面就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么重视。我问在座的父母哪些为了教育好孩子去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只有四个人举手。我再问哪些看过教育学方面的书,只有三个人举手。这种情况是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造成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生、养、教必须有一定的科学观点、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一定要有科学精神。
第二,父母一定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温暖、理解、民主式,还是过分保护、过分干涉,或是严厉惩罚式的。如果是温暖、理解、民主式的就要坚持下去,如果不是就应该切实加以改正,并且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孩子的具体心理特点及学习情况来进行教养,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三,摆正家庭教育几项任务的关系。家庭教育包括品德教育、开发智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关键是品德教育,我们往往没有摆正位置,将重点放在分数教育上,用分数来衡量一切。坚持家庭教育的全面性,但是以品德为本,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这点一定要抓住。
第四,家长与孩子既是亲子关系又是朋友关系,这样才能建立亲密关系。父子、母子是血缘上的关系,这是亲;如果想密,必须做朋友,做到孩子和家长无话不说,既是家长又是朋友。首先,父母要真正了解孩子;其次,只有了解孩子才能针对孩子做好工作;最后,只有建立亲密关系才能发挥家庭教育的效果。重点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用感情来感染孩子、激发孩子,来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第五,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是21世纪的主旋律,也是目前我国教育的主旋律。家庭教育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适应社会趋势的发展,加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创新人格教育,第二个方面是创新意识教育,第三个方面是创新能力教育。这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创新人格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是基础。创新人格就是追求真理,克服困难,有自信心、好奇心和怀疑心。一个人若没有创新人格,很难有创新意识,也很难提高创新能力。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常常把孩子的创新人格的苗头给扼杀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