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第九章洞彻交际互动中的“反常”现象

第九章洞彻交际互动中的“反常”现象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交际过程中,造成交际的群体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际活动中的“从众”源于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一部分交际成员选择一些与自己的意愿相反的行为。在交际活动中,从众的心理现象是有负面影响的,它会抑制交际个体的个性发展,束缚交际个体的思维,扼杀其创造力,使交际个体变得没有主见或者墨守成规。

第九章洞彻交际互动中的“反常”现象

世界万物的发展过程中蕴藏着很多规律,交际活动自然也不例外。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现象,从这些现象中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能帮助你解决在社交场合中遇到的难题。

现代交际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交际过程中,有很多不利的交际心理影响着人们的交往,盲目的从众心理便是其中之一。当一个人正确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错误意见发生悖逆的时候,这个人是否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其实是要面临很大的心理考验的,特别是对一些创造者来说,从众的心理是其获得成功的一道厚实的门槛。

18世纪末,一位名叫凯利的发明家就曾开始设计飞机模型,他之后也有人提出过制造飞机的设想,但是这种设想很快便招来了一大片反对声。当时的物理学家亥姆霍茨从物理学角度向世人公布,制造机械装置的飞行器根本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同时,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纽科姆根据一些繁琐的计算也证明机械飞行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而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勒让德也反对制造飞机的构想。在这一片反对声中,凯利的发明宣告破产。

其实,一个人的行为以及想法确实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一个人过度“从众”,那么他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小。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后来被称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同时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处,然后让这些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个花盆大小的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叶。当这些毛毛虫围成圈后,它们就开始一条跟着一条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不停地走,1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很多个24小时过去了,这些毛毛虫一直不停歇,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转圈,最终这些毛毛虫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做这个实验的专家名叫约翰·法伯,他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假想过:毛毛虫应该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从而转向它们比较喜欢吃的食物。但让他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它们看不到不远处的食物,只知道跟着前一条走。这个悲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一味固守原有的习惯以及经验,它们没有走出“习惯”的思维定势。毛毛虫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没有得到任何成果。其实,如果这些毛毛虫中间有一条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附近的食物,那么它们就完全有可能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后来,科学家们给这种总是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行为制订了一个名称,叫做“跟随者”的习惯,把因为跟随而产生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不要以为这种效应只会发生在一些低级生物身上,自然界中,在很多比毛毛虫高级的生物身上,这一效应也发挥着作用,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鲦鱼。鲦鱼的体积比较小,而且比较弱势,因此常常群居,一个族群里通常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科学家将一个鲦鱼首领大脑中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这个鲦鱼便失去了自制力,随后它的行动也发生紊乱,但是其他鲦鱼却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追随这条失去行为自制力的鲦鱼。

“毛毛虫效应”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很常见的。

有一段文字就是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的:在大街上,突然有一个人跑了起来,或许是他突然想起了与爱人的约会,现在已经有点来不及了,于是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另一个人也正在跑,他可能只是个报童。第三个人是一个公事繁忙的绅士,也在小跑……几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有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也有可能是一个交通警察说的。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几千人都突然跑了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离大河远,东边比较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就是从众心理,它对人们的影响的确很大。在交际过程中,造成交际的群体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交际群体中,大部分交际个体不愿意表现出与众不同,因为这样会让这些交际个体感到很孤立,但是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其他的交际个体一致时,就会产生“没有错”的安全感。交际活动中的“从众”源于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一部分交际成员选择一些与自己的意愿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群体方面。主要是“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群体的权威性”“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群体的专长”等因素造成了从众心理。

(2)个人方面。主要是“性别差异”“文化差异”“人格特征”“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地位”“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与群体保持一致”等因素促使人们形成从众心理。

(3)情境方面。主要因素是“信息的模糊性”“从众行为的公开性”“权威人士的影响力”“承诺感(责任感、约束力)”。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刺激因素,比如“刺激物的内容”“刺激物与个体的重要程度”等,这些对于人们形成从众心理都是有影响的。

在交际活动中,从众的心理现象是有负面影响的,它会抑制交际个体的个性发展,束缚交际个体的思维,扼杀其创造力,使交际个体变得没有主见或者墨守成规。基于此,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最好正确把握这种交际心理,利用其好的方面,摒除其劣势的方面,这样交际活动才能进行得更加顺利。

