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摘 要:教学与课本“死磕”,与生活无关——这是当前许多教师教学的现状。由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学习成了一件日渐走向枯燥的事情,使得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连情感性极强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幸免。怎么办?本文以此发端,倡导语文教学回归本质,走近生活,并从“注重安排和引导”等四个方面做了阐述。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地陶冶。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怎样走近生活,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注意安排和引导,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可要求学生每天在语文课课前三分钟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
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一老者考一小青年成语。小青年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阳奉阴违”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得钻进石头缝里去。意在告诉大家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字面上的意思”。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学了语文!
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语文,如优秀广告词,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与人的交往中……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学生很容易会视而不见。教师要适当点拨一下,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二、引来生活活水源,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
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源于生活,有的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熟悉的事物,只是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语文,同时帮助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理解能力。
比如,在教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时,正值荔枝上市,就可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水果摊调查,了解荔枝的产地,实地观察荔枝的外形和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买一些鲜荔枝,并特意准备几颗干荔枝。班上每个学生发一颗鲜荔枝,先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还可提醒他们,不要忽略壳内的花纹和紧贴壳壁的薄膜。又请学生剥开干荔枝,观察比较和品尝,了解两者的区别。(www.daowen.com)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很快理解了课文,抓住了主旨,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增加了知识,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三、营造情景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中生活
在教材的编排中,有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这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学中,应借助于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注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记得有一次听了这样一堂课,课题是古诗《观沧海》的欣赏。该诗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是曹操,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篇幅不长,容量也不大,但这节课的课堂内容却很丰富,学生积极参与,兴致很高,气氛非常活跃。
原因就在于教师善于营造生活化情境。他一开始不急于讲解诗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看了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教师又介绍曹操到沧海时的状况,再借助诗歌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诗歌境界,身临其境体会诗人彼时心境。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停留在诗歌本身,而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后再次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去体验、去领会到曹操的那种境界。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诗歌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四、创造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学语文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除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件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不久前,我班一位男同学因为书被别人弄在地上了,就大动干戈,纠集一帮人在操场里大干了一场。
鉴于此,一次语文课,我就给学生读了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位陈姓的民营企业家,妹妹因车祸不幸身亡,在追究事故责任、为妹妹讨回公道的过程中,他发现两位肇事者(也在事故中身故)的家庭十分困难,于是,他不但原封不动地归还了其中一位肇事者已付的4万元经济补偿,还以德报怨,出钱资助另一位肇事者的家庭。
读完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实际生活谈体会。学生对企业家的宽容大度深感敬佩,并引发诸多思考,以前打架的学生也自觉地对自己以往的行为进行反省。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趁热打铁,教育学生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和班上的同学和睦相处。这种开导学生的方法,能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育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语文教学在生活的沃土上发芽、开花和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