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演播室】
今天的节目向您介绍的这位是当年从丹东考上北京大学的第一人,著名心理学家、高考心理指导专家王极盛。他研究的领域是健康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他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画外音】
王极盛于1962年从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1987年晋升研究员,1988年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因科研突出贡献,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60多部,其中《人事心理学》被认为是1949以来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青年心理学》发行了84万多册,影响广泛。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10多篇,科普文章350多篇。他负责的人事心理学研究等五项科技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与省级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同期声】
我是1957年从丹东第二高级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当时是丹东市考上北京大学的第一人。丹东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丹东二中是我的母校,给我留下非常值得回忆的往事。当时丹东二中虽然没有提出素质教育概念,但在那时候不仅强调课内学习,也强调课外活动。我在丹东二中演过话剧,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老师提倡课外学习,强调全面发展,鼓励广泛接触外界。当时,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到丹东图书馆去看书。
【画外音】
王极盛教授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后来他出版了60多部专著,同时,还与别人合著了40部著作,共计出版100多部著作1 000多万字。在采访中,王教授再三强调,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丹东二中的老师提倡读书有很大关系,所以,提起丹东,他至今还非常怀念,怀念丹东二中的老师和同学们。王教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画外音】
1981年,在我国教育界心理学领域最早提出非智力因素的就是王教授,当时王教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才讲座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1997年王教授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心商”,之后还出过一本书。
【同期声】
我第一个方面是开拓青年心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和高考心理的研究。1976年之后,我通过深入调查写了《青年心理学》,三年发行了84.9万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画外音】
1979年我国创立了人才学研究,王教授是我国人才学研究发起人之一。在开展科学创造心理学研究中他采访了很多院士和中青年科技工作者。1986年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科学创造心理学》,不仅在我国,某种意义上在世界上也是第一部科学创造心理学书。各界对这部书评价很高,由钱学森代序的一本书中评价道:这部书在思维科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日本创造心理学家、日本创造心理协会会长恩田彰教授说:“王极盛教授的创造性研究达到国际最高水平。”这部书在创造心理学方面有很大影响力。
【同期声】
第二个领域就是人事心理学研究,王极盛教授出版了《人事心理学》,可以说是1949年后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人事心理学专著,被各级党校人事部门作为教材采用。《当代管理心理学》,1986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获得中国优秀畅销书奖,申报199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后来被推荐申请国家科学进步奖。《当代管理心理学》曾被红旗杂志署名推荐,题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管理心理学》。
【画外音】
王教授把青少年的心理学研究纳入自己的工作日程,成为他心理学研究的第三个方面。
【同期声】
适应社会变化要求是青少年自身发展和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课题。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的小环境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场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多是缘于家庭产生了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结构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独立的居住环境、邻里关系淡漠使本来就具有闭锁性特征的青少年心理更加闭锁。过度溺爱或过度干涉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们产生胆怯、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社会转型时期高竞争引发“社会心理紧张化”,使人们难免产生消极情绪、对立态度和过激言论,甚至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结构动摇,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下生活、生存的青少年学生必然加剧心理的不适应和矛盾。
【画外音】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王教授认为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父母要么对子女过分保护,要么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家里,父母往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少有关心,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父母关系不和对子女的情绪、认知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智力、伙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和谐的家庭相比有显著差异。父母自身心理不健康,会影响孩子心理不健康。(www.daowen.com)
【同期声】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教育从思想理念、课程内容到教育方法都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从整体上来说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利的,但是学校的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教育思想陈旧,教师以教为中心,为了灌输知识,随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搞得学生心烦意乱,无法招架。
二是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不当的教育行为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
三是心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
【画外音】
王教授认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专门课程。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没有认识到良好情绪、健全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在事实上“重智轻心”,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墨守成规,缺乏现代教育思想,缺乏对学生必要的理解、尊重、信任,缺乏交流、沟通,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造成不良影响。厌学在目前学生中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同期声】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原有的社会利益关系被打破,难免出现社会局部失衡和心理失范,各种消极因素可能产生。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个人,尤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在改变,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最易被感染或鼓动,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风气,传统的价值观遭到颠覆。目前最为突出的“黄、赌、毒”等社会现象的蔓延,还有诸如假冒伪劣、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治安问题、失业问题等,一方面使青少年对现实社会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甚至被引诱走向违法犯罪;另一方面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消极情绪,形成紧张的社会心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画外音】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请教王教授谈谈如何面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者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调整、减轻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进取心等问题。
【同期声】
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而言,传统教育对前三种素质比较重视。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画外音】
记者请王教授具体谈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王教授坚定地说从三个方面入手。
【同期声】
一是要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行为规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二是要建立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及行为规范教育体系,从而规范中学生的行为;三是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主持人演播室】
观众朋友,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您的家人或者朋友没有及时收看到的话,请登录我们的网站ddtv.cn即可随时点击观看。谢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丹东广播电视台《东西南北丹东人》111期,播出时间2013年10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