人们通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的,甚至包括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爱因斯坦小时候原本是个很贪玩的孩子,他的妈妈经常为此担心不已,家长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毫无作用。一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在一个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叫住,说要给他讲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将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改变了。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约翰大叔去清理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个烟囱必须踩着里面的踏梯才能上去。我跟在你约翰大叔的后面,我们抓着扶手终于爬上去了,当从烟囱里往下走时,你约翰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约翰大叔全身上下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却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

“当时,我看见你约翰大叔的样子,以为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没有办法看,于是我就到烟囱旁边的小河里去十分认真地洗了洗自己的脸。而你约翰大叔呢,他发现我钻出烟囱时浑身上下都很干净,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全身都是干净的,于是你约翰大叔只是草草地洗了洗手就跟着我上街了。结果走在街上时,街上的人看到你约翰大叔都笑破了肚子,大家还以为你约翰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完这个故事,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哈哈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之后,严肃地对他说:“其实任何人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可以当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有时候傻瓜或许都可能把自己照成天才。”

在交际过程中,这种“巴纳姆效应”比比皆是,很多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交际对象对自己的评价。身边的人认为自己是天才,那么这个人也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天才,身边的人说自己智商很低,很多人就真的认为自己是“弱智”。由于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很多人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处理某件事情或者做某项决定的时候,也会受到这种“环境”的辐射。

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雕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以警世人。但是直到现在,“认识自己”的目标仍然有待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放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上观察自己,这个时候,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便成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在认识自我的时候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把对自己的判断迷失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当中,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意思是人的思想行动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以致出现一种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点。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一项人格测试的检查,检查过后,这位专家拿出两份测试结果让参加检查的人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检测结果,其中一份是检查者自己的结果,而另一份则是多数人回答后平均起来的结果,很多检查者竟然认为后面的那份结果更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人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揭示自己的特点,即使这种描述很空洞,这些人仍然认为它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用一段非常笼统的,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这个评价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很准确。

因此说来,“巴纳姆效应”还是具有其负面性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总是依靠他人的判断来了解自己的话,那么这个人将永远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当很多很好的机遇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这些人就会使这些良机白白浪费掉。

基于以上的特性,在人际交往中要竭力摒除“巴纳姆效应”,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形成独特的自我,从而为成功交际做好最基本的铺垫,成就美好的人生。

在某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所有的编辑出示了他们认为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一个选题:

编辑小张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所以他选的选题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小王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所以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小李是个围棋迷,经常研究围棋类的书,所以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一些心理特征强加在别人身上,并且认为别人应该也具有同样的特征。例如:自己喜欢说谎话,就认为别人也会经常欺骗自己;自己感觉自己很出色,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优秀……心理学家们将这种交际心理现象称之为“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很普遍,大多数人总是会假设别人的心理状态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相同的,他们总是会把自己的心理特征投射到交际对象的身上。比如有的人喜欢一样东西,那么他会认为别人也一定喜欢这样东西;有的人不喜欢某个人,那么他会感觉那个人也不喜欢自己;怀疑某个人讨厌自己,那么自己就会去讨厌那个人等。这样的心理表现得很强势,也过于主观,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交际对象摸不着头脑。

一般情况下,“投射效应”会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感情投射。交际个体认为交际对象的好恶与自己应该是相同的,他会把交际对象的特性硬性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在跟交际对象谈论时,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物,不管交际对象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如果不能引起交际对象的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进而影响交际的气氛。

第二种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会表现出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的心理,而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或事则会表现出越看越不顺眼,越看毛病越多的趋势。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使人“两极分化”,一方面会过度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好的人或事,另一方面又会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讨厌的人或事。把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度美化,将自己讨厌的人或事过分丑化,把自己的感情强势地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并进行过度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会导致交际个体失去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进而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中。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名叫佛印。有一次,苏东坡专程去拜访佛印,坐下后,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听后没有生气,只是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非常得意,于是回家以后,他十分开心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听完哥哥的话后,说:“哥哥,其实是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自己是什么。”

在交际活动中,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其实是能够真实反映这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个人喜好的。想要了解一个人,只要去了解一下他所喜欢或者讨厌的人和事即可,这就是“投射效应”的作用。

