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的活力源于学生自主提问

语文教学的活力源于学生自主提问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真正增长智慧和才干。在很多的环节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敢问的现象。

语文教学的活力源于学生自主提问

李晓蓉

摘 要:语文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真正增长智慧和才干。如何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要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参与课堂中的质疑与释疑,并且尝试其中的成功快乐,既适应学生好问的心理特性,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活力 自主提问

儿童文学家秦文君说:“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与快乐。”自主提问就是一扇门,学生推开它,就会有阅读的信心与兴趣,我们的语文课也会充满活力。

一、语文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进而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礼记》中说:“慎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俗语云:“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人们都明白提问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真正增长智慧和才干。

一个有活力、有创意的课堂应当有明确的、恰当的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多读多问,多做多练,让学生去解决一个个问题,学习一步步走向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中教材《孙权劝学》一文的教学,如果单纯地只是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一讲到底的方法。但是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不负责任的。在很多的环节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在疏通文义的环节,应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活动为主,还时间、还主动、还思想给学生。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引导,如:“见往事耳”与“大兄何见事之完乎”中,“见”字有何异同?“孰若孤?”中前两字的准确理解等,避免疏漏,强化理解。在理解文义环节,更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孙权为什么劝学?采用了什么方法?效果怎样?三个人物说话的语气?反映各自的什么心理和性格?故事的主题等,都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课后学生还有反思追问,为什么鲁肃要与吕蒙结友而别?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延伸,这样的教学才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生动活泼的,有深度、有实效的。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所学知识难度较大而无法提问时,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小组内提出问题,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有想问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敢问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上的怕。怕问题浅、问题偏、问题多。其实,学生不懂如何质疑的现象很正常,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进行质疑,就是要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提问。

在《孙权劝学》一文教学导语设计时,我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引入:“最近老师有一个学生学习不怎么用功,满足于当前的学习状况,老师应当怎么劝劝他呢?今天来学习《孙权劝学》,你们看看有没有一点启发,想出一个办法?”这个提问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解除了思想上的枷锁,因为教师也有求助的时候。

学生有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平等的态度让学生想学敢问。

如何让学生善于提问,教师也要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1.针对题目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直接反映文章的要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题目提问,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就可以针对题目提问,怀念什么?为什么是秋天?(www.daowen.com)

2.针对文章重点句段提问。重点句段是表现文章重点和中心的部分,往往体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学生针对重点句段提问,能够深入理解内容和中心。例如,《散步》《珍珠鸟》,都可以针对主旨句设问。

3.针对重复句提问。一篇文章,作者为了突出强调自己某种写作意图或情感常常会用重复句加以强调,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此类句子提问,反复揣摩,主动探索。

4.针对矛盾句提问。矛盾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大多数是作者特意安排用来表现某种含义、情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矛盾句的理解,使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

三、教师精心预设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提问

中学语文学习的性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是“平等的首席”,因此,教师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必须经过精心思考,才能给学生以示范。

许多学校课堂教学中进行了预习学案的实践,我们语文教研组也不例外。预习学案的内容包括:知识链接,预习重、难点,预习提高,预习反馈,预习小结等。其中的环节和问题都是由教研组讨论,教师精心预设的,在教学实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尝试采用了“活动单”导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自主学习: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自学;②小组合作:小组合作中提出问题,解决自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③展示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④点评提升:师生、生生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以及解题思路、方法、技巧;⑤写出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是否得到解决;⑥我的收获

“活动单”中环节和问题的预设是否合理,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课堂问题的预设能够让课堂目标明确,课堂效率提高,让课堂井然有序,解决课堂实际问题。

但课堂问题预设也会出现如下问题:①预设的问题会不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机械地完成一个个题目;②问题是否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实际;③预设的问题是否必要、是否全面;④是否会主宰学生的学,并且对学生造成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问题的预设要围绕学生的经验去提出,进而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解决。

四、教师课前预设问题与学生课堂生成问题“和谐共融”

课前预设问题是教学的内在要求,课堂生成问题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课前预设,课堂是杂乱无章的盲动;没有问题生成课堂,是封闭僵死的操练。

预设问题中有生成问题。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在预设问题时,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实质,认真与文本对话,才能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同时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预设: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学习方式,解读时会有哪些感悟,探究时会有哪些答案,会出现什么错误。只有这样,当课堂问题生成时,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生成问题中也体现了预设问题。有学生踊跃提问的课堂,才是有创新、有活力的课堂。例如,钱梦龙老师在上《故乡》一文时,有这么一段插曲,一个学生提出“跳鱼”怎么会有青蛙的两只脚的问题,钱老师就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鱼脚”拓开一笔,通过“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这一问,使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接着回到原先的环节,一切自然而然,收放自如。

语文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事情的变化,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适当调整,使学生顿悟,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上实现自我构建。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讲,尤宜致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求而得之。”让学生参与课堂中的质疑与释疑,并且尝试其中的成功快乐,既适应学生好问的心理特性,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