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有效利用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有效利用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文言文教学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要想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有效利用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张艺凡

摘 要: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应体现在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提升 传统文化 素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学习文言文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师有效利用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将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为个性品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目的。

一、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素养的关系

文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无不体现着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如《岳阳楼记》包含着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包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倡导的尊师向学的精神;《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中所体现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内涵,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继承与发扬的。

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历史的变迁使很多文言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不广泛,所以,学生普遍觉得“文言无用”。文言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许多教师不愿意教,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学,认为“学文言文难,难于上青天”。

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

2.内容简单。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然后开始逐字逐句地翻译,之后再做内容分析与中心归纳。

3.教法僵化。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做笔记的单向传递模式。

4.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文中所有的文言文句子会翻译了,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这种“一潭死水”般的文言文教学使很多学生无法自主读懂古文,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传统文化的素质。

三、文言文教学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要想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吸取更多的有益成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教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从文学艺术上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www.daowen.com)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篇章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比如可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佳文,语言简约清新,多用骈句,铿锵有力,工整清丽。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叠词和拟声词,不仅将清越的泉水激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同时运用了骈句,将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应和,更别有一番韵味。

桃花源记》也是一篇在语言艺术上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文言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寥寥几笔,有景物,有色彩,有层次,勾勒出一幅唯美的桃花林美景,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画面。

再如《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这四句,高度概括了琅琊山四季的景色,景物一一罗列而生趣盎然,音律和谐,句式工整。

文言文教学可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以先人优秀形象来鼓励学生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对古代优秀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如《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五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等,分析这些人物形象,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的。

(三)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

比如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从而传承优秀的古代文化。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在最尊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把客人摆在三等位置,这种颠倒的座次说明了什么?由此可见项羽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性格。

四、文言文教学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

(一)营造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穿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时刻把文言文教学课堂当作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精神的课堂,而不是简单的文言知识学习。如教学《论语》,可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如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孔子作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的资料,《论语》的简介等。课堂上学生可交流,互相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对文言名句进行翻译。可结合“读《论语》而不知《论语》”这个观点,结合课文,就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共同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汇集信息,交流信息,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子的政治理想。治学方法的点拨,研究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二)用诵读传承文化精华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教学《醉翁亭记》这样的名篇,教师就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朗朗上口的特点,领略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学而不思则罔”,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通过语气语调体验出来。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章的主旨,感知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在其中可领略华夏几千年盛大文化的风采。如教学苏轼的诗词,对苏轼的几次被贬的经历做简要介绍,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尽管苏轼屡遭打击,但在挫折与打击面前,他永远是个乐天派,从而感受人物豁达乐观、勇于进取的人格魅力,获得真善美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五、小结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实现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命,就要创新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回归精神家园,重拾文言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文化精神和历史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