当然,尽管在交际活动中可以适当利用“投射效应”去了解你想了解的人,但是不能因为它有这样的好处就强化它。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去视察,华山的人祝愿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对此,尧都一一辞谢了。华山的人们解释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长寿、幸福以及多生儿子,这是人们都喜欢的事情,但是你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男孩多了,那么恐惧的事情就多了,富裕了,那么不好的事情就多,长寿则会经历更多的耻辱,这三样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才推辞。)

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福、寿”等这些基本的目标,交际个体也不能随意“投射”给自己的交际对象。如此说来,对于一些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交际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应该严格把握,切勿“投射”给他人。

“投射效应”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当自己的交际对象各方面的条件如年龄、性别、学历等与自己相似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试比高低”的冲动或欲望;二是当自己心情不好,事业不顺的时候,一部分交际个体就会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投射效应”只是一种自我心理的主观体验,并不是根据真实情况对事物进行的客观评价,有时候由不良心理产生的投射效应往往会得出不现实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可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际个体应尽量避免进行无端猜测或无理由的假设,凡事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交际活动的展开。

1973年,美国学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于已经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如果他做出科学贡献,那么给予他的荣誉会越来越多,相反,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人们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对于这种社会心理现象,莫顿将之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来源于《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一则寓言:

天父要到外国去,就把自己的仆人叫来,然后把自己的家业交给仆人们。天父根据各人的才干,分给仆人们银子。一个仆人给了五千,一个仆人给了两千,最后一个仆人只给了一千。然后天父就去外国了。那个领五千的仆人拿到钱后就去做买卖,然后赚了五千。那个领二千的仆人,同样也赚了二千。但是那个只领了一千的仆人,去挖了一个洞,把主人给他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天父回来了,准备和他们要账。那个领了五千银子的仆人,拿着自己赚的五千元说:“您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现在赚了五千。”天父说:“好,你是个忠心的仆人。看在你有忠心的分上,我交给你很多事情管理。这样你就可以享受做主人的快乐。”那个领了二千元的仆人说:“您交给我的银子,我现在赚了二千回来。”天父说:“好,你也是个忠心的仆人,看在你有忠心的份上,我交给你很多事情管理。这样你就可以享受做主人的快乐。”那个领了一千的仆人说:“我深知您没种的地方要去收割,而没散的地方要去聚敛。于是我很害怕,就把您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银子都在这里。”天父回答说:“你真是一个懒惰的仆人,你既然已经知道我没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应该把我给你的银子放给想要兑换银钱的人,等我回来的时候,就可以赚到一些钱。”随后天父就夺过这个仆人的一千银子来,给了那个现在拥有一万银子的仆人了。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马太效应”的例子。一个拥有众多朋友的人,他会借助频繁的人际交往而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此相反的是,一个缺少朋友的人,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圈,那么他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一直孤独下去。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交际次数越多,朋友越广;而交际次数越少,朋友越寡。有时候一个拥有众多朋友的交际个体受到的关注度会很大,受到的各方面待遇也高人一等,但是朋友稀少的交际个体不仅缺少关注度,在待遇方面也会低人一等。这样说来,朋友多的人势必比朋友少的人多具有一些优势,那么对朋友比较少的交际个体来说,要迅速寻找自己的朋友圈,慢慢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在交际场合中受到高人一等的待遇。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在拥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交际个体们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并不是选择对交际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竞争的天性,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比别人强,不能忍受对手比自己强势。因此,当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都会选择竞争,拼得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为的就是证明自己的强势。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突然飞过来一只鹬鸟,它想要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壳合上,于是鹬鸟的嘴巴就被蚌壳紧紧地钳住了。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肯定会被渴死。”

河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肯定会被饿死。”

两个谁也不肯松口。这时,一个渔夫走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两个美味。

虽然这仅仅是一则寓言,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种因为鹬蚌相争而让其他的交际个体得利的事情并不少见。它形象地说明了交际中个体竞争意识的强烈,这就是所谓的“竞争优势效应”。

上帝向一个人承诺说:“我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在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的邻居就可以得到你所得到的两倍。”

于是这人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前两个愿望都是希望得到一大笔财产,最后一个愿望却是“请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这句话背后的心理活动是:“如果我被打个半死,那么我的邻居岂不是要被‘完全’打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从我身上就赚不到什么‘便宜’了,虽然我要为此被打个半死,但是为了不让别人白得好处,挨打也是值得的!”

