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帮建
最近看了两篇文字,一篇是《身体上的哪些迹象表面你正在衰老?》,另一篇是《奋发的朝气无关保温杯》,都与中年危机引起的集体共鸣有关。其中或庄或谐地提到,“吃东西再也不是碰到好东西就敞开了吃了,喝茶不喝碳酸饮料了,而且习惯性地计算热量,开始相信汤这一食品必定蕴含养生的道理”“到了这个岁数,喝啤酒都想放两粒枸杞”“怕冷了,冬天秋衣秋裤早早地穿上”“接受自己就是普通人的这一设定,不再期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翻看微信里的养生文章”“不求甚解了,不爱去思考原理了”,等等。总而言之,步入中年的我们,渐渐丧失了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不论是心态还是生理,都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一言以蔽之,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成了许多中年人的典型特征。
《奋》文从宏观上对形成当今时代中年危机的原因进行了简洁的社会学分析:“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着现代化和老年化等多重命题。一方面,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经济动力需要切换,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跨越;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老化,也带来社会保障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假如不能在转型中完成相应的调整,那种担心失去竞争优势、害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感确实可能蔓延开来,不管你是不是已经人到中年。”基于以上分析,文章认为,中年危机感或是焦虑感“恰恰是我们在这个社会无数稍纵即逝的机会迎面而来时对于自身迟缓、停滞、消沉的警醒”。文章进一步提出,“吐槽并不妨碍时不我待的行动”“从改革开放按下中国发展的快进键开始……永不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才能适应新的时代。都想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中国人,拥有的不只是焦虑,更有一股永远只争朝夕的力量”。文章最后号召,“中国有2020年,还有2050年,还有伟大梦想,不失朝气锐气,不畏奋斗之苦,我们才不会错失这个非凡的时代”。
结合以上学习,人到中年的我不得不反躬自省,我有“中年危机”吗?中年,意味着面临人生的一层天花板,当此关口,应该以怎样的面貌来尽量避免迫人的暮气侵袭而能保持一些初心不改的朝气和锐气?年轻时,“一日看尽长安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沉迷于纸醉金迷的东西,前路难免多阻,常常哀叹“身世浮沉雨打萍”;步入中年,方渐渐体会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胜利总是会和努力者和勇敢者在一起,面对艰难险阻和挫折应该有不怨尤、豁达开朗的态度,因为时间具有无与伦比的魔力,它能够沉淀一切在我们当前自以为是或混沌不明的东西。
行文至此,我得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没有让我沉沦下去。早年儿子生活不如预期,父母心中焦急万分,但父母虽然无知无识,却无半点抱怨,始终以其本真质朴的情感爱着我,以其极为有限的经济支持我,成家、生子、购房,父母无事不操劳,而我无以报半分,夙夜思之,愧煞难当。(www.daowen.com)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父母支持之外的另一种让我继续前行的力量竟来自一份报纸——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的《南方周末》,一个“神话般的报业孤本”(孙保罗),曾经被视为中国报纸当仁不让的精神指针。
自从大学期间接触这份报纸,《南方周末》就成为我最爱看的报纸,甚至是长期以来唯一认真看的报纸,我成了《南方周末》不折不扣的“铁粉”,每期必看,大到专题大稿,小到读者来信,每文必读,有时因为回老家没机会看到,即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终日,过后必想方设法补上,才得心满意足。在那些彷徨沉浮不定的日子里,看到这样的标题——《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1998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1999年)、《我们从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2000年)、《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2001年),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唯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今天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仍然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我而言,《南方周末》以其高蹈的新闻理想、悲悯的人文情怀、自由启蒙的思想意识、沉郁厚重的文风,成为年轻时艰难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更有那些与我年龄仿佛而心怀良知善意、身负公道正义的编辑记者们如李玉霄、孙保罗、杨海鹏、余刘文等所体现出的揭露邪恶,关注弱势群体,为弱者代言的勇毅和智慧,使我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小”和“陋”。
当然,我之所以近年状态呈向上趋势,坚持多年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功不可没,除了阅读《南方周末》等新旧媒体文字之外,每年还要读大量专业和专业之外的书籍,始终以“读书人”自勉。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的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曾仕强先生说:“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你只要三天不读书,你的语言就乏味,老讲那么几句话,人家听了就讨厌。你老讲同样的话,你脸部的表情也没有变化,一成不变,那就叫面目可憎。有些人的面目就是让人很憎恶,听他的话就觉得很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我相信这段话,这应该是我好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读书不辍,随之而能学有所思。关于社会、关于人生诸多问题,我虽不敢说见解独特,但至少我能理性面对,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五年前,蒙校领导提携,我从初中教学岗位升入专业要求更高的高中教学岗位,这对我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十几年混迹于初中,专业难免荒疏,一旦要应对目的性较强的高中教学,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但不断鞭策自己,需有一种学习心态,才能应对新的挑战。于是以“中年”之身,知耻而行,砥砺奋进,前方道阻且长,我却信心满满。
时光荏苒,廿二年从教生涯,弹指一挥间,人到中年,感触良多,借此次作业,也算对自己前半生有个交代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