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茗
摘 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善于用创新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科的教学资源,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诱发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培养富有现代地理知识的人才。
关键词:地理教学 渗透 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高考试题的不断推陈出新,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所谓创新能力,就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善于用创新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师的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平时一点一滴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实用性、时代性和趣味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欲望。地理教师应结合学科的教学资源,采用科学的方法,从诱发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培养富有现代地理知识的人才。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很容易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景下必然激活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冲动受到压抑甚至抹杀,使个体的创新能力日趋低下。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了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确保其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努力使各种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这种氛围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有利于开发创新精神。
在高中地理课《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我以启发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仅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值与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相近时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气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两者差别较大时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气温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由此可知,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同时也受自然因素影响。)然后接着提问:“人为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加以讨论。最后学生认识到: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通过上面的教学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在学法变革中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
如讲地质构造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把教具放在教室里,由学生自己演示,得出其形成的原因。而教师巡回指导,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教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地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
比如,“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www.daowen.com)
“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书本里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再如,把开放式教学方法引进地理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
三、要善于创设创新思维的氛围
中学生对事物和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生怕出错而招来同学和教师的嘲笑。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以免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要和蔼可亲、满腔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和他们共同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经常为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氛围,也应善于抓住创新思维氛围出现的时机。教师提出同一个问题,如果出现学生不同理解,一个问题出现多种答案并发生争执等,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给予重视,鼓励质疑问难,启迪创新思维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创新。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切记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要加强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平等地和他们讨论,指导学生思考,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解决种种疑难,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启迪。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尝试揭开“疑团”而获得成就感,可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中,掌握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能。
例如,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假如地球不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那时的地球上会是什么样?”,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即使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观点相悖,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与学生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培养。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喜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谜、社会热点、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
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变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为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防止出现个性抑制创造性的情况发生。
五、改革地理考试评价体系
现行的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束缚着创新意识的培养,我想不管考试形式如何,都要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比如,能否在现有的单纯静态理论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动态的口试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还可增设地理创新能力的附加分,以奖励在各项活动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因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科学的、前瞻的、现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新则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环节,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只要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求实创新,经过长期有目的综合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将会迅速而全面地提高,从而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