这也许只是一则笑话,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对夫妻即将离异的,根据法院的判决,丈夫必须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为此,丈夫不得不出售自己的车、房。狠心的丈夫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得到那么一大笔财产,便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10美元的“天价”出售,结果妻子没有得利多少,丈夫也因此损失了一大笔。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个体的利益冲突往往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已经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但是如果交际双方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交际个体会如何选择呢?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对范睢说:“天下的贤才武士,都以合纵为目标,他们都相聚在赵国,目标是要攻打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他们呢?”范睢回答道:“大王其实根本不用忧愁,他们的合纵关系可以轻易被我破解。天下的贤才武士与秦国并没有什么仇恨!他们说要来攻打秦国,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富贵。一群狗如果在一处,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它们是不会互相争斗的,但是这时候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那么所有的狗都会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块骨头让这些狗都起了争夺之意。”听到范睢这些话,秦王就派他带了黄金五千斤,在武安大摆宴会,当他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斤时,这些人就互相争斗起来,攻击秦国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了。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个体即使在拥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或者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交际个体仍然会选择竞争。这样说来,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交际个体之间形成竞争的几率往往比合作的几率大很多,交际个体往往会通过竞争来表现自己的“不同凡响”。所以,正确地对待你的交际对象,看清交际对象的真实目的或意图,做好竞争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交际过程中百战百胜。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人属于“坚果型”的性格,这种人总喜欢将自己牢牢包裹在带刺的壳中,希望用这种方法来对抗来自外界的伤害和攻击。这种人确实很可怜,他们眼中的世界处处都是充满危险的,所有的人都是敌人,社交活动对他们来说毫无快乐可言。然而如果换个角度,这些人就一定会发现,其实交际过程中的很多“攻击”并没有敌意,只是别人在向他们传递某种讯息时必须要这样做罢了。

第一种情况:乱放冷箭只是出于防御

周一早上开例会的时候,部门主管要求员工就某个提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这时候,你想客观地表达一些不同的看法,可是还没等你讲完自己的看法,有的同事就阴阳怪调地说:“我觉得这样的专题讨论不能让所有人都参加,有的人才来几天啊,就想冒充专家了!”听到这样的话,你很生气也很疑惑,难道自己就事论事有错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攻击自己?

点评:其实在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类似“想不通”的事情:自己原本没有打算跟别人对立,但是偏偏就有人要故意站到自己的对立面上去,时不时地向自己“乱放冷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常以为这些人很没有礼貌,于是要么以牙还牙地回击,要么对这些人敬而远之地回避,从心里把这些人排除出去,以后也不会与他们建立轻松正常的关系。其实,如果有可能深交,你会发现在这些人强悍的外表之下,他们的心灵其实比谁都脆弱。

换个角度想想看:这些人的做法不是“攻击”,而是“防御”,其实心灵脆弱而敏感的他们有时候并不是真的想要去攻击谁、伤害谁,只是因为这些人比一般人更害怕受伤,所以才会在感觉快受到威胁的时候用“攻击”来保护自己。所以说,与这些人缓和关系的最好办法不是反击或逃避,而是理解与包容。

第二种情况:怪话连篇只因撒娇

你答应自己的老婆说每个月会跟她回去看望岳父、岳母一次,但是,性格活泼的你有一大堆“狐朋狗友”经常来看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要小聚一番,所以有时候难免会食言。但是老婆没有责怪你,可每次当你很精心地装扮之后,老婆不是嘲笑你的发型奇怪,就是埋怨说家里太乱。对此你很生气,怀疑老婆是不是有了外遇,否则为什么总是莫名其妙地攻击自己。(www.daowen.com)

点评:有时候,自己身边的人会突然莫名其妙地拿自己“开涮”,把自己当做攻击的对象。表面上看起来仿佛是调侃,但是这些被调侃的话听在心里总是有点不是滋味,因为他们的言词之间似乎带着一些损人的意味,让人听着很不舒服。如果时间长的话,也许就会发生战争。

