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位专职的语文教师都能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个性化的重要。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是由教材内容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绪感染、情感熏陶,尊重个性张扬。使教学以最大的个性化方式来进行,以个性化的风格教学,使教学产生最大的功效。

李晓蓉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形成和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果教师能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未来发展出发,尝试个性化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那么,教学将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乐趣。我们不能压抑学生有创见的个性,教师要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权、思想霸权,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与学生相处,创造一个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个性化

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这一全新理念的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位专职的语文教师都能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个性化的重要。同时,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展示师生个性风采的课堂,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朝气蓬勃、激励人心。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师的鼻祖孔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高谈阔论、发表见解,教师或喜或哂,对自己毫不掩饰。孔子严肃高尚,他的教学却也极具有个性。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是由教材内容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教材的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智慧的结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角度,每个人的喜好和理解都不相同。因此教材内容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情绪感染、情感熏陶,尊重个性张扬。

如何构造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氛围,更好地表现语文教学的创意和魅力,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索和探讨。我想就此发表一些浅显的理解。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形成和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首先,应该对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个性化的“教”要为学生个性化的“学”服务。要处理好引导和顺应的关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保护和发扬学生的个性。使教学以最大的个性化方式来进行,以个性化的风格教学,使教学产生最大的功效。

其次,要在解读新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正确选择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教材内容,寻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切入点,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特长。例如,在语文讲读课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条分缕析的方法,根据教情和学情筛选精讲课文,同时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甚至找一些经典文章与学生共同赏析、交流。还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教改实验,同时也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

在学习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我选择了与她的词《醉花阴》相比较的方法。首先,从词的内容上进行比较,找出各自“愁”什么?有什么不同?分别找表现“愁”的词句。《武陵春》中有“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醉花阴》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前者可以看出人物悲情深切,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后者“把酒”消愁,喝的虽然是闷酒,但尚有生活情趣。前者愁更深重。再把《武陵春》中的“载不动许多愁”写愁的句子与《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作比较,让学生思考讨论两者“愁”的内容和分量,得出结论:前者愁本无形,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后者用黄花做比喻,使人想象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景。更进一步,去探讨两首词的写作背景。《武陵春》是词人丧夫流亡时所作,表达的是深重的对故国故人的忧思;《醉花阴》表现婚后与丈夫分离,孤独寂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从而得出结论:无论从行为、心理,还是情感方面去看,《武陵春》书写的“愁”比《醉花阴》浓重得多。

这节课通过比较教学和以“愁”为突破点,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给学生的帮助和留下的印象都远远大于平铺直叙的教学。

只要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进行建立在教情和学情基础之上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就会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得以体现。

二、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www.daowen.com)

《美国优秀中学的标准》中提到高质量的师资,主标准是“全面了解所教的课程,愿意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教师非常关心学生能否成功”。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因材施教的现代版的诠释。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加强了对“人”的真切关注。如果教师能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未来发展出发,尝试个性化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那么,教学将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乐趣。

我在进行经典说明文《向沙漠进军》的教学时,尝试着改变教学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这里呈现一下在教学中的几个改变。

1.采用新颖的导入方式

我改变了传统的讲解说明文的方式,不从说明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五个方面进行解析的模式,而采用“听析”的方式,引入《绿洲变成沙漠》一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说明文节选进行导入。又提供了土地沙化的相关资料(图片、文章、网页等),形式多样。这种导入似乎用时稍长,但进行了“听析”与“说文”的训练,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与兴趣,也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蓄足了势。

2.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

我借用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开阔视野,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且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文阅读中,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其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中举了两个土地沙化的例子,一个是地中海沿岸地区,一个是陕西榆林地区,前略后详,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我让学生从地理书中的“世界气候”一节中去寻找原因。学生通过查阅,发现地中海地区沙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因素造成的,而陕西榆林地区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作者的主要意图是强调后者,让大家意识到人为因素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因而前略后详。

“问题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对话合作和互动的交往活动,使学生学到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地理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自然融合,培养了学生迁移学科知识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一个“自由论坛”的步骤

这个步骤是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质疑。对有独到的见解和有理论和事实的疑问予以肯定。在《向沙漠进军》一文讲解完后,学生对文中有关“丘墟”一词的注释提出质疑,认为注释不够准确。学生在充分争论和查阅了很多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书上有关“丘墟”的注释不准确,应该是沙丘和废墟。城郭被风沙埋葬的地方成为沙丘,没有被埋葬的地方成为废墟。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中的创新精神、怀疑精神,从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认为要做到个性化的教学,首先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张扬个性,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来诠释知识;要敢于陈述观点,表达情感,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化和熏陶学生。其次,课文中的教材不一定都能同时符合和满足学生的口味,春兰秋菊各有所爱,我们可以冲破教材这个小圈子,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寻找各种范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构造了个性化的氛围。

三、个性化的教学要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条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

我们所面临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渴求期,他们渴望时时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渴望被认同和接受,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渴望得到引领和帮助。课堂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他们理所当然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可以获得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而语文教学长期被专制化、共性化的理念所统治,以教师为中心,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理念必须更新,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在某个问题上说服不了学生的现象,学生的观点标新立异,令人尴尬,有时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未必能体验得到。实际上,这些都很正常,但我们不能压抑学生有创见的个性,教师要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权、思想霸权,以平等的心态和姿态与学生相处,创造一个适宜学生个性发展的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因此,要利用课堂的一切时间和空间,组织种种有利于学生展示特长的活动。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天一诗,每周一辩,以及种种综合实践活动、兴趣特长活动(包括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故事大王、作文沙龙、读书报告等)。在发现引导的过程中,不把特长界定得过死,不要要求太高,要重在参与。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很独特,学生就能对自己有信心,对课堂有兴趣。有了个性化的教学氛围,学生也就有了展示个性的愿望和胆量,这样的教学才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老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叶老的话实际上讲的是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原则。随着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同、确立和努力实践,课堂中的教与学开始发生可喜的变化,希望更多的教师能以自己个性化的风采,构造一种和谐、自由、进取的语文教学氛围,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