换个角度想想看:这样做不是“损人”,而是“提示”,那些常常拿自己“开涮”的人,其实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是想提醒一下你不要忽略了他们的内心需要,交际过程中毕竟是需要大家互相体谅的,一味地忽视对方的需要,可能会让对方的心理形成落差,“开涮”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三种情况:吵架指责弱势心理

阿姨在临出国前,将读高三的表弟托付给你照看。你担心表弟贪玩惹麻烦,所以时时刻刻都和他在一起。可是表弟并没有因此感谢你,而是凡事都和你唱反调,有时候还和你吵嘴,甚至指责、攻击你“拿着鸡毛当令箭”。你简直被他伤透了心……

点评:事实上,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地位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有一种本能的逆反心理:你让他向东,他就偏要向西。但是,“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大局最后肯定掌握在强者的手里,在这种情况下,弱势人群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抗和否定“当权者”,才能获得心理平衡。

换个角度想想看:他们这样做不是“否定”,而是“反抗”,难道他们真的那么讨厌自己,想要伤自己的心?其实只是你的一些做法让对方感到压抑,因此他们会通过指责你来进行反抗。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甚至可能只是一只替罪羔羊、一个出气筒而已,那些指向你的攻击其实有可能并不是冲着你来的。有时候,你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生气的原因,这样比较有利于化解矛盾。

第四种情况:嘴不饶人不懂表达

你的好朋友是你的搭档,善良勤奋,什么都好,唯一让你不满意的就是他那张嘴总是得理不饶人,有点挑剔,每天不是说这个不好,就是嫌那个太烂,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似的。你很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也会跟着他变成一个爱抱怨的人,但又不知该如何制止搭档的这种行为。

点评: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有不少家庭,从父辈的父辈开始,家人就习惯了彼此把攻击当做沟通的方式,下一代大多继承了这一习惯,当然如果有人得到特别点拨会表现得正常一些,否则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可以选择。

换个角度想想看:他们不是“挑剔”,而是在“表达”,如果你的朋友只学会了“攻击”这样一种表达方式,那么,你可以尝试着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情感及意向。学会在交际中运用这样的方法,你就可以成为他们最感激的人!

交际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得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必须有朋友的帮助,有些困难才能顺利度过。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么你的交际活动就没有任何意思,也失去了最起码的意义。因此在交际活动中,要把广交朋友当做自己的交际目的,同时也要学会运用朋友的智慧。

有很多人在交友的过程中,交友的“弹性”不到位,给自己的交际对象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些人一般会坚持以下交际原则:

首先,看不顺眼的不交。其次,话不投机的不交。最后,有过不愉快的不交。

这种交朋友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交朋友其实需要更有弹性一些。不过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朋友,因为一般朋友和“知己”还是要有所区别的。所谓“弹性”指的是:

首先,没有不能交的朋友。你看着特别不顺眼或者话题总是不投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小人”,这些人甚至还可能是一些会对你有所帮助的真君子,如果此时你拒绝了他们,那么就太可惜了。有可能你会觉得话不投机、看不顺眼还得装着“应付”他们,这样做人太辛苦了。事实上是很辛苦,但你就是需要有这样的功夫,并且要做出不会让他们感觉你在“应付”他们的架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唯有敞开心胸,才能取得正果。

其次,要相逢一笑泯恩仇。有些人曾经得罪你或者你曾经得罪过某个人,虽然说不上彼此有仇,但心里确实有点不舒服。当情况容许或者必要的时候,如果你可以主动去化解僵局,也许你们会因此成为好朋友,起码你少了一个潜在的敌人。一般人觉得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你会觉得拉不下脸来。不过只要你愿意做,你的风度肯定会赢得对方的尊敬。不过化解这种僵局要看场合以及时机,不要表现得过于刻意。

再次,不是敌人就是朋友。有些人信奉“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理念,这样的做法会使自己的敌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增加,而朋友却一直在减少,最后造成一个自己被孤立的局面。只有改为“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样你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敌人才会越来越少!

最后,敌人不是永远的敌人,朋友也不是永远的朋友。时间是很厉害的掌控者,它会把你的敌人变成朋友,也会把你的朋友变成敌人,这是社会上存在的现实,也是交际场合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当朋友因为一些事情成为你的敌人时,你不必因忧伤而感叹,因为有一天他会再次成为你的朋友。抱着这样的认知心理,你就能在交际活动中收缩自如。

此外,在交际活动中,要懂得适时放下自己的身段。身段是交际活动中的一大阻碍,也是树敌的一个主要原因,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博士或者董事长,就有权利去看低或者不理会一个工友,在“交朋友的弹性”这件事上,不放下身段有可能使你交不到一个朋友!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想要成为被众人欣赏的对象,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心灵的契合,在患难时给朋友帮助。

 测试:你的人际问题处理能力如何?

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适合的答案以测试一下你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1你感到上个月工作表现很好,但是到发奖金时,上司只发给你三等。你的一位知心朋友告诉你:“这是因为某同事在上司面前说了你的坏话。”你听后:

A很生气,但是自己憋着。

B一时气急,要找经理讲清楚。

C反思总结一下自己上月的工作情况,必要时澄清一下。

2你是个有家室的人,由于工作需要常和某女士来往、接触,最近你听说有人对你们捕风捉影、妄加议论,你会:

A感到委屈,继而为了辟谣辞去工作。

B你决心找出造谣者并和他算账。

C你不理那一套,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明白就好了。

3你和同事外出办事时,因缺少沟通而出现了一件尴尬事,回来后同事拿你这件事当众寻开心,出你的洋相。这时你会:

A面红耳赤,心里很生气。

B以牙还牙,揭对方的老底寻开心。

C和同事们一块大笑,事后向大家说明原委。

4你因工作有成绩而晋升一级工资后,同事们起哄要你请客,这时你会:

A你认为这没有必要,然后拒绝同事们的要求。

B只找几个要好的同事到餐厅吃一顿就可以了。

C你会感谢同事们的关照,必要时有个表示。

5你因为工作中一时失误受到上司的批评处罚,原来和你关系不错的人不但不来安慰你,反而对你避而远之。对此你的反应是:

A你对这种朋友深恶痛绝。

B随他的便,地球照转。

C认为这是人际关系中的弊病,没有必要在意,也没有必要生气。

6你的一位很要好的同事因工作变动要离开你到另一个单位去,你的反应是:

A随便,和自己没多大关系。

B试着游说,设法不让他离开你。

C开心地为他饯行,并祝他如意。

7你们公司从外地购来苹果给你们当福利,掌秤的人给别人称的都不错,但轮到你时,苹果全是大小不一的,还有烂了的,这时你会:

A很生气,直接不要了。

B虽然心中不悦,认为他不公平,但还是接受了。

C认为这只是偶然发生的,并不是他故意为难你,所以还是高兴地接受了。

8市场上某种你喜欢吃的食品涨价了,你:

A大发牢骚,但还照买不误。

B它涨它的,没什么利害关系,照买不误。

C你少买一些,并且把自己的菜谱适当调整一下。

9你有一个远亲患病,来到你所在的城市,并请你帮助联系医院或请名医治疗,但是你工作忙不说,解决他们的住宿就是一个大问题。这时你将会:

A很厌烦,借故推托了事。

B热情接待,但是告诉他你的能力有限,请他谅解。

C尽管有困难,但是你也热情接待,尽力地帮助他们,并劝他多住些日子治疗。

10你身边的朋友结婚或者发生大事时,难免要破费一点表示表示,你:

A佯装不知,然后躲开。

B分类对待,对一般人不予理睬,但对体面的人则送重礼。

C尽管要花点钱,但还是会选有特色的小礼品表示自己的心意。

评分标准

选择A得1分;选择B得2分;选择C得3分。

测试分析

10分以下:说明在人际关系中,你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你不善变通,往往较少考虑后果,经常意气用事。如果你不改变现状,同事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张,这是不利于你的个人职业发展的。因此,当问题出现时,你要学会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改变不利的人际关系。

11分~25分:说明你具有一定的人际问题处理能力,但是偶尔会出现犹豫不定的倾向。你需要学习的是在处理问题时不拖泥带水,否则,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让你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你需要勇于面对问题,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26分以上:说明你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做出的决定一般也都是正确的。你的反应能力很强,加上你待人真诚,不狂妄虚伪,所以你各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